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管内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梗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梗阻置入支架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法.资料与方法 28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经皮经肝穿刺,分别在左右肝管置入支架.经单侧穿刺5例,经左右肝分别穿刺23例.2枚支架并排放置21例,经第1枚支架网眼放置第2枚支架7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与操作有关的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血胆红素术前(19.34±15.47) mg/dl,术后1周内下降为(9.75±8.21) mg/dl.生存期25~816天(平均213天).结论 通过介入手段置入胆管内支架是缓解肝门部梗阻引起的黄疸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T/Y型胆管金属支架系统在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例临床确诊为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的患者先行单侧或双侧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再根据双侧肝内胆管的夹角置入"T"型或"Y"型胆管金属支架。结果15例均成功置入支架,其中单侧置入呈"T"型12例,双侧置入呈"Y"型3例。术后患者黄疸指数、胆管扩张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实现了内引流,未出现与支架置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3~5天复查,胆管造影示支架系统几乎完全展开。结论T/Y型胆管支架在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治疗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及内引流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Y型并排式支架与Y型嵌合内支架技术治疗肝门部恶性胆管阻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9年3月64例采用Y型并排式支架或Y型嵌合内支架治疗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患者采用Y型并排式支架技术进行支架植入(并排组),26例采用Y型嵌合内支架技术(嵌合组).评估两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Y型嵌合内支架植入治疗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98例经内支架植入治疗的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在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植入Y型嵌合内支架的患者17例(A组),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及分期、胆道梗阻分型、诊断时胆红素水平、是否有转移及治疗,对A组进行严格的配对(两组患者这些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选取17例一侧行单支架植入联合另一侧行经皮肝穿刺胆道置管引流术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支架植入策略、相关并发症、术后支架畅通时间及生存时间等情况。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检验。 结果 A组患者Y型嵌合内支架植入及B组患者一侧单支架植入联合另一侧胆道置管引流术的手术均成功。A、B组患者术后1周血清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88.2%和53.0%,支架植入术后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7.3±1.0)个月和(5.7±0.9)个月(χ 2=4.04),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9.1±1.5)个月和(7.2±1.1)个月(χ 2=4.60, 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支架植入有关的胆道大出血、穿孔、胆瘘及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 结论 Y型嵌合内支架植入可有效解除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技术可行、安全,近期疗效可靠,且胆道Y型嵌合内支架的通畅时间及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5.
经皮肝途径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附57报告)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经皮肝穿肝胆管内置入金属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并探讨其 点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57例恶性胆管梗阻,采用经皮肝穿刺肝管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术,胆管癌25例,胰头癌9例,肝癌15例,胃癌转移8例。阻塞部位们于胆总管33例;肝门部24例,其中肝总管13例,累有右肝管5例,左、右肝管6例。结果:共置入4种类型金属支架65枚,9例病人置入双内支架。技术操作成功率98.2%。术前血清胆红素162.7-960.4μmol/l,术后53例降至18.3-55.6μmol/l。半年生存率75.4%(43.57),一年生存率47.4%(27/57)。支架置入后半年再 阻塞率43.9%(25/57)。结论:经皮肝穿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恶必理管梗阻安全、有效,是临床重要姑息性治疗手段,支架再阻塞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的外引流术及内外引流术3种不同引流方式治疗Bismuth-CorletteⅠ~Ⅱ型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33例,其中胆道支架置入为A组(52例),PTBD外引流为B组(55例),PTBD内外引流为C组(26例),比较3组患者的生存期、技术引流成功与临床引流成功率、再介入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高于A组和C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示,不同引流方式和Bismuth-Corlette分型是影响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3组技术引流成功率均为100%,A、B组的临床引流成功率高于C组(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因胆道梗阻需再次介入,C组有3例因胆道感染调整为外引流。3组的1~2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而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支架置入及PTBD内外引流相比,PTBD外引流对Bismuth-CorletteⅠ~Ⅱ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比较胆道支架联合I粒子条在胆管弧度下和直线排列下的剂量学差异,评估粒子条在胆管弧度下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 OAR)的受量情况,为胆道支架联合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剂量学参考。方法 收集行术后验证的18例患者的CT图像导入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靶区及OAR进行勾画,同时制作出治疗计划,并定义为真实胆管组。直线模型组为按照每例患者植入支架的尺寸、粒子条的粒子数及梗阻段的长度在TPS上制作出直线模型并制作计划。统计分析两组靶区在剂量体积参数、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靶区外体积指数(external index,EI)及均匀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上的差异,并且评估粒子条处于真实胆管弧度状态时,OAR在各粒子活度下的受量情况。结果 与直线模型组相比,真实胆管弧度会降低两靶区的D、D、D,且下降幅度与粒子活度成正比,也会降低两靶区的V、V、V、V。其中,当使用粒子活度为0.8 mCi的粒子条时,真实胆管组靶区一的D、V、V分别为70.98 Gy、93.81%、43.48%;当使用粒子活度为1.0 mCi的粒子条时,真实胆管组靶区二的D、V、V分别为59.95 Gy、84.45%、31.88%。两靶区的CI、EI、HI均较差,与直线模型组相比,真实胆管弧度会降低CI,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EI及HI。串行器官中除肝动脉及肝门静脉的照射受量较高,最大剂量(maximum dose,D)分别为105.28~210.56 Gy、257.53~515.05 Gy,其他组织照射受量均较低。并行器官中胃的D为80.25~160.50 Gy,十二指肠的V30 Gy、V50 Gy分别为5.29~13.81 cm^(3)、2.11~7.09 cm^(3),胰腺的D为9.00~17.99 Gy,肝肾的照射受量较低。结论 与直线模型相比,胆管弧度会降低肿瘤靶区的剂量体积参数及适形度,但能改善靶区的均匀度及靶区外的受照体积。对于胆管壁无明显增厚的MOJ,植入粒子活度为0.8 mCi的粒子条,胆管EQD2可达到60 Gy。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左右肝管同时狭窄的高位胆管梗阻病例行胆管内双支架放置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9例肝门部胆管梗阻患者,单支架放置13例,双支架放置16例。结果单、双支架放置成功率分别为100%、93.75%(P〉0.05);术后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58.10%、74.63%(P〈0.05);6个月、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82%、38.43%和88.17%、45.16%(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9.77%、23.10%(P〉0.05)。结论左右肝管同时狭窄的高位胆管梗阻,双支架放置治疗比单支架放置治疗能更有效地解除黄疸,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采用右腋中线入路穿刺右肝管,用导丝寻找右肝管与左肝管和胆总管之间的潜在腔隙,于左右肝管间以及右肝管-胆总管间分别植入支架。结果 18例患者均从右腋中线穿刺通道成功植入右肝管-左肝管间及右肝管-胆总管间的支架,实现了胆汁经左肝管-右肝管-胆总管的完全内引流,解除梗阻疗效显著。结论 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简化了高位胆管梗阻介入件引流的操作,减少了操作创伤,缩短了操作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