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5,(10):745-74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急诊PCI术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左心功能指标及生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TIMI血流分级≤2级的获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TIMI血流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具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与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慢血流的比较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术前组(30例)、替罗非班术中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PCI治后即刻TIMI血流、校正TIMI帧数计数(CTFC)、90min ST段回落百分比、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术前组及替罗非班术中组PCI后慢血流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90min内ST段回落百分比提高;与替罗非班术中组相比,替罗非班术前组PCI后慢血流发生率降低更加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住院期间死亡及急性血栓形成,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更好地改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后梗死相关血管的慢血流的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杨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338-339
报道了盐酸替罗非班在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的应用。46例患者术中、术后使用替罗非班,术后24h及30d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只用PCI的患者,并且提高了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灌注血流(TIMI),但使用替罗非班组的患者出血事件稍多。总之盐酸替罗非班应用于急诊PCI术治疗急性STEMI患者效果良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屏  郭忠玉  李伟  李安敏  陈云 《中国药业》2011,20(15):71-73
目的 观察国产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将71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对照组46例,比较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随访住院期间和术后30 d、术后180 d左室射血分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 d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0 d替罗非班组较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有所升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使用替罗非班有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共42例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6例)和对照组(16例).比较2组间的基础临床资料、PCI术前造影情况、出血发生率、PCI术后肌钙蛋白I(TNI)峰值以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基础临床资料和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PCI术前心肌梗死溶栓研究血流分级(TIMI)优于对照组;尽管替罗非班组的出血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替罗非班组术后TNI峰值较对照组低[(18.7±7.5)μg·_L-1vs(23.9±5.9)μg·L-1,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选择直接PCI术时尽早使用国产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改善PCI术前的IRA的TIMI血流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STEMI患者74例,按就诊顺序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36例、对照组38例。盐酸替罗非班组行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推注并维持泵入至术后36h,对照组行常规PCI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获得情况、术后1h的ST段回落情况、30d内的梗死和死亡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盐酸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无慢血流和无复流现象,TIMI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慢血流和无复流发生率15.8%,TIMI3级血流发生率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盐酸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1hST段回落70%比例达61.1%,对照组达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30d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均无梗死和死亡发生,盐酸替罗非班组血小板活化度明显降低,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有效的,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防治无复流现象的作用。方法96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术后TIMI血流级别、24 h肌钙蛋白T水平、24 h及30 d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4.2%和83.1%,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5.8%和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24 h肌钙蛋白T(CTn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替罗非班组较对照组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一定降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改善无复流现象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对心肌灌注、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术后7d及90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9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介入治疗效果、TIMI3级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罗非班组校正TIMI帧数、术后2hST段回落程度、酶峰值及峰值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无复流发生率及9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术后7d及90dEF、LVEDV、LVESV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联合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可减少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改善心肌水平再灌注状态,改善左室功能,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及/或静脉注射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3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0例和替罗非班组(治疗组)53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PCI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在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术后以维持量0.1μg·kg-1·min-1由静脉微泵维持泵入24~48 h;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和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测量法,评估PCI术后即刻结果、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后,TIMI血流3级获得率,替罗非班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46)。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STEMI) 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63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观察组)和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TIMI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5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术后4周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TIMI3级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50% 的发生率及LVEF高于对照组,心肌酶达峰时间和LVD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有效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6例,将其分为3组:PCI组20例,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替罗非班组1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在动脉穿刺完成后即刻静脉注入替罗非班10 μg·kg 1,3 min内注射完毕,随后以0.15 μg·min 1·kg 1 的剂量维持滴注24 h;CAG组18例,单纯行CAG。分别检测各组围术期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结果与PCI组比较,CAG组术后血清NO、vWF水平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 0.05);表明单纯造影对内皮功能无影响。PCI组术后血清NO水平显著降低,vWF水平显著增高(P<0.05=,PCI+替罗非班组与之相比,使用替罗非班后血清NO水平显著增高,vWF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欣维宁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欣维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人选248例申请一次性PCI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48例患者最终完成PCI治疗者131例,未接受PCI治疗117例.研究采用随即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欣维宁组(135例)和普通治疗组(113例).欣慰宁组于术中开始静脉注射欣维宁,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和2个月内的临床终点事件.结果 13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欣慰宁组与普通治疗组心电图在治疗后有明显差异.普通治疗组53例患者中有1例在术后发生亚急性支架血栓,欣维宁治疗后血栓阴影消失,血流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进行PCI的冠心病患者,术中及术后静脉给予欣维宁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36例;平均年龄(46.2±8.6)岁。随机分成试验组19例,PCI前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17例,直接PCI。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分析比较患者PCI术中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75%vs 18.12%,P<0.05),IRA远端栓塞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vs 15.78%,P<0.05)。结论急诊PCI前静脉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IRA远端的前向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行PCI手术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行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PCI术后的血流,血清hs-CRP和sCD40L.结果 梗死相关冠脉血流(TIMI)达到3级的对照组33例,治疗组40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了患者血清hs-CRP和sCD40L,并且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中冠脉内使用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流,减少血清hs-CRP和sCD40L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静脉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早期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和研究组(静脉联合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每组各33例患者。比较2组PCI术后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电图ST段回落率、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分级及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CI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术后血清cTnT、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ST段回落率、TIMI血流III级获得率及TMPG III级获得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PCI术后7d的LVEF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总MACE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68%vs 34.4%,P<0.05)。2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与单纯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脉和静脉内联合使用安全,且更有助于改善冠脉血流、心肌灌注和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替罗非班组,每组各24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急诊PCI治疗;在此基础上,替罗非班组在PCI时,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1),术后以负荷量(0.4μg.kg-1.min-1,30 min)、然后维持量(0.1μg.kg-1.min-1)治疗48~72 h;用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和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测量法,评估PCI术后即刻结果、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心血管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后,TIMI血流3级获得率,替罗非班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45);替罗非班组的CT-FC值小于常规治疗组(P=0.000)。治疗后3,7 d,血清CK、CK-MB和cT-nI水平,替罗非班组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STEMI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直接PCI,60例)和对照组(直接PCI,60例)。PCI术中根据TIMI血流分级、TIMI计帧法(cTFC)评价冠状动脉血流。术后24h进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计算心肌灌注缺损计分指数(CSI)及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分析术后1h2组患者心电图sT段偏移总和比值(sumSTR)的变化。结果替罗非班组TIM13级血流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cTF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CSI(1.23±0.33.1.38±0.43,P〈0.05),WMSI(1.52±0.39:1.70±0.38;P〈0.05)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1hsumSTR〉70%比例更高(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防止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对糖尿病(DM)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79例首发STEMI且有DM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8)和常规治疗组(n=41),替罗非班组患者诊断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μg.kg-1于3 min内推注完毕,术后替罗非班0.15μg.kg-1.min-1滴注24~36 h,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灌注分级(TMPG)、测定两组术后肌酸激酶(CK)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和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和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心肌灌注良好获得率明显增高;替罗非班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但无严重出血或血小板减少症。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改善DM并STEMI患者心肌灌注指标,减少心肌损伤,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因错过急诊再灌注治疗时机的STEMI患者一周后行择期PCI术,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替罗非班组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持续至术后36—48h,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d再梗及死亡情况,并观察其出血并发症、安全性。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无慢血流及无复流(TIM10—2级)发生,TIMI3级血流100%,对照组TIM10~2级血流发生率13.0%,TIMI3级87.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0d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4.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择期PCI中应用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及死亡,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