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静静  刘震  夏鲁 《地质科学》2015,(3):970-981
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经过初次运移, 进入到储集层, 其本质应该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前人对于油气初次运移动力学有一定的研究, 但是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以烃源岩中石油初次运移为研究对象, 建立下生、上储型排烃地质模型, 从微观动力学的角度对即将进入储集层的游离相石油进行力学分析, 认为烃源岩中的石油发生初次运移进入储集层是一个动力和阻力的力学非平衡过程, 运移动力包括烃源岩地层压力和烃源岩层毛细管力, 运移阻力包括储集层地层压力、储集层毛细管力和内摩擦力。当动力大于阻力时, 石油发生初次运移; 当动力与阻力相等时, 对应着石油初次运移的临界状态; 当动力小于阻力时, 石油不能发生初次运移。因此, 可以通过对比石油初次运移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定量地预测石油初次运移充注窗口。本文将建立的石油初次运移力学模型应用到安塞油田长6段油藏, 定量地预测了石油初次运移充注窗口, 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石油运移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德昕  王永栋  魏江 《沉积学报》2002,20(3):524-528
基于塔里木盆地塔北、库车、喀什和叶城四个含油气区 44个原油样品和 3个天然气样品中发现的化石孢子花粉89属183种的研究, 在该盆地地质背景下探讨了石油运移的机理。研究内容包括石油运移的通道、相态、方向、路线和期次。研究结果表明, 在油气源岩成岩过程中由异常高压形成的微裂隙是石油初次运移的通道 断层、不整合面、节理和其他裂隙是石油二次运移的通道 在运移过程中石油可保持其原有相态, 液态与气态混合相是塔里木盆地石油运移过程中的主要相态 石油运移的方向因油藏类型而异, 或以垂直运移为主, 或以侧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3.
溶胀——研究石油初次运移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玉兰  张馨  邹艳荣 《地球化学》2007,36(4):351-356
用不同方法确定了扒搂沟煤型干酪根的溶胀比,计算模拟了石油的初次运移.结果显示,溶胀比决定了源岩的留烃潜力;石油的初次运移受源岩溶胀比和生烃能力的控制.Ⅲ型干酪根只有少量液态烃排出,除受Ⅲ型干酪根留烃能力制约外,还与生成液态烃的数量有关.溶胀实验可以确定和模拟源岩的留-排烃能力,是研究石油初次运移及其质量分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蒙脱石的成岩演变与石油的初次运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行信 《沉积学报》1985,3(1):81-91
自从鲍尔斯提出成岩过程中蒙脱石脱水对油气初次运移的重要性以后,许多学者对成岩过程中蒙脱石的脱水反应特征及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一般认为成岩过程中蒙脱石的脱水为石油初次运移创造了下列有利条件: 1.提供水介质来源; 2.重新产生孔隙度; 3.促进泥岩异常高压带的形成; 4.由于蒙脱石层间水的加入,提高了烃类和脂肪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促进了石油的运移。 成岩过程中蒙脱石析出层间水只是蒙脱石成岩演变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以脱水量的多少和烃类在水中溶解度的概念来评价蒙脱石的成岩演变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够的。 关于松辽盆地白垩系泥岩粘土矿物成岩演变特征与有机变质作用和油气分布的关系,可参阅作者的有关论文[1][2],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5.
流体矿产与固体矿产的基本区别之一是.体矿产形成后一般不再运移.石油、天然气在形成后必须经过运移、聚集才能形成油气藏.油气的生成地点与聚集成油气藏地点不一致是正常的.油、气从油(气)源岩向储集岩的运移称初次运移.油气在储集岩体中的运移称二次运移.这两种运移的机理是不同的.初次运移更难研究.油气运移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用价植:对勘探油气来说,油气初次运移量和聚集量显然比总生油(气)量更实用,而油气初次运移率和聚集率取决于油气运移的动力、机理、距离、时间等因素;油气运移的时间的研究很重要,因只有油气的生成期、运移期与圈闭形成期配合得好,才能形成良好的油气藏;油与运移的方向指示了找油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石油初次运移迹象的判别与生油岩排油能力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石油在运移过程中的“地质色层”作用出发,甩一种新的方法——“沥青A、对比法”进行石油初次运移迹象的判别以及运移层划分;讨论了总烃(HC)以及饱和烃(Al)中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的运移效率;提出了一个可用于盆地生油岩评价的新指标——比界面积(K)。  相似文献   

7.
德南洼陷未成熟低成熟油源岩压实特征与初次运移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声波测井资料和地震速度谱资料的解释和处理,系统研究了德国洼陷的泥岩压实规律,过剩流体压力与烃类初次运移条件和烃源岩埋藏历史,对研究区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的石油初次运移条件进行了定性评价,认为Es^3和Es^4为主要的排烃层段,研究区南部和德6井以南的高过剩压力区有利供油区。  相似文献   

8.
孙秀娟 《化工矿产地质》2012,34(2):103-105,109
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考察干酪根生油,是一个吸热和熵减的过程,与放热和熵增为特征的自发过程相悖。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支持干酪根生油过程。对初生石油在泥岩中的初次运移提出质疑。在否定基岩油藏"上生下储"的基础上,认为石油来源于深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酒西盆地实际资料出发,认为该区泥岩欠压实和异常地层压力主要起因于压实不平衡和烃类形成作用.指出该区异常压力可成为石油运移的动力,运移相态主要呈烃相,微裂隙可能为初次运移的主要通道.最后计算并比较了各油藏临界油柱高和二次运移条件,定量地研究了白东-单北水动力油藏中水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油气初次运移理论新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应用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油气初次运移的机制问题。研究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是以连续相、而不是以溶液相和扩散相的形式进行的;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因而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上的;油气初次运移所需的时间与源岩的渗透能力有关,与油气的粘度有关,还与源岩的厚度有关;油气藏的异常高压是一种暂时的压力状态,气藏的异常高压多于油藏,新生油气藏多于古油气藏;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就是源岩的粒间孔隙,源岩的非均质性和微裂缝对油气初次运移十分不利,因形成微油气藏而降低油气运移效率;源岩的厚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聚集;“倒灌”现象是不存在的,缺少基本的动力驱动,基岩油气藏的形成是二次运移过程中侧向运移的结果。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具有相同的动力机制、运移相态和运移方向,因而两者是完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五、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油气的生成和初次运移是发生在同一地质体(生油、生气岩)中的密不可分的过程.油气生成的地化过程对初次运移有重要影响,在初次运移中油气继续发生地球化学变化.生成期与初次运移期是否“默契”配合,对油气的聚集十分重要.1.油、气生成地球化学过程对初次运移的影响(1)油、气的大量生成,是形成源岩异常高压的重要原因:黑德伯格(Hedberg,1971、1974)讨论过甲烷的生成与未充分压实页岩、页岩刺穿、泥火山的关系.由于生物化学和热化学作用,微粒固体有机质分解形成甲烷等气体.这些气体通过三种作用加强泥质岩的高压欠  相似文献   

13.
油气运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油气运移研究的新进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初次运移研究;2)运移量和运移时间;3)流体三势分析;4)油气形成运移的数学模拟;5)流体封存箱和油气运移
聚集;6)成岩作用体来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陆相干酪根生排烃过程中,烃类可能会发生同位素分馏效应。干酪根的热降解过程、烃类的二次裂解以及初次运移过程中的扩散都可能发生同位素分馏。下面的初次运移模拟实验通过在源岩中加入氘代的正构十五烷(n-C15D32)来研究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实验结果表明,烃类在富镜质体煤中初次运移会发生比较强的同位素分馏(在不到10 cm距离里发生了约3‰的同位素分馏),而在丝炭和暗色泥岩的初次运移中的同位素分馏不明显。富镜质体煤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Ⅲ型干酪根的热降解的区间比较宽,因此生排烃过程比较复杂,比较容易产生同位素分馏。鉴于煤系排烃的这些特点,在油—源对比中,应该考虑生排烃中可能发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   相似文献   

15.
石油运移研究的新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石油运移研究的新方法刘洛夫毛东风(石油大学北京昌平102200)关键词咔唑类化合物石油运移石油含氮化合物的研究已从单一的石油化工领域延拓到石油勘探领域,这是石油含氮化合物研究的重大进展。近年来,国外学者〔1〕成功地应用中性吡咯含氮化合物中的咔唑类来...  相似文献   

16.
油气在储层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机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明高  黄健全  唐洪 《沉积学报》1999,17(2):269-272
从孔隙结构的微观特征出发,对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气运移基本理论进行了定量探讨,主要探讨了油气运移的基本孔隙结构条件、运移流体条件;油气运移方向;在均质孔隙结构储层中的运移;在不同非均质孔隙结构组合中的储层中的运移,从而丰富、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粘土矿物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杏媛 《沉积学报》1990,8(2):67-73
本文在大量实际分析资料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含油气盆地中蒙脱石的转化类型,并讨论了它们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在蒙脱石向伊利石连续转化型的盆地中,矿物转化对初次运移有明显作用;在蒙脱石向伊利石不连续转化或少量转化类型盆地中,由于矿物转化与生油期不相匹配或可转化的蒙脱石含量太少,对初次运移的作用不明显;在蒙脱石无转化和缺少蒙脱石的盆地中,基本不存在蒙脱石的转化过程,因而对初次运移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裂缝介质中石油运移物理模拟结果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套裂缝网络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石油在饱水裂缝介质中运移的物理模拟实验,从石油运移角度研究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不同缝宽、不同原油粘度等因素对石油运移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在裂缝宽度不同的多裂缝体系的石油运移过程中,宽度大的裂缝方向控制着石油运移的方向和原油在裂缝介质中的分布。同时发现,当流体势降低方向(驱替方向)与宽缝方向一致时,运移速度、运移量与粘度的大小尚能呈现出一定的关系:油的粘度越小,运移速度越快,运移量越大,反之亦然。但当流体势降低方向(驱替方向)与宽缝方向垂直时,变化趋于复杂。根据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指出在油气成藏研究和油气分布预测中,油气运移高峰期的古流体势分布和古应力场分布研究的配合,是判断油气运移方向、确定有利聚集区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泥岩压实与油气运移是石油地质学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深入研究泥岩压实作用不仅有助于讨论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估算烃的排出量,为盆地油气定量预测提供有关重要参数,而且可以确定油气二次运移的途径和方向,为盆地进一步勘探指出方向。 由中国地质大学陈发景教授和田世澄副教授主编的《压实与油气运移》一书已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于1989年7月出版发行。该书是由作者在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压实与油气运移》科研报告基础上主持编写的。  相似文献   

20.
烃源岩生烃增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不仅体现在规避钻井风险、设计采油方案等工程应用层面,同时也是油气成藏尤其是运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在生烃增压识别、生烃增压理论计算、生烃增压物理模拟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生烃增压对于油气初次运移及致密油成藏研究的意义。综合分析表明:生烃增压所造成的烃源岩间歇性破裂,并由此引发的烃源岩幕式排烃,是油气初次运移较为普遍,也是较为基础的存在模式;由生烃产生的流体超压是油气能够进入某些致密储层富集成藏的动力基础。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关于生烃增压研究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