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治痛门诊近4年来采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38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治疗方法 根据脊神经分布,以病变部位相应的脊神经进行阻滞。用5号长针头在棘突旁开约1.5cm处垂直进针,抵到横突后即注药,上肢及颈面部带状疱疹可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1%利多卡因10~20ml,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1991~1994年采用臂丛阻滞松解及关节囊内和痛点注药治疗肩周炎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0~66岁,病程3个月~7年。取仰卧位,在前中斜角肌间沟较高水平进针,寻找异感,注入1.5%利多卡因15ml,约15分钟即可进行松解术,采用上举、外展、内收、外旋等方法松解肩关节。然后患侧上肢外展30°,经肩关节前方进针约3~5cm,针尖触及骨膜后稍退注入混合液5~10ml(含强的松龙75~125mg,2%利多卡因5ml,维生素B_1100mg,维生素B_(12)1 000μg),再在  相似文献   

3.
肾绞痛的治疗首先要解决的是绞痛。我院采用痛点阻滞疗法缓解绞痛。用2%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至20ml。在病侧脊肋角至髂嵴、骶棘肌外侧缘寻找压痛最明显处,选定1~2点,垂直皮肤进针1.5~2.0cm。穿破筋膜后开始注射药物,每点5~10ml。在侧腹壁寻找压痛最明显处,选定1~2点;斜刺40°角进针,穿破筋膜时注射上述药物,每点5~10m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5横突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手术的可行性。方法病人仰卧、上肢放体侧,肩部下降,头偏向健侧约45度,在颈5(C5)横突处用7号针垂直皮肤穿刺,大约进针0.5~1.5cm可遇到骨质,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射0.4%罗哌卡因15~20ml。结果注药后5min开始见效,15min中疼痛消失。麻醉范围颈、肩及上臂。72例C5横突阻滞麻醉效果Ⅰ级61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1例。麻醉效果Ⅰ级+Ⅱ级(优良)率达95.8%。结论C5横突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麻醉成功率高、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部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方法:患者平卧,手臂自然放于腹部,头偏向健侧。在乳突尖端至锁骨中点作一连线,此线中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肌间沟最高点作一连线,连线中点为穿刺点。在穿刺点处应用2.5cm-3.0cm长针与皮肤垂直进针抵达横突后,回抽无血,即可注药。结朵:注药后5min开始见效,15min中疼痛消失。麻醉范围颈、肩及上臂,以肩为中心上下阻滞扩散。阻滞1次9例,阻滞2次13例,阻滞3次18例,阻滞4次以上7例,共阻滞132次。有39例明显出现Homer综合征,无1例发生呼吸困难及喉返神经麻痹。结论:颈肩部慢性疼痛的治疗选颈,神经阻滞最合适,用药量小,安全系数高,是首选之法。  相似文献   

6.
肩胛上神经阻滞前路进针法治疗肩周炎4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89年1月~1990年3月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前路进针法治疗肩周炎47例,获满意效果。 1 治疗方法 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前路进针法,患者端坐于靠背椅上,双上肢自然垂直放下,采用20ml注射器,7号肌内注射针头,沿患侧喙突前内侧缘,针尖稍向外上方近似垂直进针刺入2.5cm,肥胖患者可刺入3~3.5cm。进针后患者一般无针感,术者应注意体会,如有轻微落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治疗200例患者,其中男性134例,女性66例。年龄20~50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3个月。治疗次数最长10次,最短5次。治疗方法,取5%当归注射液2ml(含100mg)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抽入注谢器内,在人迎、抚突、廉泉穴位上,分别消毒后进针0.5cm,当病人感到酸胀时,缓慢注药1ml,每周1~2次,6~10次为1疗  相似文献   

8.
梁祥平  韦登文  谭慧伦 《广西医学》2007,29(12):1879-1880
目的 观察肌间沟臂丛阻滞改良注药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注药组和传统注药组,传统注药组用30 ml注射器7号针头穿刺,待寻找出异感后,回抽无血无气,随即将局麻药一次性注入.改良注药组则根据臂丛鞘的概念,右手持7号针头空针进针,当出现明显异感或有突破感后停止进针,观察针尾有无血液或脑脊液流出,无则左手固定好针头,右手用5 ml注射器徐徐注入局麻药,边注药边作抽吸动作.注毕5 ml,观察5~10 s,观察针尾有无药液返流,有则将余下局麻药分4~5次注完;无则将针头进行微调,待有药液返流后再将全部局麻药分次注入.结果 改良注药组的阻滞效果优明显高于传统组(P<0.01);改良组无失败病例,麻醉效果差及并发症发生率亦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结论 肌间沟臂丛改良注药法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注药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锁骨上,锁骨下入路(B超引导)上肢手术患者采取不同肌间沟进针点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麻醉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90例患者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B超可视下臂丛肌间沟上进针、中进针、下进针的方法注药阻滞。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A组86.67%、B组100%,C组83.33%,B组优于A组优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没有发生麻醉不良反应。A组合C组患者有出现止血带引起的肿胀和不适症状。结论对3组锁骨上,锁骨下入路(B超引导)上肢手术患者进行不同进针点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现,B超下引导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中进针点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锁骨上,锁骨下入路(B超引导)上肢手术患者采取不同肌间沟进针点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麻醉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90例患者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B超可视下臂丛肌间沟上进针、中进针、下进针的方法注药阻滞。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分别为A组86.67%、B组100%,C组83.33%,B组优于A组优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没有发生麻醉不良反应。A组合C组患者有出现止血带引起的肿胀和不适症状。结论对3组锁骨上,锁骨下入路(B超引导)上肢手术患者进行不同进针点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现,B超下引导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中进针点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置管误入血管如不能早期发现 ,不仅导致阻滞失败 ,还可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 ,因此尽早识别很有必要 ,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院近年来置管误入血管 32例 ,其中男 5例 ,女 2 7例 ,年龄 12~ 5 8岁。1 2 方法 置管后 ,轻抽注射器 ,如无液体回流 ,则留管 3~4cm ,并常规经导管注入生理盐水 1~ 2ml,轻抽注射器 ,无论是否有鲜血回流均按常规进行阻滞 ,1 5 %~ 2 %利多卡因 ,试验量 5ml,5分钟后如无脊麻征 ,注药 5~ 12ml。误入血管的诊断标准 :注药后 10分钟无阻滞平面出现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可认为导管误…  相似文献   

12.
本院自1989年4月至1990年12月,采用川参通(91医院研制)治疗前列腺增生5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80岁,平均58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6个月,平均3.6年。均有明显排尿困难、尿频等症状。肛指诊前列腺Ⅱ度肿大42例,Ⅲ度肿大8例;合并Ⅱ期高血压10例,冠心病4例,尿毒症1例,神经原性膀胱1例,膀胱结石1例,前列腺炎2例。治疗方法:取川参通注射液4ml,病人胸膝位或屈膝侧卧位,肛门周围皮肤严格消毒,右手持5ml注射器接5号齿科注射针头,左手戴手套并食指伸入肛门,以前列腺为进针向导,避免进针误入直肠,于6点处距肛门1.5cm进针4-5cm,即穿入前列腺包膜下,注药时病人  相似文献   

13.
李启  郭掬华 《吉林医学》2013,(36):7584-7585
目的:科学阻滞腋路臂丛神经,使之达到完全阻滞,减轻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痛苦,减少术中辅助用药的应用,克服常规阻滞法的缺点,为手术创造更优的条件。方法:采用腋动脉两侧进针进行阻滞,将药液分注在腋动脉的两侧,注药过程中加压腋鞘远端,注药后立即回收上肢贴于躯干。结果:阻滞侧腋路臂丛神经达到了完全阻滞,阻滞时间平均每例延长1.5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麻醉阻滞平面有所上升。结论:腋路臂丛神经两点、两侧阻滞法是腋路臂丛神经科学的阻滞方法,克服了常规阻滞法的缺点,减轻了患者痛苦,为手术创造了更优的条件,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介绍  患者 ,女 ,42岁 ,因发现颈前部肿物 1年入院。术前诊断 :甲状腺腺瘤 ,拟在颈神经丛阻滞下行甲状腺腺瘤摘除术。麻醉前用药为苯巴比妥 0 .1肌注。入手术室病人较紧张 ,BP17.3/ 10 .6 4k Pa(130 / 80 mm Hg)、HR110次 / m in。取仰卧位 ,头偏对侧。局麻药用 0 .375 %布比卡因。选 C4和 C3两点阻滞法先从右侧开始 ,用 5号长 4cm针头连接 5 ml注射器 ,定位清楚后进针 ,证实针尖已在横突处后针头略后退 ,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药 5 m l,然后拔针至颈阔肌和皮下之间注药 2 .5 ml阻滞颈浅丛。以同样方法阻滞 C3时 ,开始注药至3ml…  相似文献   

15.
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松解治疗粘连性肩周炎6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根据肩周炎的发病特点及轻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为主,辅以疼痛敏感点注射和功能锻炼。患者仰卧,头偏向对侧,术者手指依次按在胸锁乳突肌与前斜角肌肌间隙,前斜角肌间隙与中斜角肌肌间隙内,从第7颈椎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作一条垂直线,两线交点距锁骨上1.5~2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约1.2cm,有肌膜突破感,回抽无血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15ml。对肌膜突破感不明显的患者,可找到异感后注药。  相似文献   

16.
<正> 脱肛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我院自1979年7月~1988年4月在门诊治疗8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6例中,男59例,女27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分布:1~2岁13例,2~+~4岁54例,4~+~6岁19例。病程最短2周,最长3.5年。其中轻度9例,中度67例,重度10例。病史中多数有长期腹泻及营养不良史。治疗方法及疗效:本组患儿全部在门诊治疗。嘱患儿解大便后,在尾骨尖与肛穴之中点处消毒,由该处进针3~4 cm,以40%脲素溶液6~9 ml,分3点(相当膝胸位3、9、12点处)注药于直肠周围,每点2~3 ml。初  相似文献   

17.
1974~1988年,用腰部封闭治疗急性椎间盘脱出症41例,经观察疗效满意,介绍如下。治疗方法 (1)药物组成:2%利多卡因10ml,0.5%奴夫卡因50ml,地塞米松10mg,三者混合。 (2)操作:俯卧位,皮肤常规清毒。根据棘突确定椎间隙,在压痛点处作皮内注射,分层次进针,边进针边注药,最后到椎板,注入10ml。以同法注患侧腰_4~骶_1之范围。慎勿注入髓腔。术毕,若无不良反应,平卧位,腰部垫一软枕。体会 (1)操作应严格无菌,防止感染。麻药应分  相似文献   

18.
<正> 患者男,37岁,体重85kg。因左手拇指末节完全离断入院,拟在左侧肌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断指再植术。麻醉及治疗经过:常规消毒,摸清肌沟后用6号半注射针头进行穿刺,当进针1.5cm时有肌膜突破感,即停止进针。注药时患者诉:左腿麻木,继而左  相似文献   

19.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给药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给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4 0例盆腔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Ⅰ组 (常规组 ,L2~ 3 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 ,成功后 ,注入 3ml 1- 2 - 1溶液 (1%丁卡因 5ml 2 %利多卡因 10ml 生理盐水 5ml混合液 )作试验剂量 ,无腰麻征象 ,则每隔 5min再注入 1- 2 - 1溶液 3ml 2次 ,Ⅱ组 (穿孔组 ) ,L2~ 3 联合穿刺 ,成功后蛛网膜下腔不注药 ,硬膜外腔置管后硬膜外腔注药 ,注药方法与Ⅰ组相同 ,观察两组病人 9ml1- 2 - 1溶液所产生的麻醉效果。结果 :Ⅱ组起效时间明显快于Ⅰ组 ,并产生较广泛的阻滞平面和良好的骶神经阻滞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穿孔组产生完善的麻醉效果 ,可能与少量局麻药可渗入蛛网膜下腔 ,发挥双重阻滞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声导向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上肢手术并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价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25例均阻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4.22)min,平均起效时间为(6.4±0.11)min。注药后的24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