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表明,小麦雪霉叶枯病是豫西地区小麦叶枯类病害中危害最重的一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多不抗病,田间发病情况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种子和土壤带菌量的有无和多少造成的,小麦属其它物种中有一些植物材料对该病表现高抗,可作为抗雪霉叶枯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小麦雪霉叶枯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于1961年在陕西武功丰产3号小麦品种上首先发现小麦雪霉叶枯病,以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贵州、青海、宁夏、甘肃、西藏等省、区也相继发生。1972年以来墨西哥、英国、日本、朝鲜等国也有报道。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将国内有关单位对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小麦雪霉叶枯病病原菌研究 1.病原菌鉴定 国内以往关于小麦雪霉叶枯病报道的文献,其无性态均采用Fusari-um nivalis(Fr.)Ces,有性态采用Micronc-  相似文献   

4.
5.
三唑酮防治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唑酮100μg/mL可完全抑制小麦雪霉叶枯病菌分生孢子萌发,25μg/mL即可引起90%芽管畸变。离体叶碟法和盆栽幼苗法测定表明,三唑酮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确认该剂能有效地控制成株叶斑和叶枯。在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可用三唑酮常规喷雾,兼治该两种病害。田间用药量应不低于10~15g/亩。  相似文献   

6.
小麦残秆和土壤中雪霉叶枯病越夏菌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3年利用系统分离和接种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在病残体和土壤中的越夏情况。病田土壤表面和20cm耕层内的小麦残秆在弃置5 ̄7个月后都可分离出病菌,用残秆接种能引起小麦幼苗发病。用UGA选择性培养基平板涂布法,由麦收后5个月的病田0 ̄20cm耕层土壤中直接分离出病原菌,其密度为每克土壤1200 ̄3206个菌落形成单位。用病田土壤接种亦能引起小麦幼苗发病。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小麦  相似文献   

7.
1992~1993年利用系统分离和接种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小麦雪霉叶枯病菌在病残体和土壤中的越夏情况。病田土壤表面和20cm耕层内的小麦残秆在弃置5~7个月后都可分离出病菌,用残秆接种能引起小麦幼苗发病,用UGA选择性培养基平板涂布法,由麦收后5个月的病田0~20cm耕层土壤中直接分离出病原茵,其密度为每克土壤1200~3206个菌落形成单位。用病田土壤接种亦能引起小麦幼苗发病。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雪霉叶枯病菌接种体可在小麦病残秆和病田土壤中越夏并保持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用电导法测定了小麦叶片经Gn-粗毒素处理后的组织细胞损伤情况,发现毒素能导致小麦叶片细胞内电解质外渗,不同抗性品种对毒素应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的细胞损伤率明显低于感病品种。电镜观察发现,毒素还引起组织超微结构的发生显著变化,包括叶绿体膜上出现电子致密度高的沉积物,基粒片层肿胀,排列紊乱,直至叶绿体,细胞核和整个细胞解体。损害发生最早最严重的是叶绿体基粒片层。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超微结构受害轻,反应  相似文献   

9.
凌水平 《农技服务》2011,28(4):463-463
阐述了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豫西地区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雪霉叶枯病是豫西地区小麦叶枯类病害中危害最重的一种。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多数都不抗此病,品种间或田块间呈现出的病情差异,主要是由种子和土壤是否带菌及带菌量的多少所致。小麦属的其它种中有一些材料对该病表现高抗,可作为小麦抗雪霉叶枯病育种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有效的冬小麦雪腐病菌杀菌剂以指导小麦生产,以冬小麦感病材料337为试材,采用13种杀菌剂对冬小麦雪腐病菌的毒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药剂在系列浓度下对冬小麦雪腐病菌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对该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50%腐霉利WP对冬小麦雪腐病菌的防治效果最佳,其EC50为2.88mg·L-1,菌丝抑制率达到85.48%,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5.4%,相对防效高达95.7%;12.5%腈菌唑EC的防治效果次之,EC50为4.62mg·L-1,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6.5%,相对防效为87.1%;50%多菌灵WP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几种沼液复配农药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几种沼液复配农药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为新型农药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将沼液与多种农药一一复配,并结合滤纸片法、孢子萌发法、菌丝抑制法测定其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滤纸片法中在复配农药作用下菌丝仍几乎长满整个平板 在孢子萌发法中,复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从好到差依次是:霜霉威、井冈霉素、禾康、三唑酮、易保,但它们的EC50值表明,5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都不好 而在菌丝抑制法中,复配农药对雪霉叶枯病菌丝抑制效果从好到差依次是:易保、霜霉威、禾康,由EC50和EC90值可知,易保及霜霉威的抑制效果比较好,其EC50和EC90分别为15和689 mg/L,439和6560 mg/L。[结论]菌丝抑制法是研究复配农药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电导法测定了小麦叶片经Gn-粗毒素处理后的组织细胞膜损伤情况,发现毒素能导致小麦叶片细胞内电解质外渗,不同抗性品种对毒素反应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的细胞损伤率明显低于感病品种。电镜观察发现,毒素还引起组织超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包括叶绿体膜上出现电子致密度高的沉积物,基粒片层肿胀,排列紊乱;直至叶绿体、细胞核和整个细胞解体。损害发生最早最严重的是叶绿体基粒片层。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超微结构受害轻、反应迟。  相似文献   

14.
用不同抗雪霉叶枯病的小麦品种,分别接种雪霉叶枯菌粗毒素液和分生孢子,测定了小麦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变化,初步讨论了毒素在病害发生过程中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粗毒素液和分子孢子都有提高PAL活性的作用,但二者刺激的强度不同,毒素处理大于分生孢子接种,抗病品种大于感病品种。测定不同浓度粗毒素液处理的小麦叶片PAL活性表明,小麦叶片用40%的粗毒素液处理,叶内PAL活性值最高;低浓度的毒素液刺激PAL活性产生,而高浓度的粗毒素液抑制叶内PAL活性。  相似文献   

15.
孢子萌发试验证实速保利对小麦雪霉叶枯病菌分生孢子芽管有强烈的致畸作用,6.25μg·mL ̄(-1)浓度即可使82.3%的芽管畸变。离体叶碟法和盆栽幼苗法药效测定结果表明,速保利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活性,可有效地抑制该病菌的侵入和在植株体内扩展。田间药效测定证明速保利具有较宽的施药时间范围,低浓度药液即可有效地控制成株叶枯病。一次施药可兼治多种病害。  相似文献   

16.
雪腐捷氏霉中国菌系对小麦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研究了采自中国的新疆、陕西、青海、宁夏、四川、贵州、湖北等7个省 (区)和捷克的12个雪腐捷氏霉菌系对小麦的致病性和症状特点。各菌系对小麦的各部位均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对穗部的致病性较弱。原采自红色雪腐病病株和成株雪霉叶枯病的两类菌系引起相同的症状。参试菌系间致病性强弱有明显差异,但同一菌系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对不同器官致病性的强或弱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室内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霉腐格氏霉(Ceriachianivalis)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为17℃,20℃以上有利于病菌在寄生组织中扩展。在相对温度93%以上的条件下,2~3d病害就会普遍发生,持续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光强8000~100001x每天光照6h最适于病菌侵入和扩展,长时间光照不利于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病田对42个小麦品种(系)的调查结果表明,小麦成株期叶部对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的抗性有明显差异,茎秆高,叶片窄而挺直的品种比较抗病.小区人工喷雾接种和单株小穗接种的试验证明,小麦穗部对雪腐格氏霉具有抗侵入和抗扩展性能,小穗排列紧密,颖壳内合的品种较抗侵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