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某矿13306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采用超前单体支柱监测、煤体应力监测等技术,分析了该工作面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特征,并结合该工作面矿压现场监测数据,对13306薄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306薄煤层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26.8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7.8 m,动载系数普遍较小;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置位于煤壁前方1~8 m处,来压强度较低,为类似条件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针对新义煤矿13306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采用用超前支柱监测、煤体应力监测等技术手段,研究分析了该工作面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特征,并结合该工作面矿压现场监测数据,对13306薄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306薄煤层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26.8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7.8 m,动载系数普遍较小;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置位于煤壁前方1~8 m处,来压强度较低,对类似条件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任艳芳 《煤炭工程》2009,52(7):97-101
为了掌握新疆伊犁矿区浅埋深厚煤层开采矿压特点,利用支架压力监测、地表岩移观测和煤体超前应力监测等实测手段,对新疆伊犁四矿首采21103工作面在浅埋深薄基岩“三软”厚煤层条件下的矿压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约21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11m,动载系数平均1.22~1.25,工作面矿压显现整体不强烈,现有ZFY13000/24/42型放顶煤支架适应性良好|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具有应力集中系数低、超前影响范围小等特征,对回采巷道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类似条件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任艳芳 《煤炭工程》2020,52(7):97-101
为了掌握新疆伊犁矿区浅埋深厚煤层开采矿压特点,利用支架压力监测、地表岩移观测和煤体超前应力监测等实测手段,对新疆伊犁四矿首采21103工作面在浅埋深薄基岩“三软”厚煤层条件下的矿压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约21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11m,动载系数平均1.22~1.25,工作面矿压显现整体不强烈,现有ZFY13000/24/42型放顶煤支架适应性良好|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具有应力集中系数低、超前影响范围小等特征,对回采巷道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类似条件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煤》2015,(9)
针对寺河煤矿二号井IX4311"两硬"围岩(坚硬顶板和坚硬底板)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的地质条件,采用超前支柱监测、煤体应力监测等技术,研究分析了该工作面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特征,并结合该工作面矿压现场监测数据,对IX4311薄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寺河煤矿二号井IX4311薄煤层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26.8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7.8 m,动载系数普遍较小;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置位于煤壁前方1~8 m处,来压强度较低,对类似条件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煤炭技术》2015,(9):14-16
为了掌握祁东煤矿在厚泥岩顶板及长工作面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对其南部采区首采面6163进行矿压观测及分析,主要包括工作面不同阶段的来压规律、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等。根据现场实测分析得出工作面顶板呈现分区域破断,厚泥岩顶板的垮落对于矿压显现有缓和作用,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24.5 m,风巷超前影响范围51 m,机巷超前影响范围63 m。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旺煤业8210孤岛工作面开采过程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对工作面顶板压力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与邻近工作面顸板压力进行了对比,得出了8210孤岛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老顶来压步距为55 m,周期来压步距为15~20 m;与相邻工作面相比8210孤岛工作面具有顶板压力高,来压步距短的特点。介绍了超前支护及人工放顶相结合的矿压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8.
复杂地质条件下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尤洛卡公司KJ216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对大安山煤矿轴13槽东一面工作面进行矿压监测,通过对工作面液压支架压力和上下顺槽超前支护压力的分析,得到了具有复杂地质构造的缓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保证了其安全回采,为以后相似条件下的工作面回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老顶平均初次来压步距为52.67 m,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22.12 m及来压时刻上下顺槽工作面前方压力增高的范围分别是8~16.2 m和5.2~13.6 m,压力增高平均峰值分别为24 MPa和23.57 MPa,且工作面中部支架阻力要明显大于上部和下部。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对寺河二号井"两硬"围岩(即坚硬顶板和坚硬底板)地质条件下的工作面开采工作进行掌握和指导,采用相似模拟试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寺河矿二号井IX4302孤岛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两硬"围岩和孤岛形态的双重影响,工作面周期来压明显,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为45.7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6.4m,但动载系数普遍较小;超前支承压力峰值位置位于煤壁前方11m处,回采巷道变形较小,对类似条件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极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得到极近距离煤层不同采煤工艺下联合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采用现场实测法对错距为20 m的上下煤层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通过观测得出上煤层因为采高小、顶板坚硬,造成工作面没有明显的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超前影响剧烈范围为工作面前方20 m,工作面巷道围岩塑性区深度为1.5~2.0 m;下煤层工作面初次来压和平均周期来压步距分别为27.4和15.5 m,超前剧烈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30 m,工作面巷道围岩塑性区深度2 m,在这种条件下,20 m锚距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阳湾沟矿6204不规则工作面综放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巷道变形及超前应力分布规律,通过采用多种监测、探测手段对不规则综放工作面展开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规则工作面来压步距与开切眼长度有关,开切眼越长则来压步距越小,来压强度也越低,反之亦然;在工作面推进期间,回采巷道的变形较小,即使在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期间,巷道变形也无明显增加。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给出该工作面支承压力超前影响范围为5 m,超过5 m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变化较小,地震波波速CT探测也表明距工作面0~20 m存在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了解2-104工作面顶煤的运移规律及矿压特征,通过对顶煤的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并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对各类矿压数据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及支架初撑力对顶煤运移的影响较大,工作面合理的支架支护强度为6860~7500kN;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平均为18.4m,运输顺槽在超前工作面0~35m的范围内围岩变形较为剧烈,超前支承压力的最大值为16.3MPa,位于煤壁前方12m左右。  相似文献   

13.
阳泉矿区首采大采高综采面矿压规律实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寺家庄煤矿15104工作面是阳泉矿区首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了了解工作面矿压规律,对15104工作面进行了现场矿压实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35.8m,周期来压步距为17.9m,动载系数为1.48,工作面中部来压超前于两端1~2m,支架初撑力偏低。实测结果对相同条件下煤层开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神东矿区8.8m超大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建立了上湾煤矿矿压与微震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手段,对8.8m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及顶板活动规律、支架工况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8.8m超大采高工作面周期来压显著且矿压显现强烈,所采用26000kN支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周期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平均为73mm,支架下缩明显|固定围岩条件下支架下缩量与支架增阻量保持良好的线性增长关系,而不同围岩条件下支架下缩量与支架增阻量的对应关系则具有较大的离散性,支架系统刚度受围岩条件的影响较大|8.8m超大采高工作面微震事件能量水平整体较低,但频次较高,且微震能量释放超前工作面矿压显现的时空对应关系为利用微震监测结果开展超大采高工作面顶板大面积来压预测预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五轮山煤矿1801工作面为矿井的第一个综采工作面,研究其顶板的矿压规律对开采过程中的顶板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现场的仪器监测,结合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对五轮山煤矿1801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矿压规律进行观测分析。得出了1801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矿压显现规律和支架的载荷分布特点;来压期间,根据超前支承压力的观测,确定工作面超前支护的距离是50m。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相邻工作面的矿压规律进行分析,预估西铭煤矿43104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20 m,周期来压步距为15 mo对43104工作面综采支架选型进行了验证,探讨了两巷超前及端头支护、特殊条件下的顶板管理问题。通过对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监测,目前采取的顶板控制措施可以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神东矿区8.8m超大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建立了上湾煤矿矿压与微震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手段,对8.8m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及顶板活动规律、支架工况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8.8m超大采高工作面周期来压显著且矿压显现强烈,所采用26000kN支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周期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平均为73mm,支架下缩明显|固定围岩条件下支架下缩量与支架增阻量保持良好的线性增长关系,而不同围岩条件下支架下缩量与支架增阻量的对应关系则具有较大的离散性,支架系统刚度受围岩条件的影响较大|8.8m超大采高工作面微震事件能量水平整体较低,但频次较高,且微震能量释放超前工作面矿压显现的时空对应关系为利用微震监测结果开展超大采高工作面顶板大面积来压预测预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研究上保护层采空条件下"三软"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以下峪口煤矿21326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UDEC,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层对被保护层影响较大,随着推进距离的增加,应力集中系数逐渐变大,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18 m,平均周期来压步距为11.4 m,直接顶垮落带高度为8 m,超前工作面煤壁5~15 m时,超前支架来压明显,超前单体最大支护强度发生在距煤壁5m处,达10.2 MPa。  相似文献   

19.
为对孤岛条件下煤炭资源的开采回收提供矿压分布规律,通过布局优化监测了孤岛工作面下的矿压分布,得到了孤岛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矿压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孤岛条件回采中,工作面30 m以内巷道变形速度明显加快,而在距工作面18 m左右巷道围岩移近速度加快,根据围岩变形及受力确定类似条件下的超前支护范围应该大于30 m。  相似文献   

20.
于保宽 《煤炭工程》2014,46(2):79-81
 五轮山煤矿1801工作面煤层赋存基本稳定,工作面的地质条件复杂,顶底板多是泥岩,岩性不稳定,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后退式采煤。作为矿井的第一个综采工作面,研究其顶板的矿压规律对开采过程中的顶板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现场的仪器监测,结合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对1801综放工作面回采期间矿压规律进行观测分析。得出了1801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矿压显现规律和支架的载荷分布特点;来压期间,根据超前支承压力的观测,确定工作面超前支护的距离是50m。这对于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和预防顶板事故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