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讨急性“四二四”(毒鼠强)中毒的临床解毒方法,应用二巯基丙磺酸钠(Na-Dmps)解救“四二四”中毒12例,并进行疗效观察与总结,所有患者无1例死亡,愈后佳,副作用少,解毒作用显著,提示二巯基丙磺酸钠对“四二四”中毒有显著的解毒作用,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开展培养“四性四力”(创新性、发展性、融合性、生态性,政治力、学习力、跨界力、内驱力)的教学活动,为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服务育人”能力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行动研究法结合焦点组访谈法,精准围绕“四性四力”培养开展特色教学活动。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星APP平台,对基层教学组织中承担授课任务的专兼职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采样,分析各专项活动对“四性四力”的培养效果。通过分析结果,改进能力提升对策。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 数据显示,各类专项活动通过“四性四力”的培养对基层教学组织“服务育人”能力提升有“显著效果”,占比较高,均值在80.77%(63/78)到91.03%(71/78)之间;只有围绕“融合性”开展的活动,被评价为“效果明显”的数值偏低,占比为64.10%(50/78)。结论 在“新医科”新理念的引领下,以能力建设为契机,围绕“四性四力”开展系列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培养,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服务育人”能力。  相似文献   

3.
毒鼠强,又名没鼠命、四二四、一扫光、三步倒,化学名为四亚甲基二砜四氨。英文名Tetremthylne Disulfote tra mine。简称Tetramine,为有机氮化合物。因其对人的毒性也很大,在国外和我国早已禁止使用,但是中毒死亡事故却一再发生。因其为剧毒,又无确定的特效解毒药,毒物鉴定常无条件迅速明确,给其早期救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1998年以来,  相似文献   

4.
毒鼠强,化学名称四亚甲基二砜四胺,简称“四二四”或tetramine,商品名有“三步倒”、“一扫光”、“没鼠命”、“王中王”等。系小分子有机氮化合物。在我国早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近年来我国毒鼠强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据中国预防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报告,2000年占各种中毒的首位,其死亡率高达20%…。因此进一步研究和认识毒鼠强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益显重要。  相似文献   

5.
柴可群教授认为,胃癌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正虚为本,癌毒为患,情志失畅。辨证关键为病证结合,注重舌脉。治疗以“扶正为本,祛邪有度,全程调神,随证而治”为治则,灵活运用“健脾补肾、化痰解毒、疏肝解郁、温阳通络”抗肿瘤四法。并根据围手术期、辅助放化疗期、随访观察期及姑息治疗期治疗阶段中正邪关系和疾病发生发展的特点,四阶段辨证而治,同时重视心理和饮食的调护,在减轻放化疗毒性,提高放化疗完成率,缓解肿瘤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是将“五·四”精神传人新世纪的载体,教育他们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意义非凡。本文试着就利用课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1正确表述“五·四”精神的内涵准确而全面地表述“五·四”精神,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首先使学生了解关于“五·四”精神的完整而准确的概念,然后才能顺利开展下一环节的教学——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1.至要弓I导学生从广义上去理解“五·四”运动及其精神。我们所讲…  相似文献   

7.
《素问.阴阳别论》“人有四经”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人有四经”进行了考释,认为“四经”是指心脏底部的四条大血管,为十二经脉派生于心脏底部的四条经脉打下了确凿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爱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7):555-556
处方是重要的医疗文书。《处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药师在调配处方时要“四查十对”。“四查十对”是指导药师调剂行为的金标准,是药学人员“三基三严”的内容之一。本文就“四查十对”的内容提出了不同意见,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9.
精神病人常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及外逃等意外,这四种病人统称为“四防”病人。笔者对“四防”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精神病人出现“四防”行为是病态心理所致,其中自杀病人以忧郁、悲观心理占多数;伤人、毁物病人以妄想支配心理者为多;外逃病人以无自知力及想家思亲心理者为多。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基础上,运用“读、问、讲、用”四步教学法,实施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被动式教学向“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动手动脑”的主动教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向提高能力为主转变,由死记硬背向灵活运用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1运用好“读”,是实施四个转变的基础阅读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教科书,查阅工具书和资料,对教学内容在已有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上理解掌握。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动手动脑。…  相似文献   

11.
四诊信息是疾病表现于外的信息的抽象概括,其质与量关系到对疾病的分析和判断。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中医诊断分别从望、闻、问、切4条不同途径诊察和收集病情信息,其原理是“司外揣内”。目前,临床四诊信息采集的不全面、不可靠已经成为影响中医辨证的突出问题,故在进行四诊信息采集时既要重视不同诊法的特殊性,又要强调诊法合参的“全面性”,更提倡借助于现代系统科学技术,实现中医诊断客观、量化,以保证信息采集过程的“规范性”和所采信息的“准确性”。因此,文章再次梳理中医四诊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详细解释了四诊信息采集需遵循全面、规范、准确的原则,为进一步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促进辨证的正确性提供理论与可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2.
毒鼠强(Tetramone, TET),又称三步倒、没鼠命、四二四、闻到死、王中王等,化学名为四次甲基二砜四胺,是高毒性灭鼠药,对人畜高毒,并能引起二次中毒,误服受污染食物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3.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诊法,是中医临床普遍应用,并切实有效的诊病手段。临床应用“四诊”时,要求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冷静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造成错诊和误诊,非但不能对症治疗还可能使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若想正确地运用四诊,准确地判断疾病,合理、有效地遣方用药,就必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心肌酶谱(CK、CK-MB、AST、LDH、HBDH)的测定用于临床诊断、监测的和治疗。心肌梗塞病人研究较多,但对中毒患者的测定分析未见报道。本文对四亚甲基二风四胺(又名“四二四”、“毒鼠强”等)中毒病人的心肌酶谱进行了检测,发现中毒患者血清的5种酶活性同时持续明显升高,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四亚甲基二现四胺中毒患者18例(收入院2小时内死亡2例,幸存16例),其中男性4名,女性129,年龄在13~26岁,平均年龄186岁,另选择正常对照组20人,年龄在21~39岁,体检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血管病史。12检测方…  相似文献   

15.
将“四诊合参”的中医学思想运用到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法庭调解三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诉讼活动中,使之有机结合,能够真正实现简易程序的价值功能——诉讼效益与诉讼公正,并使“四诊合参”在法律的语境中得到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自身特点、客观化研究的现状和实用性三个方面,对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清热解毒、滋气养阴、活血化瘀、镇惊安神“四法一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根据病情发展阶段及临床证侯,审证求因,“四法一体”或四法各有侧重,清养结合,通补兼施,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茵陈四苓汤加味治疗“胎黄”梁琼芬(云南中医学院直属医院昆明650011)关键词胎黄/中医药疗法,茵陈四苓汤笔者于1990年6月至1992年在玉溪地区医院儿科住院部,应用茵陈四苓汤加味治疗“胎黄”30例,现报导如下。1临床资料30例中,男19例,女11...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27(1):i002-i003
内蒙古一机医院(内蒙古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是国家“爱婴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自冶区级“文明医院”、“百佳医院”、包头市“优质服务医院”,同时又是内蒙科技大学等大中专院校临床教学医院.  相似文献   

20.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四诊信息调查及CF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分类。方法:随机调查700例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详细记录全部四诊信息,用Amos软件建立数据模型,进行证实性因子分析(CFA)。结果:经三因子、四因子和五因子分析(CFA),三因子分析结果与临床实际相一致。结论:根据三因子分析结果排序,以标准回归系数0.4作为主次证界值,慢性支气管炎可概括为“痰”、“瘀”、“虚”三大类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