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建立在充分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制作证动物模型上,应客观地描述其制作的模型,而不应简单地外推为证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体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医用动物模型的制作多采用西方生物医学模式 ,以制造疾病动物模型为主。而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领域则迫切需要真正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 ,以便使中医药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如何通过多因素复合制作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 ,即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使之可同时满足中西医学的研究需要 ,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与难点。我们在开展“益气活血法改善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机理研究”的过程中 ,通过多次实验不断改进 ,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现介绍如下。1 方法1.1 动物分组健康…  相似文献   

3.
方证相应的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方证相应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寒热证动物模型、方证相应为关键词,检索了近2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得到相关文献229篇,逐篇阅读、甄别、梳理和选择.采纳参考文献19篇.以方致证的寒热证动物模型,有采用温热方剂制作热证动物模型,也有采用寒凉方剂制作寒证动物模型.其他方法致寒热动物模型及以方治证,有采用灌服冰水、干辣椒粉等方法致脾胃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治以理中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温热、寒凉方剂,也有肠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大承气汤,湿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加味四妙散等.寒热证动物模型及方证相应的报道虽多,但有待上升到较统一的认识;建立准确的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方证相应的研究,须找到可供观察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在观察和评价寒热证的时候,要重视体质因素;可尝试用寒热偏性的方剂制作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然后选用寒热偏性的方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证候动物模型的制作是证候研究的焦点。认为证候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应从临床实践出发,体现证候的"核心",有选择的引进疾病模型,要避免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价体系要以证候的"主症"为核心,并适当引入具有明确意义的生物学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不应苛求在实验动物上完全模拟中医四诊信息。  相似文献   

5.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有根据血瘀证病因病机制作如外伤致瘀、热毒因瘀、气滞血瘀、离经之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脾虚)血瘀、自然衰老血瘀证的动物模型和根据血瘀证研究中发现的病理生理异常制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松  雷晓明 《天津中医药》2004,21(3):188-190
通过对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特点的剖析,指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应值得注意的问题:1)造模时须精心选择动物,2)优化造模因素,尽可能选用多因素造模,3)建立不同证候动物模型的诊断标准,4)进一步深化病证结合模型研究,5)动物模型的研究急需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中医心理应激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3-2005年间中医心理应激证候动物模型制作和运用现状进行回顾,说明了心理应激方法对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重要作用,分析评价了目前心理应激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医类的动物模型从无到有,从单纯因素刺激到多因素刺激,从个体上升到基因研究,从不可重复的模型到重复率较高的模型,结果表明中医因素与现代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所造的动物模型无疑是未来发展探索的主流。中医类的动物模型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本,继承传统中医经典理论是发展中医的基础与关键,在继承的同时,也应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创新思维,运用多学科交叉等更多科学的方法及手段开展研究,可使中医理论得到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所以在造模的同时,面临各种挑战:1证的不客观性,故积极探索中医领域中人类未发觉或是容易忽略的异常指标是很有必要的。2证的兼证很多,故要探索如何排除干扰,做针对性更强的动物模型。3少见考虑用内因,不内外因等中医因素作用于动物模型的制作上并且缺乏稳定、可靠、可重复的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60年代初肾阳虚证动物模型问世以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长期处于制作模型的初级阶段,对于模型的完善、定型及使用尚不完善,且真正依据中医理论制作的模型也不多,这些缺陷都随着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加速发展趋势,而变得愈加突出。研制开发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对于验证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的实质内涵及其科学性,发现新问题,探求新规律,丰富和创新中医基础理论,此外,用与中医临床研究相互补充,为中医理法方药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为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以及进入国际市场提供科学依据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复制,必须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之下进行,其造模因素必须有直接的中医理论依据,且使现有模型在应用中得到验证、完善、定型,从而使得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成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系统学科。但是,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罗小泉  陈晓明  万睿  吴伟  祁风义 《陕西中医》2007,28(12):1657-1658,1687
目的:论述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困惑与思考。方法:通过分析近年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命题进行分析探讨。结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目前尚难成为揭示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的理想载体,今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应在优选纯化造模因素的基础上,深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加强对自发性证候动物模型的定向培养,力求使现有证候模型完整、规范,使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能够更好地为中医药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药材培植及其质量评价管理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关于中药材的培植、加工及生产模式的建议。中药材不宜继续作为农副产品处理,其培植产业目前交由农业部门管理;建议中药材可作为中医药产品原料处理,其培植产业可由中医药部门负责管理。中药材可作为多种中医药产品的原料,不同用途的中药材的质量管理方式应各有特色。中药材的品种提倡"仿野生生态培植";任何改变中药材的自然生长环境,使其次生代谢产物产生变异而培植的生物体不能再称之为中药材,只能称之为天然产物。以此类天然产物为原料生产的"药品"不能称之为中药,只能称之为天然药物。建议通过"中药标准化行动"项目的实施和完善,建立标准中药饮片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中医医院制剂处方的中药创新药处方优化模式.方法:采取文献回顾的方法,对中医医院制剂处方的重要性、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医院制剂处方的优化程序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结果:医院制剂处方是新药开发的基础和重要来源,且临床基础良好,具有多品种、多剂型、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特点,为新药开发的筛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缩短新药开发周期,减少研究经费.但医院制剂与新药还有一定的差距.总结优化工作体会,医院制剂处方的优化需要遵循中药创新药处方优化的一般原则和程序,从处方的组方优化、临床验证设计方案优化和阶段评估3个部分进行.优化要有重点进行,以重点优化带动处方的全面优化.在优化前对被评价处方进行第1次定性和定量评估.根据申办者的最终修改后处方,在临床验证前进行第2次定性和定量评估.根据临床验证结果,在临床验证后,对处方进行第3次定性和定量评估.结论:为基于中医医院制剂处方的中药创新药处方提供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从凋亡相关基因水平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时,应选择特异性的、相互拮抗的凋亡相关基因作研究指标,进一步研究中药对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体外研究应与体内研究相结合;应复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加强复方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药复方研发既有中医理论指导,又有长期临床应用经验为依据,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同时,中药复方中与临床疗效相关的物质基础复杂多样、作用环节繁多等是中药的特点。现代中药新药发现需要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特色,注重整体作用特点和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密切结合。中药新药研发和评价的关键问题是,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实验方法学体系来揭示方剂功能主治和证的现代科学内涵。在研发过程中,从立项依据到药效毒理研究均应考虑中药的特点。而且,药效研究应注意加强证候特点的体现,其中证候模型和病症结合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方证相应的研究方法、与中药功效相对应地生物学指标的确认等均至关重要。我们要抓住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中药优势领域药物研发,以大力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创新进程。  相似文献   

15.
张沛  薛利国 《河南中医》2010,30(6):548-550
张锡纯熟知山药药性,在配方组药上善用山药,不仅将其用于缓症,亦用于急症,不仅注重在汤剂中与其他药物配伍组合,还注重山药在药、食上的结合。制方以把握病机为先,选药以紧扣病机为务;遣药以熟知药性为据,辨证以深通脏腑为凭;剂量大小以君臣主次为前提,药物配伍以提高疗效为准则;汇通中西以中医为主。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和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现代化应吸收和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但在中医药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以西医理论解释中医,中药西药化,以还原论代替系统论的研究思路,以及中医实验研究刻意迎合西医等;同时中医本身存在一些弊病,主要有中医理论的固步自封,临床辨证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故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明确两点:需要发扬和保留的是整体性的辨证思维;需要充实的是难确的易于与现代化交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医诊断量化研究的进程与症结,通过对中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与人体功能态模型涵义的深入分析与阐述,认为中医诊断量化研究的途径应以中医学本身的方法论与认识论作为基础,所有的中医科学研究要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现代科学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并把量化了的每一种信息放进人体功能态模型内进行定性归位,放在整体内去考量,才能和中医的临床相结合,才能符合中医的理法方药,才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药注射剂致敏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致敏反应实验研究概况,为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及应用提供思路。 方法 :概括归纳近年来国内外中药注射剂致敏性相关实验研究。 结果 :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抗原物质尚不明确,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对致敏因素、致敏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 结论 :加强绿原酸及附加剂的抗原性研究,建立致敏动物模型,充分利用免疫化学和免疫芯片技术,为中药注射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中药学的的根本任务是科学地阐述中药的基本理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国家各项规划建设对中医药发展的日益重视,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发展应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为主要任务,以继承与创新为主要目标。为此,临床中药学学科的未来发展应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中药文献整理的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中药药效、作用机理、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用药规律的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民间医药的发掘与研究,中药标准体系的研究,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研究,使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