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相似文献   

3.
基于慢性肾衰竭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脏腑亏虚为本、湿浊瘀阻为标的基本病机,提出应用通法治疗该病,使气血津液畅通,脏腑功能协调,为慢性肾衰竭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介绍宋金涛教授运用清热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慢性肾衰竭发病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可产生湿、瘀、浊、毒等病理产物,湿、瘀、浊、毒皆从热化,变生他证。热邪是影响慢性肾衰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宋教授在临证中善用清热四法:开宣透热法、泻热排浊法、清热活络法、清热化毒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7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及其主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将采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278例病例中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194例(69.8%),中医证型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次之,实证以湿热、湿浊为最常见,血瘀、浊毒次之。结论:慢性肾衰竭合并高血压中医证型多见虚实夹杂,虚证以脾肾气虚最为常见,实证以湿热、湿浊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湿、湿热、湿浊、血瘀等既是因虚致实的病理产物,又是慢性肾衰竭进展加重的病理因素。孔薇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慢性肾衰竭多为正虚邪实,虚实错杂,临证应分清邪毒的轻重浅深、标本缓急,重视标本同治,治则虽离不开扶正祛邪,但亦需根据正虚邪实的轻重不同各有侧重。以健脾益肾、化湿泄浊为治疗大法,多用"平补"之品以防滋腻碍胃,疾病中后期强调清热利湿。脏腑病变日久,各种病理因素均可导致瘀血阻络,临证中适当配伍活血和络药物以提高疗效,活血通络之法当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7.
介绍王耀光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王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脾肾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导致湿浊停滞,蕴于中下二焦。其中湿浊贯穿于该病的始终,因此临床上多采用升清祛湿降浊法、化瘀通络降浊法、补脾益肾降浊法进行治疗,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关建国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关建国名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中医"关格""癃闭""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气血亏虚。标实主要有外感、痰湿、水饮、瘀血、湿浊、浊毒等。治疗以调整肾阴阳平衡为中心,具体治疗大法以补益肾气、顾护脾胃、化湿泄浊、祛风除湿、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等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总结陈明教授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的经验。陈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早、中期的主要病机是脏腑亏虚、湿浊瘀血内阻,而导致清浊相干,表现为"虚、瘀、湿、逆"等为病理特点的证候群。临床治疗以培其本、祛其邪为基本治疗原则,以有无兼夹证候及变证为纲进行论治,简便易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济生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09-711
慢性肾衰竭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脾肾亏虚 ,标实为湿浊、水毒、瘀血。从微观辨证学角度认为 ,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加、球囊粘连、纤维化等都可视为“瘀血”。采用健脾补肾、清利活血泄浊的肾康灵片治疗慢性肾衰竭 ,疗效显著。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重视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段光堂教授运用肾衰Ⅰ号方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段光堂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脾肾气虚为本,湿浊瘀血内壅为标,依据本病的病机创制出肾衰I号方应用与临床。应用肾衰Ⅰ号方治疗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说明肾衰I号方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竭(CRF)是多种肾脏病发展到晚期的一种综合征,笔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就临床用药心得总结如下。1补肾注意要平补CRF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肾虚损,标实指湿浊、瘀血、热毒。脾肾虚损为本,湿浊、瘀血、热毒为脾肾虚损的病理产物。脾肾虚损贯穿始终,其中  相似文献   

13.
《国医论坛》2021,36(5):55-57
高惠然主任把握正邪两端,认为慢性肾衰竭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将其分为脾肾亏虚和肝肾亏虚两型。本病为慢性进展性疾病,在疾病早期多以本虚为主,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产生各种病理产物,以气滞、血瘀、湿浊、湿热为常见,其中血瘀和湿浊为影响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脾肾气虚为贯彻疾病始终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肾气虚兼湿浊型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优质低蛋白饮食,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同时口服碳酸氢钠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改良大黄附子汤。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尿素氮、肌酐、TNFα及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清尿素氮、肌酐、TNFα及IL-6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大黄附子汤能有效治疗脾肾气虚兼湿浊型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15.
张佩青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鹏 《陕西中医》2010,31(8):1040-1042,1098
慢性肾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结果,临床表现多样,病因病机复杂,张佩青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是一种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疾病,其病机的核心是脾肾亏虚,湿浊(热)瘀血毒邪内停,根据慢性肾衰竭病情标本缓急的不同制定了急则治其标以化湿清热活血解毒为主及缓则治其本以补脾益肾为主不忘化湿活血的具体治法,并形成了独特的用药特点,为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于俊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经验。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肾虚与浊毒互为因果,相互兼夹为患,治以温肾泄浊方,全方配伍精当,组方严谨,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潴留和尿毒症毒素蓄积,引发全身多系统病变。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传化之腑包含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人体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泻而不藏,以通为顺。结合中医古籍,笔者认为五脏藏精,传化之腑受浊,故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湿浊毒瘀之实邪留于腑道,难以排出,此为“不通”;脏腑互为表里,腑道不通则扰乱五脏气血运行。基于此,本篇提出应从通调传化之腑、腑通脏自安论治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18.
陈珂  何泽云 《中医药导报》2023,(4):206-208+212
总结何泽云从肺论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何泽云认为慢性肾脏病属中医学“虚劳”范畴,根本在于脾肾亏虚,湿浊内蕴,治疗当以补益脾肾为基础。而肺肾二脏协同调节水液代谢,金水相生,故何泽云主张从肺治肾,运用自拟二冬汤治疗慢性肾衰竭兼有气阴两虚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法"有疏通气机、调畅血脉之效。总结"通法"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体会,认为慢性肾衰竭以脾肾气虚为本虚,瘀血阻络及湿浊阻遏三焦为标实,运用开通表里法、益气活血法、升清降浊法,通畅表里、气血、三焦治疗慢性肾衰竭。选麻黄剂"开鬼门"以开通表里;黄芪、芍药等配伍"通气血"以益气活血;柴胡剂"通三焦"以升清降浊,"通法"可避免大补大攻致矫枉过正现象,还可稳定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功能衰竭乃素体正虚,外邪侵袭,脾肾亏虚、湿浊内蕴,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为本虚,湿浊、水毒和瘀血为标实,正虚与邪实贯穿病程始终。以辨证施治(本虚、标实、兼证)、专方、单味药、其他疗法(中药灌肠,脐疗,药浴、熏蒸,针灸)为主。中医药能延缓慢性肾衰竭病情进展,显著提高生存质量,为临床、科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