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眶上内侧缘切开穿刺眼上静脉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AVF)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眶上内侧缘切开穿刺眼上静脉使用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AVF1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1例虽将海绵窦致密填塞,但仍有少量翼丛引流,压颈1个月后消失。栓塞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头痛和呕吐。2例术后出现轻度复视,后自行恢复,无一例出现永久性介入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5个月到6年,患者均无临床症状复发。结论眶上内侧缘切开穿刺眼上静脉入路介入栓塞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瘘治疗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的不同类型的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动脉入路在供血动脉内采用低浓度NBCA胶、弹簧圈、游离纤毛钢圈、PVA等栓塞治疗;经静脉入路在瘘口静脉端用弹簧圈栓塞,或直接开颅手术夹闭瘘口、静脉窦表面颅骨钻孔后直接穿刺作静脉窦内栓塞及静脉内支架植入等方法治疗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DAVF 32例.结果 8例前颅凹底DAVF,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2例治愈,3例临床好转;3例(1例经静脉入路治疗失败后)前颅凹底入路行开颅瘘口直接夹闭治愈.14例海绵窦区DAVF,7例经眼上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诊治经验并探讨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各种类型CCF的诊治体会,患者:Barrow分型A型14例、B型1例、C型1例、D型7例.结果20例经动脉入路,2例静脉入路,1例放弃栓塞治疗.9例采用单纯球囊行瘘口栓塞,5例直接行患侧颈内动脉和瘘口闭塞;5例采用NBCA胶栓塞瘘口;1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部分栓塞联合颈动脉压迫治疗;2例采用弹簧圈海绵窦内栓塞;1例单纯采用颈动脉压迫治疗.21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CCF具有复杂性、难治性特点,血管内治疗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和研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13例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颅内血管杂音、搏动性突眼及球结膜充血水肿。均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经动脉入路9例,经眼上静脉入路4例。结果 12例术后造影瘘口消失且颈内动脉通畅。1例填入5枚微弹簧圈后,微导管脱离瘘口,反复尝试不能再次进入,术中造影瘘口仍显影,1周后球囊阻断试验阴性后闭塞颈内动脉主干。术中1例微弹簧圈解旋,将解旋部分置于患侧颈外动脉固定。术后3 ~ 12个月(平均7.5个月)对10例患者随访了脑血管造影复查。1例复发,原因多与弹簧圈解旋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均有关。结论 对于球囊闭塞困难的难治性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微弹簧圈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型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5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均以眼部表现与首发症状,其中5例患者初诊为"结膜炎".25例患者全部经Seldinger技术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13例分流量大、供血动脉条数多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2例分流量小,供血动脉条数少者采用压颈保守治疗.结果25例均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型动静脉瘘,其中13例采用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2例采用压颈保守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海绵窦区硬脑膜型动静脉瘘的诊断通常并不困难.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对分流量小的病变压颈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介入方法诊断和治疗6例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患者。结果5例出现反复鼻腔大出血;所有患者均行瘘口和假性动脉瘤球囊闭塞,2例颈内动脉保留,1例合并对侧间接型颈动脉海绵窦瘘行经面静脉-眼上静脉瘘口弹簧圈栓塞术。术后颅内杂音均即刻消失,结膜充血水肿2周~3个月内消退,无介入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行随访,无临床症状复发,均恢复工作。结论车祸是致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蝶窦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受力部位多集中在患侧眶额部到眶颧部的眶前外侧区;头颅MRI 结合临床表现对于术前确诊该病非常有帮助;可脱球囊闭塞瘘口和假性动脉瘤或闭塞颈内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复杂的直接性海绵窦动静脉瘘(cd- CAVF)患者血管构筑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复杂cd- CAVF患者住院记录、影像学特征及手术记录。结果 12例患者中供血动脉为颈内动脉(ICA)8例,原始三叉动脉1例,脑膜中动脉(MMA)2例,基底动脉(BA)1例;均有不同程度“盗血”现象;经眼上静脉及岩下窦引流10例,皮层静脉引流2例。经ICA栓塞4例,经ICA联合BA栓塞5例,经MMA栓塞2例,经BA栓塞1例;采用球囊栓塞8例,弹簧圈2例,球囊结合弹簧圈2例。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无并发症,症状、体征消失,达完全治愈;平均随访(60.2±26.8)个月无复发。结论 cd- CAVF血供源于海绵窦壁周围血管直接破裂,易出现“盗血”,经眼上静脉、岩下窦引流多见。经动脉球囊栓塞治疗复杂cd- CAVF效果良好,联合多动脉入路弹簧圈栓塞为有效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过程中,微导管常规技术超选失败情况下的辅助超选技术。方法4例前颅底DAVF、1例天幕区DAVF采用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以辅助微导管超选;1例天幕区DAVF采用弹簧圈闭塞枕动脉远端以辅助微导管超选。结果采用辅助技术后,6例患者微导管均成功超选到达或接近瘘口,注射Onyx 18胶后,栓塞材料均顺利穿透瘘口,进入并闭塞近端引流静脉。6例患者均一次性获得影像学治愈,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初步经验表明,在经动脉入路栓塞颅内DAVF治疗中,对常规技术超选难以到达或接近瘘口的病例,球囊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和弹簧圈闭塞瘘供血动脉远端分支动脉以辅助微导管超选的技术安全、有效,可作为微导管超选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动脉或静脉入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Onyx)胶或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天幕区硬膜动静脉瘘(TDAVF)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回顾相关文献获得更为合理的临床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介入资料库中11例经动脉或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11例TDAVF患者病史、影像学结果、血流构筑、手术记录和随访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26~65岁,中位年龄35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头痛、头晕3例,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3例;MRI和DSA为主要诊断和随访方式,根据Bo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4例。 结果 11例患者中予以动脉入路8例,静脉入路3例;单纯Onyx 18胶栓塞8例,弹簧圈联合Onyx 18胶栓塞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9例,大部分闭塞2例(动脉入路单纯Onyx胶),无死亡病例。11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显示8例无复发,临床症状较前好转或无加重;2例(动脉入路单纯Onyx 18胶,术后即刻大部分闭塞、完全闭塞各1例)病灶较术后复发,予二次栓塞后完全闭塞;1例(动脉入路单纯Onyx 18胶,术后即刻大部分闭塞)较术后无明显变化,仍有残留显影(逆向皮层静脉引流消失),经外科手术完整扩大切除。结论 TDAVF作为一类进行性血管损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神经功能缺失的急症,必须予以迅速诊断和合理治疗。Onyx 18栓塞剂是血管内治疗的理想材料,通过动脉入路或/和静脉入路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价血管内栓塞(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EVE)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蛳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蛳 DAVF)的技术和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CS?蛳 DAVF患者39例,其中单侧病变36例,两侧病变3例。根据供血动脉、瘘口和引流静脉选择不同途径进行EVE治疗。术后1 ~ 60个月进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EVE治疗中,采用单纯经动脉途径栓塞(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12例,单纯经静脉途径栓塞(transvenous embolization,TVE)19例,联合途径栓塞8例。术后即刻造影示28例瘘口完全闭塞,11例瘘口残留。术中1例角静脉破裂出血,术后1例静脉栓塞导致脑梗死。1年复查脑血管造影示35例瘘口完全闭塞,26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结论 EVE是治疗CS?蛳 DAVF重要和有效方法,应首选。对于复杂的CS?蛳 DAVF可联合TAE治疗,术后配合压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种血管腔内手段治疗颅底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间我院收治各类型颅底动脉损伤患者共53例,均有头颈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搏动性突眼和颅内血管杂音(39例)、声嘶或吞咽不适(9例)、鼻出血(5例)等;DSA检查证实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e,CCF)39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4例;针对上述53例患者不同的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血管腔内治疗,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对53例患者56支颈内动脉进行了腔内介入治疗,采用单纯可脱球囊栓塞治疗CCF33例34支血管,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植入覆膜支架封堵CCF3例;采用单纯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假性动脉瘤8例,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孤立假性动脉瘤2例,植入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4例;平均随访时间9.5个月(2~25个月),85%(45/53)患者主诉症状于6个月内消失,12个月随访15%(8/53)患者遗留眼球运动受限或视力障碍。复查显示存在假性动脉瘤6例,残瘘3例,其中2例因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而分别于术后第2、3个月行再次介入治疗。结论对各型颅底动脉损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且安全有效。尽管存在缺陷,可脱球囊仍是治疗CCF和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在特殊情况下必需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等多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静脉支架植入改善硬脑膜动静脉瘘引流,治疗伴引流静脉狭窄的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例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及颈静脉球区的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伴右侧横窦闭塞,左侧颈静脉严重狭窄达80%,矢状窦扩张,将支架植入狭窄静脉,改善静脉引流.结果成功植入静脉支架,残余狭窄约30%,症状明显改善,头痛逐渐消失,行走不稳消失,视力较前明显改善.6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颈静脉支架位置形态好,无支架内狭窄,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瘘口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静脉支架植入改善硬脑膜动静脉瘘引流,治疗伴引流  相似文献   

13.
陈峰  陈石伟  乔德林  唐震 《工业加热》2010,(11):862-864
目的评估弹簧圈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2010年5月,上海公利医院共收治8例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患者,其中直肠癌术后4例、乙状结肠癌术后3例、降结肠癌术后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A血管重建检查,经血管造影证实。治疗方法均为经皮穿肝经门静脉至迂曲扩张肠系膜静脉,置入弹簧钢圈栓塞迂曲扩张静脉,同时联合脾栓塞。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依据CT增强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止血率及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8例皆1次栓塞成功,均获满意止血,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行增强CT检查,弹簧圈位置均良好,未见曲张静脉增强显影。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曲张静脉团内未见血流。本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造瘘口再出血。结论经皮肝穿经门静脉栓塞曲张静脉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肠道造瘘口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造瘘术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肾造瘘术后出血患者,使用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微粒、聚乙烯醇(PVA)微粒或弹簧圈。结果造影显示肾实质动静脉瘘2例;对比剂外溢4例;假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3例。栓塞治疗后异常血管征象消失,12例患者的血尿3~7d内消失,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再次血尿。结论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肾造瘘术后出血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推介最近5年经动脉途径使用可脱球囊、弹簧圈和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外伤性直接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DCCFs )和保留颈内动脉(ICA)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的51例患者的54处TDCCFs ,均首选可脱球囊作为治疗方法,Willis覆膜支架和弹簧圈作为备选方法,术后3~48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评价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一期单纯性可脱球囊成功治疗46处(85.2%)TDCCFs ,并保留了ICA。使用可脱球囊、弹簧圈和Willis覆膜支架合计保留了53处(98.1%)TDCCFs 的ICA,同时成功闭塞瘘口,仅1例闭塞了单侧ICA和瘘口。单纯可脱球囊治疗40处TDCCFs ,单纯Willis覆膜支架治疗2处TDCCFs ,单纯弹簧圈治疗1处TDCCF,可脱球囊联合Willis覆膜支架治疗8处TDCCFs ,联合弹簧圈治疗3处TDCCFs ,其中1处使用了Willis覆膜支架治疗。12处TDCCFs 进行了二期和三期治疗。除外5例患者单侧视力损害和(或)脑神经麻痹无明显改善外,术后1d~6个月其他病例症状呈阶梯型改善,直到消失。术中无一例患者血管破裂、无远端脑栓塞和新发神经系统症状等并发症。51处TDCCFs 在最后1次治疗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经动脉途径使用可脱球囊栓塞TDCCFs 的瘘口和保留ICA仍然是其首选的方法,但当这个方法失败时,Willis覆膜支架和弹簧圈可以作为有效的替换方法或补救措施闭塞瘘口和保留ICA,而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是有效、安全和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但需更多的病例作远期随访,以进一步拓展它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联合微弹簧圈经导管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外伤所致高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HF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2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5例HFP患者,均有会阴部外伤病史。术前均行阴茎海绵体血气分析、彩色超声和髂动脉CTA检查,确诊阴茎动脉假性动脉瘤伴海绵体瘘形成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微弹簧圈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5例患者彩色超声显示阴茎动脉血流呈高流速、低阻抗,CTA表现为阴茎动脉假性动脉瘤和海绵体瘘形成。所有患者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后4 d内阴茎异常勃起症状消失,1例单纯明胶海绵颗栓塞患者2周后HFP复发,再次微弹簧圈栓塞后无复发。术后随访6~60个月,所有患者勃起功能均恢复至损伤前水平。结论 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微弹簧圈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外伤性阴茎动脉假性动脉瘤伴海绵体瘘形成HFP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AVS)的介入栓塞治疗疗效。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造影明确AVS的类型、程度后, 按不同方式进行堵瘘及肿瘤化疗栓塞治疗。再次造影评价瘘口封堵的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栓塞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62例患者中肝动脉-门静脉瘘44例,肝动-静脉瘘11例,肝动脉-门脉瘘合并肝动-静脉瘘4例,肝动脉-肺动脉瘘3例。53例患者1 ~ 2个月后DSA复查发现动静脉瘘消失18例,分流量明显减轻19例,稳定9例,进展7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栓塞材料和门静脉癌栓可影响肝动脉-门脉瘘介入栓塞的疗效,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是独立危险因素。采用PVA颗粒和碘油无水乙醇混悬液栓塞疗效优于明胶海绵。结论 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的介入栓塞治疗应根据动静脉瘘的类型、程度等采用个体化治疗策略,栓塞材料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瘘的再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神经放射介入学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以其创伤小,方法简便,疗效可靠的优点成为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诊治率,本文就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特发性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征、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收治4例肾动脉CTA及肾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肾特发性动静脉瘘患者,采用弹簧圈、明胶海绵颗粒对病变血管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介入栓塞术后,肾动脉CTA及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4例患者畸形血管团及动静脉分流现象均消失,相应肾脏大部分肾实质显示良好,血压、肾功能检查与术前均无明显改变,后期随访无血尿病例。结论 肾动脉CTA及肾动脉造影检查可全面准确诊断肾特发性动静脉瘘,并为介入栓塞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介入栓塞治疗肾特发性动静脉瘘具有微创、疗效确切、安全、并发症少的特点,并可最大限度保留患侧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总结5例手部动静脉畸形的介入疗法。方法经患侧肱动脉置管,对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分别超选和栓塞。栓塞采用高温处理的明胶海绵颗粒、丝线段、平阳霉素和弹簧圈。结果5例中共栓塞13支供血动脉,栓塞成功率100%。1例复杂畸形得到有效控制,3例临床治愈和近期1例在观察中。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是治疗手动静脉畸形的一种安全、成功率高和疗效肯定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