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我的茶道观     
茶的本质属性是作饮品,茶文化亦萌芽于茶作饮料之后。茗饮始于何时?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七之事》。他将饮茶史上溯到神农时代,认为发现之时即掀开了饮茶史的第一页。显然,陆羽的“饮茶”概念很宽泛,包括茶之当药眼之、煮而食之、煎而饮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秦人取蜀(前316)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照顾炎武所言,秦人攻下巴蜀后从巴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巴蜀人饮茶历史比泰更早几百年。这也说明饮茶时尚源于巴蜀,秦以后渐渐传播全国。茗饮之事有文献可证的不过有2千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  相似文献   

2.
中国饮茶法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的故乡,原始社会便发现和利用茶。茶最初是作食用、药用的,饮用则是后来的事。饮茶的起源,至今仍争论未定。清人顾炎武《日知录》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推测饮茶始于战国末,虽大体不错,但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西汉王褒《僮约》记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尽管对“烹茶尽具”之“茶”是否指茶还有争议,但对“武阳买茶”之“茶”指茶意见比较一致,西汉饮茶有史可据。当然,汉代以前,中国只有四川(古巴蜀)一带饮茶,其它地区的饮茶是在汉代以后由四川传播和在四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僮约》写…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4.
《尔雅·释木》“·苦茶”。郭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茶。”(按茶读为茶。下同。)这段注文历来被征引作为茶的释义,但是关于“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则有不同意见。陆玑《毛诗疏》说“蜀人作荼,吴人作茗。”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荼(读为茶)、茗,其实一也。”并引张楫《杂字》云:“,茗之别名。”魏王《花木志》说“其老叶谓之,嫩叶谓之茗。”顾野王《玉篇》也说“,茶叶老者。”“茗,茶芽也。”面对众说纷纭,有必要澄清事实,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宜宾茶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宜宾就已进入先进的农耕稻作文化与青铜文明时期。据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巴)东自鱼腹(奉节),西至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北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树有荔枝、蔓有辛,园有芳香茗,给客橙葵。可见宜宾种茶历史悠久。一、宜宾早期的茶文化宜宾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种茶历史溯及先秦。据《华阳国志》载,公元134年,屏山始种茶树,最晚时限距今已近2000年。明清学者顾炎武《日知录》称:“秦人取蜀,始有茗饮之事。”唐代陆羽《茶经》言:茶者,南方嘉木也……巴山峡…  相似文献   

6.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7.
建溪系闽江上游,建溪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厥土宜茶,品质极佳。北苑茶“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而武夷茶更是“臻山川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建溪茶即建溪流域所产之茶。郑奕诗“头钢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赊。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建阳、建瓯、南平等地,古时也有称之为建州茶,今泛指闽北所产之茶叶(南平地区范围),简称“建茶”。建茶最早称“建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逸人王休君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精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相似文献   

8.
“茗柯”一词,自明清以来,即被认为是“茶茗的枝柯”,因而被认同为茶的代名词,迄今被认定为不易之论。但究其实,“茗柯”却并非是茶,而是“茗仃”(即茗、酩酊)一词的形近而误。今试作考辨如下,以免一再传讹。其词始见于刘宋·刘义庆名著《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古代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极为生动传神地记叙了汉末魏晋士人的生活言行,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时代的文采风流,故事内容颇富情趣,语言又极具文学意味。《世说》有萧梁·刘孝标注,今传多种注释、校笺本中以文史大家余嘉锡先生所撰《世说新语笺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最为…  相似文献   

9.
茶的另一别号:葭萌陆羽《茶经》称茶“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四曰茗,五曰。”但茶在古代还有另一别号:葭萌。偶翻西汉扬雄的《方言》,有语曰:“蜀人谓茶曰葭萌。”葭萌,是古四川人对茶的称谓,在汉中、剑阁、广元一带至今还保留此称呼。葭萌,本秦灭蜀后所设的县邑。而这县邑名之由来,可能因当地产葭萌(茶),故有此名,到杨雄时才把当地称茶为“葭萌”记入他的《方言》一书。葭萌县,直到元初始并入照化县,故址在今广元县南。但“葭萌”一名的由来,有另一说法,是因蜀王的弟弟叫葭萌。据《华阳国志》记载,先秦时,末代蜀王…  相似文献   

10.
成都问茶记     
成都问茶记深圳商报侯军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市场就出现在富庶的川西地区。西汉时期西蜀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写到的“烹茶尽具”、“武都买茶”等记载,已成了茶文化研究者耳熟能详的名句。而在茶诗史上,西晋名诗人张载在《登...  相似文献   

11.
(-)茶叶起源于我国传播于世界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全世界山茶科植物有23属380多种,我国就有15属260多种。茶业一直是我国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国内外均占有重要地位。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某乃解。”以上传说反映是早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就吃茶叶,茶叶有解毒的功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地,并有优质产品进贡朝廷。最早将某…  相似文献   

12.
饮茶考古谈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超 《农业考古》2003,(4):161-163
茶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茶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  相似文献   

13.
巩志 《农业考古》2001,(2):324-327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中国武夷山 ,以其丹山碧水、秀峰奇茗著称于世。素有“风景秀甲东南、岩茶蜚声中外。”名胜与名茶 ,双绝于人寰。名山出名茶 ,名茶耀名山。武夷山古属建州 (今福建建瓯市 )位于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茶笋满山 , 利通天下” ,( 2 ) 是建州的特色。福建之茶“以武夷之产声名最著” ,自古有“建溪官茶天下绝”( 3) 之誉。十七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 ,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 ,欧人称颂 :“茶是治百病良药。”英国国会文献上最早记载中茶的文字就“Bohea” ,以“武夷”为中国茶叶之代称。十八世纪中期 ,瑞典…  相似文献   

14.
开发咸宁茶文化,打造"茶叶之乡"旅游品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雅 《农业考古》2007,(5):47-50,66
咸宁市上古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为东吴武昌郡,唐为鄂州而辖五县;江夏(今咸安在内)、永兴(今通山在内)、武昌、蒲圻(今赤壁、嘉鱼在内)、唐年(今崇阳、通城在内)。唐以后或分属武昌郡和兴国军或统属武昌路、武昌府。咸宁自古产茶,古籍称“鄂州茶”、“武昌茶”和“兴国茶”。一、咸宁茶叶史咸宁茶叶历史起源甚早,晋代便有“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有时咸宁属武昌郡,唯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当指九宫山一带。唐陆羽《茶经.茶之出》有江南茶“出鄂州”之语,今咸宁是唐鄂州主体,也应是当时主要产茶区,其时唐年(今崇阳、通城)和蒲圻…  相似文献   

15.
周龙章 《农业考古》2004,(2):147-148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始源也在我国。我国饮茶风尚却始于巴蜀。从王褒《僮约》中家僮要求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到成都出卖营利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一带的饮茶之风已相当普及。西晋付成《司隶教》记及:“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欧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婊,独何哉”。这是我国有关出卖煮好的茶的最早记载。如今蜀茶馆林立、比比皆是。这位“蜀妪”应为我国茶馆业的鼻祖。明代时,以人顾云农说:“除烦去腻,川人因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对饮茶的爱好。  相似文献   

16.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17.
一、茶文化的起源茶有几种别名。据《尔雅》载:“槚,苦茶。郭注云:即茶也。蜀人谓之苦茶。又名曰荈”。又考陆羽说:“其名有五: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丹铅录》更把茶与荼二字解说得更清楚,他说:“茶即古荼字,音涂。《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亦即是茶。颜师古更释义解说道:“茶陵(县地名),汉时始转涂音为宅加切”。可知荼实即茶的同义字。山阳阮葵山《茶余客话》卷十二载:“《六经》无茶字,仅始见于王褒《僮约》,实未有深加考察的缘故。古人亦好饮茶,始见于《三国志、卷65吴上、韦曜传》:孙皓即位,每饮群臣酒,以七升为限,但曜每饮一次,至多不能超过二升,还要减少许多,于是有时密赐茶荈以当酒饮。这可能是饮茶  相似文献   

18.
唐宋时代的饼茶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所樊敬铎我国滇西南是茶树的原产地。我国是最早把茶叶作为饮料的国家。中国的饮茶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晋朝人常璩写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巴蜀之师”的支持。当时,巴蜀地区献给周天子的“贡品”中,...  相似文献   

19.
(七)饮料类 23.茶(Camella sinensis) 茶是我国的一种特产植物。唐代以前称茶为荼(音涂),唐以后通称茶。以茶作为饮料,这是一项重大发现,它的历史可能与药用植物一样古老。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说明我们在开始有农业时,已经知道利用茶了。  相似文献   

20.
周志刚 《农业考古》2007,(5):187-192
前记:本文对陆羽撰著、编述、诗文、碑碣的所有著作,作一考察,记录存佚、卷次、版本,对各书内容不作详细介绍。因各书历代版本源流繁多,所记版本卷次仅以文后参考书目为准。《茶经》三卷存。有宋咸淳九年(1273年)左圭原刊百川学海本和明刻本等多种版本。原书三卷,据(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季疵始为三卷《茶经》,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而疬去,虽疾医之,不若也。”所言与今本《茶经》内容次第相同,今本都作三卷十篇。至宋以后,《茶经》卷本渐有歧异。(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