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内外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7-09采用距下关节内外截骨治疗的21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跟骨Bohler角、AOFAS评分。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5(13~28)个月。截骨处愈合良好,无截骨坏死并发症,后足内外翻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跟骨Bohler角、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距下关节内外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恢复患者踝关节生理解剖、运动学功能及保留距下关节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与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特点.结果 50例患者均经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随访6~6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术前诊断主要依据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需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对于无明显症状、肿瘤体积较小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短期内可随访观察,但手术切除仍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经改良Judet入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4-05经改良Judet入路治疗21例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结果 2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43个月,平均15个月,采用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7例,良11例,可3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8.7周。结论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如果治疗不当,很容易发生畸形愈合,严重影响患肩功能;术前全面的X线检查及CT三维重建,对判断骨折的稳定性、手术指征、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有手术指征的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根据骨折的部位和形态,选择经改良Judet入路应用桡骨远端斜T形钛钢板+重建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总结髋关节一过性骨质疏松症(transient osteoporosis of the hip,TO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TOH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诊治的3例 TO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髋部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TOH临床特点为主要表现为患髋关节周围疼痛及因疼痛引起的跛行步态,负重时疼痛加重,关节内收、外展及旋转活动轻度受限,MRI 及X光片检查提示异常,3例患者均经MRI检查,1例病理学检查确诊为TOH。结论 熟练掌握TO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有助于TOH的早期诊断,可明显减少其误诊、误治率。  相似文献   

5.
张瑒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8-282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MIPO)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95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IPO组(采用经跗骨窦MIPO治疗,46例)及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49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跟骨的高度和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aryland评分及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患足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各3例失访,未纳入统计;89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1周VAS评分MIPO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各影像学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各影像学指标、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骨性移位或畸形改变,踝关节活动功能均满意。结论MIPO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常规扩大外侧L形切口术式相似,但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程度轻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性及解剖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16~69岁,平均45.4岁。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57例。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对患膝骨、软骨及软组织损伤进行评估。采用解剖钢板或结合关节镜进行治疗。结果:X线片、CT、MRI在明确诊断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分型诊断中,CT、MRI明显优于X线片;经MRI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损伤,常多种表现并存;CT、MRI检查发现伴随的软组织损伤分别为17例、59例;参考CT、MRI扫描后手术方式发生改变21例(31.3%)。术后随访9~31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Rasmussen影像学及临床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7%(58例)、94.0%(63例),Resnick-Niwayama分级评价呈现骨性关节炎的患者21例(31.3%)。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或感染,无膝内、外翻畸形,无钢板、螺钉断裂。结论:结合X线片、CT、MRI能获得对手术方案制定及手术效果预测的重要图像信息;解剖钢板或结合关节镜治疗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安全可靠、损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5-08采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进行分阶段治疗的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采取分阶段治疗,第一阶段在控制大出血后行骨折临时固定,第二阶段进行创伤复苏,第三阶段进行骨折确定性手术。结果10例均抢救成功,无患者死亡。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1例骨盆骨折术后切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1年骨盆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GMSI量表评分平均8.4分。结论损伤控制理念能最大限度降低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骨折确定性手术能减少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干扰,可获得更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到2020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68例复杂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常规钢板手术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实施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术后1~7天的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照组短(P0.05);术后3~7天,观察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手术能有效缩短复杂四肢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疼痛,促进肢体功能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05—2018-05间在周口永善医院接受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9.12±11.24) min,术中出血量为(80.32±10.09)mL。术后第1天及第3天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19±0.72)分和(1.76±0.43)分。术后均获12~18个月的随访,未发生切口感染及钢板外露、畸形愈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80.32±10.09)d。末次随访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良率为92.50%(37/40)。结论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骨折愈合快、踝关节功能好,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合并脑外伤的四肢骨折处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合并颅脑外伤的四肢骨折处理经验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中、重型脑损伤的29例38处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治疗16例(23处),非手术治疗13例(15处)。结果非手术治疗的13例中死亡3例,骨折畸形愈合3例,骨不连1例,伤口感染1例,余5例均解剖复位愈合。手术治疗的16例中死亡2例,骨折愈合良好14例。结论合并脑损伤的四肢骨折宜进行早期手术内固定,有利于防止严重合并症及多器官衰竭,有效降低死亡率,并为肢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腺鳞癌的临床特征、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6-05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胸腺鳞癌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前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结果 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余17例患者由于肿瘤无法切除采取化疗、放疗或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其间16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余33例患者均在定期随访中,3 a生存率为85.7%。结论胸腺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术后放疗、化疗或放化疗可能延长肿瘤复发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孟氏骨折伴桡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文臣  马保臣  赵军 《中国骨伤》2002,15(5):268-270
目的 对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自1990-2000年5月共诊治了6例患者,均为儿童。新鲜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3例,切开复位尺骨钢板内固定2例,均未做神经探查;陈旧性骨折尺骨畸形矫正 神经探查1例。结果 新鲜骨折合并神经损伤5例均自行恢复,陈旧性骨折畸形矫正神经探查术后半年恢复肌力3级。结论 孟氏骨折合并桡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大多数为神经牵拉伤经观察保守治疗能够恢复,但应当注意少见的桡神经嵌顿在肱桡关节时必须早诊断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3.
微创经皮LCP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 总结2003年6月~2006年7月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172例,其中前臂尺桡骨骨折57例,肱骨骨折38例,胫腓骨骨折77例.手术均采用MIPPO技术,最大限度保留骨折断端的血运,避免出现骨不连等并发症.[结果] 159例获得随访,平均11个月(8~2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Ⅰ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所有病例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按照Johner-Wruhs方法评价功能,优119例,良21例,可6例,优良率为88.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BO)原则,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牢靠,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特别对于骨骼血运不好的部位的骨折愈合与传统钢板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四肢地震伤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103例四肢地震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2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经影像学检查明确四肢骨骨折81例,其中单发骨折34例,多发骨折47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75例。关节脱位7例,软组织内异物5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1例,气性坏疽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四肢地震伤的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四肢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方法。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四肢转移性骨肿瘤73例,年龄23~83岁,平均(56±8)岁。男性31例,女性42例,病理性骨折11例。其中肺癌转移20例,乳腺癌转移15例,肾癌转移15例,甲状腺癌转移10例,肝癌转移9例、结肠癌转移1例,子宫平滑肌肉瘤转移1例,直肠平滑肌肉瘤转移1例,胰腺癌转移1例。20例拒绝手术,选择保守治疗,另53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病灶刮除植骨术,截肢术等。随访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情况、疼痛减轻情况、生存率等。 结果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26±19)个月。53例手术患者术后骨痛均明显减轻,肢体功能恢复均良好。20例保守治疗患者肢体功能较差,患肢疼痛较重。 结论骨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主诉、影像学表现和病理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在治疗方法上,应首先评估患者有无手术指征,建议使用KPS标准,进而选择手术治疗或是保守治疗。对转移性骨肿瘤,应以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病理性骨折的预防尤为重要,一旦发生骨折,则增加痛苦,影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四肢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手术治疗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9例经病理确诊的四肢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9例患者中3例男性,6例女性,中位数年龄44岁(15~55岁);均进行MRI检查,手术切除后送病检行免疫组化,比较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特征。 结果9例患者中,肿瘤分布于上肢者6例,下肢3例。患者首要临床症状均为无痛性肿块,其中3例出现患肢远端麻木等压迫症状。影像学方面,9例患者术前行MR检查,了解其边界及邻近关系,7例患者MR表现为T1加权像为等信号,2例为低信号;T2加权像4例为混杂高信号,1例为高信号;9例患者增强像为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界清楚者6例,模糊者3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9例患者中波形蛋白(vimentin)均为阳性(9/9),跨膜糖蛋白分子CD34阳性者8例(8/9); B淋巴细胞瘤-2因子(bcl-2)阳性者6例(6/9),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阳性者3例(3/9);增殖细胞相关核抗原Ki67分布于5%~65%。 结论影像学中MRI通过不同加权像可以对SFT的瘤体边界进行定位,确定肿瘤的邻近关系,为SFT的诊断提供依据,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进行病理学免疫组化是诊断孤立性纤维瘤的主要手段,并可指导术后辅助放化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min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四肢骨折的经验和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对103例四肢长骨骨折的患者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进行了手术内固定治疗。其中男71例,女32例;年龄21~72岁,平均36岁。结果本组病例切口均顺利愈合,术后7~21 d出院。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10个月。分别按Neer、Harris和Johner-Wruhs评分评价术后相应肢体功能,优69例,良28例,中6例,总体满意率94%。结论应用微创经皮钢板植入技术治疗四肢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肠重复畸形合并急性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肠重复畸形合并急性并发症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78年6月至2006年3月肠重复畸形并急性并发症而行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误诊率91.7%。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除1例术后3年因粘连性肠梗阻需再次手术,其余均痊愈。结论肠重复畸形术前误诊率高,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四肢骨折术前脑血管影像筛查对预防脑血管意外、控制医疗风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6—2019-05诊治的482例老年脊柱四肢骨折,共筛查出391例围手术期脑血管意外高风险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头颅CT检查、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头核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共检查出阳性146例,其中脑出血3例,急性脑梗死17例(无症状性脑梗死12例)。5例放弃手术并出院,15例经内科治疗后再接受手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132例(99例合并阳性结果),有明显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96例。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6例。结论对老年脊柱四肢骨折脑血管意外高风险人群进行术前脑血管影像筛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术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20.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是一种基因异常而影响结缔组织合成的疾病。其中大多数类型是编码Ⅰ型胶原的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特征包括:骨骼脆性增加、骨质疏松、牙齿发育异常、蓝巩膜、关节松弛和脊柱侧弯。成骨不全症患儿因多次骨折、肢体畸形,严重干扰其负重行走功能,临床矫正畸形时面临骨质疏松、内固定容易松动;接骨板固定后因应力改变致接骨板两端易再骨折等问题。2005年8月至2007年12月,23例成骨不全症儿童(33处肢体)接受多段截骨矫形髓内固定治疗。股骨27处、胫腓骨6处。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8岁3个月(2岁1个月~15岁7个月)。23例患儿均周期性静脉给予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随访全部23例病例,平均随访时间2年2个月(1年1个月~3年4个月)。全部患儿的父母对手术结果及畸形矫正满意,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范围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接受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患儿截骨处未表现延迟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