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胎儿体质量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将50名单胎阴道分娩的产后初产妇分为产后正常儿组(2500~3999 g)35名和产后巨大儿组(≥4000 g)15名。同期选取健康未育女性35名作为对照组。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采集盆膈裂孔声像图,观察并测量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及参数。结果 产后巨大儿组产妇盆膈裂孔变形发生率[66.67%(10/15)]高于产后正常儿组[31.43%(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P=0.021)。产后正常儿组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4.409、5.108、2.925)、左右径(t=2.342、2.167、2.242)及面积(t=6.613、5.314、4.967)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产后巨大儿组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5.753、4.548、5.103)、左右径(t=5.527、4.311、4.299)及面积(t=9.265、4.179、10.563)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且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盆膈裂孔的前后径(t=3.037、2.423、2.152)、左右径(t=2.388、2.866、2.432)及面积(t=5.323、9.607、5.024)均大于产后正常儿组(P均< 0.05)。结论 通过三维超声可有效评价胎儿体质量对阴道分娩初产妇盆膈裂孔的影响。妊娠和分娩巨大儿更易造成产妇盆膈裂孔形态与大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三维超声评价晚孕期女性盆膈裂孔形态结构,为妊娠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在我院产科定期产检的单胎妊娠、孕周为30~40周的初次妊娠女性40人(晚孕组);选择同期20例因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就诊的未育妇女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观察在静息期、缩肛期、张力期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测量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晚孕组盆膈裂孔的面积、前后径和左右径在静息期、缩肛期和张力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均<0.05)。与静息期相比,两组盆膈裂孔的三个参数在缩肛期均减小而在张力期均增大(P均<0.05)。晚孕组超声异常表现包括盆膈裂孔明显增大,形态为"类椭圆形",盆膈裂孔中轴线偏移。 结论 三维超声能有效评价妊娠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晚孕期女性的盆膈裂孔较未育妇女明显增大,部分存在形态或位置异常。  相似文献   

3.
超声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形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同状态下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40例(病例组)及同期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各40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于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在盆膈裂孔最小平面上,进行经会阴三维超声容积扫查,重建盆底图像并观测盆膈裂孔(LH)前后径(LH-M)、左右径(LH-N)、面积(LH-S)、周长(LH-L)、肛提肌厚度(T),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静息、瓦氏、缩肛状态下病例组LH-M、LH-S、LH-L较对照组增大,LH-M、LH-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H-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缩肛状态下L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及瓦氏状态下,L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肛提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瓦氏状态下和缩肛状态下右侧肛提肌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三维盆底图像重建技术可用于观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膈裂孔及肛提肌形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经会阴三维超声探讨阴道分娩中不同助产方式对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产妇84名,按助产方式的不同分为会阴完整组32例、会阴侧切组30例、产钳助产组22例。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妇女产后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的差异。结果 会阴完整组和会阴侧切组于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会阴完整组和产钳助产组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静息-瓦氏和静息-缩肛时盆隔裂孔改变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产钳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自然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中,是否会阴切开对盆底功能损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评估产后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前、后盆膈裂孔变化中的作用。方法产后行盆底康复治疗产妇76例,依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40例,经阴道分娩组36例,分别于产后42d(治疗前)及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测量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计算盆膈裂孔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4.83±0.64)、(5.01±0.74)cm]、左右径[(4.14±0.44)、(4.53±0.64)cm]及盆膈裂孔面积[(13.41±2.33)、(16.09±4.81)cm~2]均低于阴道分娩组[前后径(5.12±0.56)、(5.46±0.87)cm,左右径(4.39±0.42)、(4.87±0.69)cm,盆膈裂孔面积(15.07±2.25)、(19.34±5.74)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及Valsalva运动状态下、以及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左右径、盆膈裂孔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Valsalva运动状态下盆膈裂孔前后径[(5.02±0.57)cm]、面积[(16.90±3.46)cm~2]低于治疗前(P0.05),左右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盆底肌恢复情况优于剖宫产产妇,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有助于初步评估、随访盆底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膈裂孔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单胎活产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n=48),产钳分娩组(n=42)、剖宫产分娩组(n=38)。于产后6~12周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成像评价产妇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并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在静息、Valsalva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膀胱颈最大移动度及盆膈裂孔参数的变化。结果妇女产后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在四维超声图像下结构较模糊,且回声紊乱,部分产妇四维超声图像下可观察到双侧耻骨联合处出现撕裂,膀胱呈现大小不一的回声。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在静息、Valsalva动作及缩肛等3种状态下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产钳分娩组、剖宫产分娩组在Vaslalva动作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周径及盆膈裂孔面积小于静息(P0.05),但大于缩肛动作(P0.05)。剖宫产组在缩肛状态时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周径、趾骨直肠肌角度、盆膈裂孔面积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少于阴道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P0.05)。结论在产褥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产妇盆膈裂孔大小与分娩方式无关,而在肛动作时阴道分娩会明显增加盆膈裂孔,产钳分娩可增加妇女膀胱颈最大移动度,与产妇产后尿失禁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经阴式三维超声评价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中应用外源激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90名足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按使用外源激素情况分为自然分娩组、催产素组和前列腺素E2(PGE2)组,各30名。于产后42天进行超声检查,分别获得静息状态、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图像,比较3组产妇盆隔裂孔前后径和面积。结果 自然分娩组和催产素组于静息、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的前后径、面积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GE2组与自然分娩组、催产素组在静息、瓦氏和缩肛动作时盆隔裂孔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中应用不同外源激素的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存在差异,应用外源PGE2对盆底功能的损伤大于应用催产素和自然阴道分娩;应用催产素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较自然阴道分娩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经会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女性产后盆底结构,为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初产妇69例,分为经阴道分娩组39例和剖宫产组30例,产后6~8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时测量盆膈裂孔面积、周长、前后径、左右径及膀胱颈移动度(BND)。结果经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周长、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BND大于剖宫产组(P0.05);同组瓦氏动作时各参数大于静息状态(P0.01);两组瓦氏动作时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超声观察产后盆底结构,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经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后女性的膈裂孔的变化情况,探讨生产方式对女性盆底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分娩后的产妇32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组(120例)与剖宫产组(200例),另选同期60例我院妇科门诊以阴道炎就诊的未育且无分娩史妇女作为对照组。入选产妇于产后7 d及产后2个月分别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对照组于门诊入组时接受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比较各组盆膈裂孔各项参数。结果经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7 d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盆膈裂孔各项参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经阴道分娩组盆膈裂孔各项参数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2个月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盆膈裂孔各项参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和张力状态下,产后2个月与产后7 d盆膈裂孔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产后2个月与产后7 d盆膈裂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分娩或剖宫产对产后女性盆底形态均有影响,其中经阴道分娩产后7 d影响大于剖宫产;产后2个月,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修复能力优于剖宫产产妇。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成像层次全面、清晰度高,能够准确提示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早期盆膈裂孔、阴道形态及盆底形态的变化情况,为产后盆底疾病的预测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女性妊娠期及分娩后盆膈裂孔结构进行观察比较,探讨其盆底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在我院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80例(观察组),以及同期健康未育女性80例为对照组。采用三维超声观察两组盆膈裂孔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深吸气后屏气)下盆膈裂孔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测量并比较两组不同状态时盆膈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结果对照组女性盆底裂孔呈菱形,左右对称;观察组妊娠晚期女性的盆膈裂孔形态多呈"菱形"(58.75%),分娩后6~12周盆膈裂孔出现增大呈椭圆形或圆形者占51.25%,类菱形者占41.25%。两种状态下,观察组在分娩后及妊娠晚期盆膈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积均偏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分娩后较妊娠晚期增大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静息状态下比较,观察组妊娠晚期及分娩后盆膈裂孔的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积大小均较Valsalva状态下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三维超声能够有效地动态观察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变化特点,女性在妊娠晚期及分娩后的盆膈裂孔均显著增大,这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预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引起盆底结构改变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初产的产妇于产后第42天依照分娩方式不同分自然分娩组60例、剖宫产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未孕,超声检查未发现盆底异常者),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静息、缩肛和Valsalva动作三个时态下膀胱颈、子宫颈、直肠肛管形态及活动度。四维图像重建后观察三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形态及连续性,并测量肛提肌裂口面积,记录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时肛提肌裂口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6.29±3.28cm2,自然分娩组18.6±3.54cm2,剖宫产组16.52±2.74 cm2。缩肛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0.45±4.12 cm2,自然分娩组15.18±3.07cm2,剖宫产组12.83±2.51cm2。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口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4.32±4.44cm2,自然分娩组22.15±6.10cm2,剖宫产组19.66±3.68cm2。膀胱颈活动度分别为对照组13.17±5.64mm,自然分娩组23.63±6.35mm,剖宫产组17.00±6.52mm。子宫下垂,对照组0例,自然分娩组9例(15%),剖宫产组0例。直肠膨出者仅自然分娩组1例(1.67%)。静息状态、缩肛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三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面积、膀胱颈活动度均为自然分娩>剖宫产组>对照组。子宫脱垂及直肠膨出发病率均自然分娩>剖宫产组>对照组。结论自然分娩较剖宫产对产妇盆底近期影响大。会阴四维超声可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者术前及术后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改变。方法选取盆底功能障碍患者(PFD组)和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各60例,经会阴三维超声观测对照组、PFD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大小、形态结构。结果 PFD组术前的盆膈裂孔面积较对照组增大,其结构松散,形态呈圆形,PFD组术后3~6个月后盆膈裂孔面积较术前减小,结构较前完整,其内可显示强回声植入性材料。PFD组术前在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FD组术后在静息期、缩肛期及张力期盆膈裂孔面积、前后径、左右径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耻骨直肠肌厚度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对盆膈裂孔的大小和肛提肌厚度能进行简便、准确地测量,对PFD患者的临床诊断、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及术后植入性材料形态观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三维超声断层显像(TUI)技术评价采用不同方式分娩后盆底结构的损伤情况。方法 将于产后6~7周时接受产后复查的初产妇60例(研究组) 进一步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研究组A,30例)和经阴道自然分娩组(研究组B,30例),选择同期健康未育妇女30名作为对照组。行三维超声扫查,分别在静息、加压和肛提肌最大收缩状态下获取容积数据;用QLab处理软件,以2.5 mm层间距获取3层轴位图像,测量最小生殖裂口(LH)前后径(L)、横径(W)、周长(P)、面积(A)、肛提肌厚度(T),并观察耻骨直肠肌连续性。结果 3种状态下,研究组A、研究组B的LH各径线均大于对照组,肛提肌T均值小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B的LH各径线及耻骨直肠肌离断率均大于研究组A,肛提肌T小于研究组A(P<0.05)。结论 产后6~7周时观察显示,经阴道自然分娩对盆底的损伤较选择性剖宫产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测量不同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女性SUI患者260例作为病例组,60名无症状者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排除SUI和(或)盆腔器官脱垂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均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并比较其静息、缩肛及瓦氏状态时的肛提肌裂孔面积,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在SUI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例组患者在静息、缩肛、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13.59±2.82)cm2、(10.94±2.39)cm2、(23.08±7.01)cm2;对照组分别为(11.87±2.30)cm2、(9.75±1.84)cm2、(16.15±4.10)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缩肛以及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SUI的临界值分别为13、11、19 cm2,其敏感度分别为49.2%、40.4%、68.8%;特异度分别为80.0%、86.7%、81.7%;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8、0.637、0.811(P均<0.01)。结论 肛提肌裂孔面积可用于女性SUI的诊断,其中瓦氏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在女性SUI的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会阴超声评估女性直肠脱垂性病变患者直肠脱垂程度的价值。方法 根据直肠是否脱出肛管将26例女性直肠脱垂性病变患者分为内脱垂组(IRP组,n=18)和外脱垂组(ERP组,n=8),另选2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行经会阴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静息时和力排时直肠壶腹部位置、直肠移动度、盆膈裂孔面积及肛直角。结果 与静息时比较,3组力排时盆膈裂孔面积均增大,直肠壶腹部位置均下降(P均<0.05)。IRP组和ERP组静息时和力排时盆膈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力排时直肠壶腹部位置下降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ERP组静息时直肠壶腹部位置低于IRP组和正常组(P均<0.05),IR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P组和ERP组直肠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3组静息时和力排时肛直角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经会阴超声可评估女性直肠脱垂性病变患者直肠脱垂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