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在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中的价值。方法:1999年1月~2002年12月间93例经内镜或X线检查诊断为SMT的患者,给予EUS检查。结果:经EUS诊断的93例病人中,上消化道平滑肌瘤34例,平滑肌肉瘤2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1例,息肉6例,囊肿2例,癌肿4例,血管曲张7例.转移性肿瘤4例,譬外压迫26例。结论:EUS在诊断SMT方面具有相当高的临床价值,诊断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2.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在以往主要建议病人定期随访观察,如病变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关症状或有恶性倾向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大。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多种内镜下技术已经应用于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切除治疗。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治疗费用低等优势。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该文综述了对于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EMR)和试验组(28例,ES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率、≤20 mm病灶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试验组的轻度疼痛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嗜铬粒蛋白A(CgA)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MR和ESD均在上消化道早期癌治疗中有一定效果,但后者效果更显著,能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E...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指导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怀疑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共110例,内镜治疗前行内镜超声评估。根据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内部回声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及双镜联合治疗。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内镜超声检查,3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3~2.0 cm,平均大小0.88 cm,采用ESD治疗;4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5~3.0 cm,平均大小1.1 cm,采用ESE治疗;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并呈腔内腔外型生长,超声测量大小0.8~2.5 cm,平均大小1.78 cm,采用EFR治疗;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且超声测量大小>3 cm,采用双镜联合治疗。术中穿孔13例,其中8例为EFR治疗的主动性穿孔,4例为双镜联合治疗病灶较大的穿孔,1例为ESE的小穿孔,除1例4.7 cm的病灶经双镜联合治疗后穿孔创面较大而中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穿孔均由金属夹封闭抑或联合组织胶喷洒。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EUS检查对黏膜下肿瘤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达98.3%和95.5%。结论 内镜超声能够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和性质进行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常发现有黏膜下病变,而黏膜下病变有相当一部分为间质瘤,且有恶变的可能,需长期随访或手术切除。为了明确诊断和切除病变这两方面考虑,作者对直径〈2cm的18例黏膜下病变,在内镜下采用黏膜切除术的方法进行了黏膜下病变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3年5月~2009年12月门诊工作中发现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病例及外院转入的此类病例中,选择符合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者70例,在全身麻醉(非气管插管)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有病例行内镜下切除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术中及术后严密现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结果 共完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9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20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均少于100 mL,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发生术中食管穿孔1例,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3个月~4年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26例(其中6例为黏膜病变、20例为黏膜下病变),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对病理、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术后内镜随访1周~2年不等。结果 26例入选病例中食管9例,胃15例,残胃1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治疗情况:22例完整剥离,4例部分剥离。术中4例少量出血、1例食管轻度穿孔经术中及术后保守治疗均有效,1例出血较大予以外科手术治疗。病理:平滑肌瘤8例,间质瘤1例,纤维瘤1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潴留囊肿1例,异型增生7例,癌变3例。完成随访10例,其中1例早期食管癌复发,其余愈后良好。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术前严格评估及术中对切除范围及深度严密把握对减少病灶残留和病变复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高明芳 《全科护理》2009,7(35):3222-3222
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5例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认为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和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5例上消化道肿瘤的护理配合,认为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和术后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章细霞  奚肈宏  田耀洲 《全科护理》2016,(14):1471-1473
[目的]探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病人,术前排除手术禁忌,术中按标记、注射、切开、剥离的顺序操作,术后病理送检,1个月、3个月随访胃镜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41例病人的上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均一次性切除成功,1例术中穿孔并转腹腔镜修补,所有创面愈合良好,均无术后出血、消化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的成败与护理密切相关,专业细致的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共聚焦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共聚焦内镜对9例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对正常黏膜和可疑病变部位用共聚焦内镜观察,与相应病变部位活检的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患者74个部位进行共聚焦扫查,采集图像1587帧,其中正常黏膜39个,慢性胃炎31个,食管癌3个,食管异位胃黏膜1个。不同部位和病变黏膜的共聚焦图像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共聚焦内镜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7%、95.8%和93.5%。结论共聚焦内镜能显示上消化道黏膜的组织和细胞形态,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外压和黏膜下病变(SML)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内镜(EUS)特征,为内镜医师诊断此类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20年12月在该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存在上消化道隆起性改变的1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EUS特征。结果 共纳入上消化道外压70例,SML 77例。外压性改变中,食道外压27例,多见于主动脉(20例)和淋巴结(5例);胃外压36例,多见于脾脏(7例)、胰头癌(4例)、胰腺(4例)、胆囊(4例)和横结肠(4例);十二指肠外压7例,多见于胰头癌(3例)和胆囊(2例)。SML中,食道SML 49例,以平滑肌瘤(34例)和囊肿(11例)为主;胃SML 23例,以异位胰腺(9例)、脂肪瘤(6例)和胃肠道间质瘤(5例)为主;十二指肠SML 5例,以囊肿(3例)为主。结论 食道外压多见于主动脉和淋巴结,食道SML以平滑肌瘤和囊肿为主。胃外压多见于脾脏、胰头癌、胰腺、胆囊和横结肠,胃SML以异位胰腺、脂肪瘤和胃肠道间质瘤为主。十二指肠外压多见于胰头癌和胆囊,十二指肠SML以囊肿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ERI)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良性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0年1月苏北人民医院因上消化道良性狭窄行ERI治疗的患者14例,记录患者术前狭窄时间、术前接受治疗情况、术前术后吞咽困难症状、吻合口直径改善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估其疗效.结果 14例患...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在异位胰腺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诊治的43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及超声内镜(EUS)影像特征,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来源层次、回声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异位胰腺好发于胃窦,尤其大弯侧,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黏膜隆起中央见脐样凹陷;EUS下呈多样性,有高、低或混杂回声,可发生于管壁任何一层或几层.其主要特点为黏膜下层偏低或网格样混杂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内部出现特征性管状结构样回声,边界大多清晰.病理确诊异位胰腺10例(其中9例行EUS检查),7例的EUS结果与病理一致(78%).结论 超声内镜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异住胰腺的途径,可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平滑肌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上消化道平滑肌瘤患者行EMR或ESD,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术中出现出血8例、穿孔1例,经严密观察、治疗、护理后病情稳定。术后随访1~8个月,复查胃镜,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做好上消化道平滑肌瘤行EMR或ESD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EMR组与高频电切术组,每组各40例,EMR组采取EMR治疗,高频电切术组用高频电切术治疗,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质量评分,统计和比较两组术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与高频电切术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97.50%和90.00%、5.00%和15.00%、2.50%和1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内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较高频电切术疗效更佳,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在上消化道内镜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上消化道内镜诊疗患者中随机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上消化道内镜诊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比较两组的诊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检查成功率、疾病检出率、麻醉效果满意度、祛泡效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检查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应用于上消化道内镜诊疗中,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舒适度、改善麻醉润滑效果及祛泡效果、提高一次检查成功率及疾病的检出率、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3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先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将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与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1.2%,明显高于胃镜的60.4%(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性质较胃镜能做出更准确判断,并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超声内镜对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及良、恶性的判断尚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9.
小儿上消化道异物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小儿上消化道异物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儿童医院普通外科的60例消化道异物患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儿上消化道异物的发生与居住环境、看护家属、年龄、性别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6岁患儿占85%,男女发病率1∶0.18,农村儿童占53%;应用胃镜取异物占73.3%,成功率达95.4%。结论造成小儿上消化道异物的原因包括家长知识缺乏、小儿天性好动、看护人员照顾疏忽等,医护人员对家长及看护人员要加强健康宣教,以减少或避免上消化道异物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