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念符合现代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而门窗是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安装质量需要严格控制。通过梳理和调研发现对其进行的相关研究及实际工程研究较少。阐述了基于BIM的被动式建筑门窗安装质量控制提出的解决方案,以及其在实际工程案例中对新工艺进行的验证,所测得的气密性等级远超于8级,门窗安装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健康、环境、生态智能以及高舒适度、低能耗是世界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节能型建筑是全国房地产业和住宅产业中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正绿色建筑中心概念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而最能体现绿色建筑的就是"Passive House",即"被动房"。被动房是当今世界领先的低碳节能建筑,具有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适度的特点。在德国考夫博伊伦,一座全新理念的节能房屋"能源之屋(The House of Energ))"成为了世界上首座通过最高级别被动建筑(Passive House Premium)认证的房屋。能源之屋做为办公室、展示厅、员工宿舍的多能型办公楼可谓世界上最具可持续性的建筑。屋顶  相似文献   

4.
正提升建筑能效,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强调的工作,显示出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高度重视。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作为国际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能效高且居住舒适的建筑,在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背景下,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最重要途径,也代表了世界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自登陆我国之始,便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重视。发展被动房成为我国城乡建设领域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  相似文献   

5.
<正>建筑、工业与交通是能源使用的三大领域,而这其中建筑业的能耗更是达到了全国总能耗的30%以上,且存在总体使用效率低、污染高、建筑物平均使用时间短等问题。"十三五"计划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且于2015年8月,住建部和工信部联合出台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以期鼓励建筑行业"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2016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度业已突破行业限制,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摆脱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对环境的破坏,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逐渐成为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甚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其中,"被动房"的研究与推广经过多年发酵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被动房"已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推动我国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将产生极大的震动!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能耗通常不仅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比如采暖、通风、照明、家用电器使用等。在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背景下,建筑工程需要注意节能减排,将建筑节能贯穿到建筑初期选址、设计到后来的施工和使用中,通过对建筑全周期节能技术的应用,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能耗和使用可再生自然资源,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在满足建筑舒适程度的基础上,除了尽量选用低能耗、环保的建筑材料之外,还需要因地制  相似文献   

8.
文中介绍了建筑项目技术经济方案比较的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给出了建筑项目产品售价、贷款偿还、项目利润等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公式,并用实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余冰 《中华建设》2012,(12):152-153
1.生态节能建筑的概念生态节能建筑是根据自然环境,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并遵循气候特点设计的一种节能方法,在保证舒适、健康的室内外热环境基础上,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对建筑规划设计和单体设计,采取科学有效的节能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低能耗系统。生态节能建筑具有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的典型特征。节能原理是通过技术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等,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10.
<正>1月28日,中国电建集团公司发文表彰了2018年度中国电建施工工法,由水电五局申报的《无人驾驶振动碾自动碾压施工工法》《超低能耗建筑土建及气密性检测施工工法》《BIM仿真模拟大直径盾构机盾体安装施工工法》《高速铁路短距离有砟轨道道床快速一体化施工工法》《高速公路陡坡地形异型截水沟施工工法》等60项工法榜上有名,再创历史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