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胃癌为全球高发肿瘤,其发生、发展的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靶点、多个环节的综合作用,而导致胃癌患者最终死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肿瘤转移[1],即部分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病灶,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等各种渠道,散播到机体的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性质的新病灶[2]。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参与多个环节干预胃癌的转移,在抗胃癌转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干预胃癌转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现对其干预机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抗胃癌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均较高,由于病因不明,临床疗效尚不满意。而中医中药与手术及放、化疗手段配合应用后,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因而备受瞩目。近年来对中医药抗癌作用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就5年来有关中医药抗胃癌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1 对胃癌癌前病变作用的研究 胃癌在发生前常经历多年的癌前期改变,这是一类胃粘膜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表现为粘膜的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如临床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其中之一,有报道其癌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胃癌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西医主要以手术、放化疗为主;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治疗方法,在西医治疗不同阶段同时配合中医药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降低肿瘤复发率与转移率等方面具一定优势。通过对近5年相关文献整理归纳,从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两方面对目前中医药治疗胃癌现状加以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4.
窦丽萍  钟薏 《西部中医药》2013,26(1):125-128
总结、分析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干预大肠癌转移的相关研究,就中医对大肠癌转移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及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机制主要包括:抑制胃癌细胞、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血管生成、影响癌基因表达、调节免疫功能、调控信号通路传导、影响肿瘤微环境、抑制免疫检查点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抗癌研究,今后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在对单味中药进行研究的同时,应加大中药复方研究比重,利用好现代实验技术,建立更客观更有效的实验研究体系;(2)应完善中药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对比作用研究,以发现中药的某些特殊疗效,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3)加强中药结合靶向异位点的研究,提高中药抗癌治疗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均较高,我国因为胃癌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49. 8万人。由于早期胃癌的发病特征不明显,多数到医院治疗的患者均已是中晚期胃癌,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晚期胃癌的术后生存期显著低于早期胃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胃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胃癌的主要转移途径,进展期胃癌的淋巴转移率高达70%左右,早期胃癌也可有淋巴转移。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癌灶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目前的治疗手段除手术切除、淋巴化疗及分子靶向治疗外,中医药因其中毒性低、治疗效果好、价格低的优势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胃癌的发生多因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素体亏虚而致痰凝、气阻、血瘀与胃发为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临床中医治疗多以化痰解毒、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主。近年来,多项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在临床中疗效显著、作用广泛,其可能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ECM)的水解,激发肿瘤失巢凋亡,抑制淋巴管新生,调控与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等途径来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文章从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淋巴转移中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揭示中药作用的机制及其作用靶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淋巴转移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医中药抗胃癌转移复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中药抗胃癌转移复发研究进展扬州大学医学院卜平,王祥东,王成连,赵坤,王建新(225001)转移是恶性肿瘤特异性生物学特征之一,进展期胃癌约80%~90%转移。即使施行根治手术,仍有半数以上死于转移复发(''。近年来,国际肿瘤学界对胃癌转移复发的基...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胃癌的致死率位居所有肿瘤致死率的第二位[1]。胃癌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转移。肿瘤转移从分子水平上包括增殖、黏附、侵袭、迁移、血管淋巴管生成等主要环节[2]。通过研究胃癌转移的主要环节,可为胃癌转移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中药抗胃癌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胃癌转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中药成分复杂,可作用于多个环节,因此,在抗胃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经成为了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回顾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相关实验研究,从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调节免疫、抑制端粒酶的表达、抑制血管新生、抗侵袭转移及逆转多药耐药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理,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春期功血是初潮后少女神经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 ,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初建 ,尚不成熟 ,主要缺少雌激素正反馈触发的LH峰 ,导致无排卵。成批卵泡发育到一定阶段即退变为闭锁卵泡 ,无黄体形成 ,缺乏孕激素 ,不同成熟程度的卵泡使雌激素水平呈不规律的波动 ,引起子宫内膜的不规则剥脱 ,而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血量均不规则〔1〕。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贫血 ,影响学习和生活 ,正确及时的治疗甚为重要。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为止血、调整周期和促排卵治疗 ,尚存在药物对肝功能影响、雌激素止血撤…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能改善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对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等作用更加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具有潜在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节节攀升,癌症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癌症骨转移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中都较为常见,其中疼痛是癌症骨转移的常见症状,也是患者十分痛苦的症状,骨转移癌痛的治疗成为重要的临床和研究问题。中医药治疗骨转移癌痛有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方剂治疗胃癌的用药特征,建立中药抗胃癌效应数学模型。方法:检索近30年医学期刊发表有关治疗胃癌临床疗效好的中药方剂,提取元数据建立“治疗胃癌中药方剂数据库”,统计用药功效、归经、性味等特征,从显性和隐性2个角度挖掘各医家胃癌治疗的遣方用药规律,构建中药抗胃癌效应数学模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176首,单味药210味,有18味药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色核心药。通过对核心药的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补虚药和脾经药表现活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药物所有特征进行多因素分析,脾经和甘味药具有抗胃癌效应(回归系数>0且P<0.01)。结论:中药特征与其抗胃癌效应关系密切,通过对比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出药物特征交互作用下的抗胃癌效应,为医生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梳理部分中药复方抗胃癌效应与机制研究,明确中药复方目前抗胃癌多靶点效应机制研究现状,探讨进一步开展中药复方抗胃癌基础研究的方法与方向。方法:依据胃癌临床辨证分型中的主要证型,整理中药复方体内外研究文献,从多方面梳理各复方抗胃癌效应及机制。结果:中药复方多源于经典医籍或团队临床实践,是在临床疗效上开展的基础研究,从抑制增殖、诱导调亡、调节信号传导、抑制端粒酶活性、逆转多药耐药、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转移等多方面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机制,论证了其临床疗效的机制基础。结论:基于这些研究,提示今后中药现代化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临床方面应基于真实世界大数据挖掘胃癌主体中医证型及其物质基础,基础研究建议追踪现代医学基因突变、免疫检查点等机制及新靶点、新方法、新技术,并开展组分、组分协同及核心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籍以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的新方向、新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中药治疗乳腺癌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记述了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及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分析了中医中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即减少术后并发症、减毒增效及抗复发转移。但是,目前文献资料样本含量少,多为少数医疗机构或个人总结,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病例观察。中医中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美好前景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多由内外源性损伤因素使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及细胞因子失调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相关疾病发生。中医药作为临床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保护胃黏膜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胃黏膜-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血流、胃黏膜免疫系统、胃黏膜损伤修复等方面分析中医药对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从前列腺素、三叶因子家族、热休克蛋白等方面分析中医药对胃黏膜细胞保护因子的调节作用,从而对近年来中医药保护胃黏膜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为临床提高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7.
殷洁  龙惠珍 《光明中医》2008,23(8):1227-1228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化、不典型增生被认定为胃癌癌前病变,癌变率可达10%-15%。众医家一致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过度劳累、久病体虚、素体虚弱为主要病因。气滞、血瘀、痰湿、湿热、食积、热毒等病理因素常单一或相互交错而致病,久之致胃癌癌前病变的发生。本病病因病机多相互影响,病性多虚实夹杂,病位在胃,与脾、肝、肾密切相关,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西医治疗多为对症处理,效果一般。中医对此病有独特的优势,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实行个体化治疗,可在很大程度上逆转肠化和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不同于传统的药动学的研究,由于复方中含有多味药,多种化学成分,故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近年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中药复方药物药动学中的样品前处理、研究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