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血流动力学因素在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以及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临床常见典型形态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断层图像序列,重建出三维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机模拟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内的血液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①单破口型夹层假腔压强持续高于真腔压强,呈现“吹气球”效应;②当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真腔受压狭窄时,真腔内压强将低于假腔内压强,夹层真腔内血流流线也会出现部分中断;③夹层撕破口附近的动脉管壁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可出现失衡现象。结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真假腔压强失衡可导致假腔持续扩张、压迫真腔。夹层管壁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慢性期B型夹层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主动脉根部及临近组织结构64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影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无明显主动脉、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镜(VE)等方法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测得主动脉根部直径(22.79 ± 3.31) mm,主动脉窦间距(33.43 ± 3.34) mm,冠脉开口处直径(30.06 ± 2.70) mm,升主动脉内径(30.39 ± 3.42),窦底平面至窦顶平面距离(19.18 ± 2.21) mm。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距主动脉根部距离分别为(15.71 ± 3.53) mm、(15.96 ± 3.78) mm。结论 应用MS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开口大小、冠脉开口位置、有无发育畸形及与周边结构关系,为带瓣膜支架的设计与经皮主动脉瓣膜植入手术顺利施行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经皮内膜瓣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的主动脉分支缺血并发症的意义与可能性.方法 1例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男性患者,因夹层瘤严重撕裂主动脉内膜致双下肢麻痹.经皮穿刺股动脉行单纯夹层瘤内膜开窗术.结果双下肢血流恢复,症状消失,双侧股、足背动脉正常触及.结论经皮内膜瓣开窗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引起缺血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措施,但需尽早.  相似文献   

4.
数值模拟环形燃烧室两相反应流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任意曲线坐标系下,采用一种整体分区结合法,对包扩压器和火焰筒在在内的环形燃烧室三维两相反应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所相采用Euler方法处理,并采用标准k-ε双方程紊流模型、EBU-Arrhenius紊流燃烧模型,六通量热辐射模型;液相采用Lagrange法处理。在非交错网格体系下,气相用SIMPLE法求解,液相采用颗粒群轨道模型,并用PSIC算法对其进行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640层容积CT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后的影像学特征及其术后评价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外科治疗后的640层容积CT成像检査资料,所有患者的图像分析及后处理工作均在Vitrea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VR)技术等多种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与分析支架的位置、支架有无内漏及假腔情况。结果 53例均可清楚显示支架位置、形态、个数、对假腔的封闭情况。术后恢复良好45例,其中37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血栓形成,8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部分血栓形成。术后发生支架内漏8例,Ⅰ型内漏6例,Ⅲ型内漏2例。结论 640层CT血管造影是一种方便、快捷和无创的检查手段,综合原始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可以准确诊断并客观地评价主动脉夹层术后情况,是主动脉夹层术后诊断及随访的重要影像检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素(Rh endostatin)治疗兔VX2肝癌的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肿瘤周边的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建立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单纯TACE组;B组:TACE+内皮抑素组;C组: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3组于治疗前后均行CT灌注扫描,获取灌注参数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肝动脉指数(HA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肿瘤兔,介入治疗后10d行第2次灌注扫描,并处死所有肿瘤兔。利用免疫组化检测MVD、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肿瘤周边CT灌注参数HBF、HBV、HAF、P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均有明显降低,B组较A组明显增高;B组中MVD、VEGF较A、C组显示减低,A组MVD、VEGF较C组稍显增高(P<0.05)。3组中肿瘤VEGF与MV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B组中HBF、HBV、HAF、PS分别与MVD、VEGF呈正相关(P<0.05),而A、C组中HBF、HBV、HAF、PS与MVD、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TACE联合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癌与单纯TACE比较,可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显著地抑制治疗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减慢肿瘤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 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4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 ~ 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DSA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共75例AAA患者的MSCTA资料,并对比分析其中61例成功实施血管腔内修复(EVAR)术患者的MSCTA及术中DSA资料。应用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分别测量EVAR术相关各解剖学数据,并对照DSA测量数据,比较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 ①12例(12/75,16.0%)行外科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2/75,2.7%)临床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61例(61/75,81.3%)行EVAR术治疗。②行EVAR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中,Ⅰ型仅2例(3.2%,2/61);Ⅱ型44例(72.3%,44/61),其中Ⅱa型27例、Ⅱb型11例、Ⅱc型6例;Ⅲ型15例(24.5%,15/61)。③对比61例行EVAR术病例的术中DSA数据和MSCTA数据,近端瘤颈长度、内径,瘤体长度,远端瘤颈长度、内径,髂总动脉长度、内径等各测量值差异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06 ~ 0.427,P = 0.653 ~ 0.999),以DSA测量值为参考标准,应用Bland And Altman方法计算3种重建方法测量数值的偏倚在0.00 ~ 1.70。结论 采用VRT重建图像观察AAA与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MPR重建图像测量血管内径,MIP重建图像测量血管长度和血管走行角度,CPR重建图像观察血管及分支管腔内及管壁情况,合理应用MSCTA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准确、直观显示AAA的形态学变异、腔内精确结构及分支血管关系,精确测量AAA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径线,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动脉瘤技术难点及难治病例的处置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6例“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部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术前均行CTA、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动脉瘤直径 > 10 mm 1例,5 ~ 10 mm 4例,3 ~ 5 mm 1例,均采用“Y”型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术中共用支架11枚,其中Neuroform支架9枚,Enterprise支架2枚。所有患者动脉瘤均得到致密栓塞,其中4例 “Y”型支架技术构建顺利,2例出现支架移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正规熟练地操作,合适支架的选用,可以使“Y”型支架技术辅助治疗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并发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模拟DeBakey Ⅲ型胸主动脉夹层(AD)内红细胞流动,揭示红细胞流动规律,从颗粒视角解释AD危害,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AD血液区域模型,导入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进行大规模数值模拟。设置血液为含红细胞固态颗粒的Lagrange多相流,模拟红细胞颗粒运动,颗粒受力包含阻力、剪切升力、压力梯度力、虚拟质量力、重力,忽略热能传递。追踪红细胞轨迹与分布。结果 获得红细胞体积分数图与红细胞轨迹图。结论 假腔近心端膨胀处缺少新鲜血液涌入,血液内缓解症状有益物质与此处血管壁接触不良,导致血管壁易损伤,不易修复;此处存在低速旋涡,弯曲缠绕的红细胞轨迹显示血栓易形成。血栓可能进入真腔和假腔并黏附于血管壁,进而造成血管堵塞和破裂。AD输血和红细胞输送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奥沙利铂(OXA)/氟尿嘧啶(5 Fu)/亚叶酸钙(CF)方案肝动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 年7 月至2010 年12 月,经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或临床诊断为不可切除且无远处转移的HCC 50 例患者入组,TACE术后经留置导管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方案:OXA 60 ~ 75 mg/m2,第0 ~ 4小时泵入;CF 200 mg/m2,第4 ~ 6小时泵入;5 Fu 1 ~ 1.5 g/m2,第6 ~ 24小时泵入。每4 ~ 6周一疗程,直至疗效评价CR(mRECIST 1.1标准)或出现肝功能Child Pugh C级、远处转移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及增强CT或MRI评估疗效,定期随访。结果   全部50 例患者共进行232次TACE联合OXA、5 Fu、CF方案HAIC治疗。疗效评价:CR10例;PR 21例;SD 6例;PD 13例;客观有效率(ORR )为74%;疾病控制率(DCR)为62%。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1个月(2.6 ~ 37.1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FS)为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1.4个月,累计1年、2年生存率为76%、44%。用Log 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 Pugh A 级(P = 0.006)、无肿瘤血管侵犯(P = 0.003)、总胆红素值 < 34.2 μmol/L(P = 0.023)的患者预后好于对照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肿瘤血管侵犯(P = 0.045)是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患者Ⅲ ~ Ⅳ度不良反应少见,仅有2例发生Ⅲ度神经毒性,无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OXA/5-Fu/CF方案HAIC治疗无远处转移且不可切除的HCC,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