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小儿泄泻病因以湿热为主。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以致清浊不分。常分实证和实中兼虚,实证多见湿热阻滞中焦或兼食滞,或夹风邪。兼虚证,常见脾虚失运致水谷反滞,合污而下。治宗吴鞠通:“中焦如衡,非重  相似文献   

2.
脾虚泄泻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泄泻的病机,早在<景岳全书·泄泻>中就有记载:"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体虚,或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聚水成湿,积谷为滞,湿滞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所以泄泻病机中以脾胃虚弱最为关键,也是最常见的病因.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胃癌前病变(PLGC)早期如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手术、对症治疗为主,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结合"治未病"思想,在PLGC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PLGC属中医学"痞证""结证"范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痞证、结证之症状、病机,认为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可运用于PLGC的辨治,但应审时度势,把握要害。结合PLGC的三个阶段,浅述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在PLGC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整理研究薛雪《扫叶庄医案》中所载泄泻医案,并结合《湿热病篇》《医经原旨》中相关论述以佐证,总结薛氏治疗泄泻的经验:薛氏治疗泄泻实证时多从湿邪论治,又细分为湿热泄、暑湿泄和寒湿泄。湿热治以分消走泄法,清热祛湿,淡渗导下;暑湿治以清暑化湿,行气导滞;寒湿治以温阳散寒,运脾除湿。治疗泄泻虚证时多从阴阳论治,并细分为阳虚泄、阴虚泄和阴阳两虚泄。脾肾阳虚者治以建中助运,温阳补肾;脾肾阴虚者治以育阴止泻;阴阳两虚者治以从阴引阳,阴阳同调而收功。另外,薛氏在泄泻医案的论述中谨守病机,夹叙夹议,且辨证准确,用药精炼,其经验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的产生皆与气血不和有关,尤其是痔病更应重视气血论治。陈教授将气血辨证与痔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是痔病的常见病机,故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凉血,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兼行气,术后"瘀"证治以活血止血。陈民藩教授认为固脾胃即调气血,防治痔病时要重视对脾胃之气的固护;气血辨治应贯穿痔病治疗的始终,包括痔病的保守治疗、术后调养以及未病先防。气血辨治是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金元四大家对于泄泻一病的认识进行探讨,重在探讨四大家各自的治疗特色,张从正以攻法为主治疗泄泻;刘完素用药以寒凉为主;朱丹溪治泻中加入养阴的药物;李东垣重视脾胃与泄泻的关系,这些理论给予现代治疗泄泻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慢性泄泻是消化科常见病症之一。本病病情迁延,症状反复,难以根治。慢性泄泻的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亦和肝郁肾虚有关;治以健脾化湿为主,辨证施以治泻十法;泄泻多有兼邪,兼邪亦须兼顾;灵活运用治泻对药,治养结合,畅情志、适饮食,可获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以叶天士“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为基础,结合肺脏生理病理特点,阐明肺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具有病位由浅入深、病变由功能性到器质性的特点。病变初期多以气机失调、功能紊乱为主,表现为邪气入侵,肺络气机不利,治以宣气畅络;中后期病程日久,以肺虚不荣、血络瘀滞为主,表现为肺络痹阻,日久虚瘀互结,治以化瘀通补。故宣气畅络、化瘀通补为治疗肺纤维化的重要治法。从“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论析肺纤维化疾病,能够很好的概括和阐述其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初病在络"久病入络"应引入"治未病"思想,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发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对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腹泻均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但泄泻在临床上有必要细分成不同的亚型进行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泄泻中"气泻"相对应,其关键病机为肝郁脾虚,治疗上以疏肝补脾为主;功能性腹泻则属于"濡泄"范畴,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治疗初期以燥湿、利小便为主,病程较长者应酌以升提脾气、温肾固肠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11.
对《伤寒论》固瘕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剖析 ,以论证固瘕证之实质——寒结旁流证。同时结合临床观察 ,初步探讨了证与病的相关关系 ,以及治疗方法与常用方药。  相似文献   

12.
姜冬云 《河南中医》2007,27(10):1-2
“漏底伤寒”之名首见于陶华《伤寒六书》。六经皆有伤寒,而现代三阴病之伤寒犹多,如下利者,则成“漏底伤寒”。其基本病机为里阳不足,清阳不升,故其治不在伤寒,而在下利,里和表自解矣,故“漏底伤寒”最多见于三阴病。三阴病之“漏底伤寒”宜急温阳气,从根本入手,阳复则升降相因,下利得止。而“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和“漏底伤寒”在治疗上具有一个相同的基点,即处方以“温”“升”为用。  相似文献   

13.
泄泻,又称腹泻,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基本治法为健脾祛湿。作为临床的常见症状,是因多种疾病所引起的。一般泄泻均被分为急性和慢性,前者为腹泻成急性发病症状、病期暂短;后者腹泻通常超过2个月以上,病期延长。时振生教授在临症过程中,总结了消补同用,温涩合施及寒热并调之法,应用于临床,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新安医学起源于皖南新安地域,在针灸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特色。新安医家认为,泄泻病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病机为脾胃运化不利、肠腑分清泌浊及传导功能失常。针灸选穴以俞募配穴为特色,多取天枢和脾俞为主穴,并遵循辨证取穴原则;推崇用灸法治疗泄泻,善于从肾论治,以灸法治疗久泻;同时重视饮食调护,强调忌食生冷之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探寻中医药治疗IBS—D可能的客观化评价指标。方法将60例IBS.D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和匹维溴铵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主要中医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检测血清胃肠激素5-羟色胺(5-HT)、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结果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为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腹痛即泻、腹部隐痛、情志抑郁、神疲乏力单项症状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胃肠激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试验组CGRP改善尤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湿法治疗IBS—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西药组,每组各60例。温针灸组主穴取天枢、足三里、三阴交,采用温针灸,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6 d间断1 d,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给予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2 mg,3次/d,连续治疗4周。两组进行疗效比较,随访6个月后统计复发率。结果: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6.7%(52/6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1.7%(4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温针灸组复发率为21.4%(6/28),西药组复发率为54.5%(1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疗效,复发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013年与2014年北京地区冬季流感样病例的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北京地区2014年1月13日—2014年1月24日(2013年冬)448例流感样病例、2014年11月23日—2014年11月30日(2014年冬)256例流感样病例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其中医证候学资料,总结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2013年与2014年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构成比相似,均以外寒内热(寒包火)为主,比例为45%-50%,风寒证为16%-21%,风热证为10%-13%。2013年冬季流感样病例首发症状以咳嗽、恶寒、全身酸疼为主,外寒征象显著,夹杂口干、咽干等燥象;2014年冬季流感样病例多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夹杂肢体困重、呕恶腹泻等湿象。结论北京地区2013、2014年冬季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大体相似,均以外寒内热证为主。但中医证候兼夹征象有异,2013年寒象突出,兼夹燥象,2014年寒象不著,兼夹湿象,二者差异考虑与当年气候与病原构成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小儿泄泻多因外感风寒或暑热,内伤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常;也有素体虚弱或久病脾虚,中焦运化无力等。分风寒泻、暑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病情恶化,可致伤阴、伤阳、或阴阳俱伤,治当敛阴、固阳兼施。运用神术散加减口服、灌肠对小儿多种证型泄泻进行辨证论治,并总结典型病例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总结病例资料,分析并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辨证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为IBS腹泻型(IBS-D)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分析100例IBS-D患者的一般资料,研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体质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00例中,脾胃湿热42例,脾虚湿盛18例,肝郁脾虚32例,脾肾阳虚2例,寒热错杂6例;本病的发生与体质有一定的联系,在IBS-D各体质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结论体质与证型关系密切,证型的形成易受到体质的影响。湿热质、气郁质为IBS-D常见体质,湿热质男性多,气郁质中女性居多;痰湿质、湿热质与脾胃湿热证密切相关,气郁质及阴虚质与肝郁脾虚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介绍张天文教授治疗泄泻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根据《皇帝内经》有关泄泻的理论,将泄泻病因主要分为外感与内伤,外感泄泻当以湿邪最为重要,而湿邪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脾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泻;内伤泄泻以脾虚最为关键,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大、小肠,大肠和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与传导变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运化受纳和升清降浊功能来概括,脾主运化水湿,脾为泄泻之本,脾病脾虚,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清浊不分,可致泄泻,其他寒、热、湿、食等内外之邪,以及肝郁、肾虚等脏腑失调所致泄泻,都是在伤脾的基础上导致脾失健运而致泄泻。张天文教授根据泄泻的不同病因并参考《医宗必读》的“治泄九法”,加上平肝法,总结为治泄十法,并将泄泻分为九种证型,以此指导临床,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