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支气管灌注化疗(BAI )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性肺癌的方法、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入选的20例肺癌患者分为A组(单纯氩氦刀组)和B组(氩氦刀联合BAI 组),分别行经皮氩氦刀冷冻治疗及氩氦刀+BAI 治疗。治疗后4周开始行CT或DSA随访,通过肿瘤区CT值变化、CT灌注成像、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及生存期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分析采用Breslow方法,分别计算中位生存时间并绘制生存期曲线图。结果本研究80%(16/20)的病例冰球覆盖率>90%。两组间冰球覆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值变化(16.73±9.43)Hu ,B组(15.29±6.98)H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BF、BV、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V差异有统计学(P<0.05)。B组疗效优于A组。20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0例,生存期7~20个月,A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为14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生存率优于A组。结论氩氦刀冷冻联合BAI 治疗直径>3cm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优于单纯氩氦刀。CT灌注成像是评估肺癌氩氦刀冷冻治疗疗效的新手段,具有准确、敏感、直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术前动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进展期胃癌肿瘤组织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和细胞增殖检测;其中38例行术前动脉化疗,另18例胃癌组织作对照。结果对照组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率为4.4%±1.5%,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调亡率为6.4%±3.5%;而术前行动脉化疗组细胞凋亡率为10.6%±4.5%,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凋亡率16.6%±5.5%,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率对照组为77.8%(14/18),而术前化疗组为47.4%(18/38)。结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促进进展期胃癌组织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 125 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不可切除肺癌的价值。方法30例不可切除性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4例,125 I粒子植入术前或后1周内行动脉灌注化疗;B组16例,单纯 125 I粒子植入治疗。两组患者 125 I粒子植入2个月后行胸部CT检查,按RECIST标准判定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A组植入粒子552枚,9例行了2次动脉灌注化疗;B组共植入 125 I粒子603枚。CT复查显示:A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4例,进展(PD)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B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0例,稳定(SD)5例,进展(PD)1例,治疗有效率为62.5%。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78.6%和62.5%,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 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不可切除性肺癌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分别接受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和单纯介入疗法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51例肝癌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其中74例进行介入疗法的同时加服中药金龙胶囊,77例进行单纯介入疗法,记录治疗前后生物学标志改变,并在各组指标均衡可比的基础上,采用Kappa Menire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平均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疗效、不良反应等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51例肝癌患者中位生存14个月。治疗前两组资料各指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组间均具可比性。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8.5个月,单纯介入疗法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7个月,经Log Rank检验,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32,P < 0.01)。两组病例疗效、生活质量变化(KPS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的比较,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途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肺转移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BAI )组,15例患者共49个病灶;B组为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肺动脉灌注(PAI )组,20例患者65个病灶,分别行BAI 和BAI +PAI ,在DSA分为有血供和无血供两种,疗效评价用WHO的评价标准。结果A组总有效率(CR+PR)为65.3%(32/49);B组总有效率为61.5%(40/6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B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转移瘤动脉灌注化疗应以支气管动脉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穴TACE,A组雪,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穴S-TACE,B组雪,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穴RFA雪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穴PEI雪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1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组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相应的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治疗组在灌注化疗后当天开始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静脉滴注治疗,连用14d,间隔7d为1个周期,对照组仅行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于2个治疗周期后比较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分,同时比较不良反应。结果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组治疗后疾病控制率、K氏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和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滴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不大,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确诊AIPC患者按治疗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介入治疗组23例在内分泌治疗(药物加手术去势)同时行双侧髂内动脉定期灌注化疗,对照组15例采用内分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介入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最大尿流率在治疗后6个月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2年随访,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2%与2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AIPC疗效肯定,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经TACE治疗的肝转移瘤58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58例肝转移瘤根据DSA造影表现分为多血供型、中等血供型及少血供型,多血供型14例中有效者(CR+PR)13例(92.9%),中等血供型12例中有效者(CR+PR)10例(83.3%),少血供型32例中有效者(CR+PR)3例(9.4%)。多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中等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血供型与中等血供型组间疗效差别不明显(P>0.05)。从TACE治疗开始,全部病例0.5、1年生存率分别为67.2%、42.3%,多血供型者0.5、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78.6%,中等血供型者分别为100%、58.3%,少血供型者分别为40.6%、7.6%。多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中等血供型与少血供型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血供型与中等血供型组间生存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TACE对血供丰富的肝转移瘤疗效较好,区分肿瘤血供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胰腺癌多种治疗模式的疗效,评价胰腺癌综合治疗模式的价值。方法120例胰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成手术切除组、介入治疗组及其他治疗组,分别评价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20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9.3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33.4%。手术切除组(20例)中位生存时间15.4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56.4%;介入治疗组(58例)中位生存时间8.4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30.7%;其他治疗组(42例)中位生存时间9.3个月,1年累计生存率26.3%。手术切除组与其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43%,其他治疗组临床受益率为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控制疾病进展、适当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介入治疗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作为首选姑息疗法。  相似文献   

11.
The use of a newly developed solar therapeutic unit (STU) for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is scientifically substantiated.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比较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UACE)联合宫腔镜和超声导引下囊内注射甲氨蝶呤(MTX)联合宫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的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嘉兴市3家医院100例CSP患者病史资料及治疗经过,其中A组50例接受UACE联合宫腔镜清宫术,B组50例接受超声导引下囊内注射MTX联合宫腔镜清宫术,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UACE手术顺利,术后2~6 d内宫腔镜治疗后患者未出现大出血转开腹手术;B组患者超声导引下孕囊内注射MTX顺利,术后6~8 d宫腔镜治疗后2例出现大出血转开腹手术。A组宫腔镜术中出血量低于B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 UACE联合宫腔镜治疗CSP安全性高, 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的血供特征并提出血管造影分型、探讨血供分型对于栓塞的指导意义.方法 50例资料完整、血管造影显示清晰的子宫肌瘤病例,采用Dextran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栓塞前,先作双侧选择性的髂内和子宫动脉血管造影,分析血管造影图像以确定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和子宫肌瘤的血供、血供比例、子宫动脉的跨中线吻合和卵巢实质显影等情况.结果按照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肌瘤的不同供血比例可将之分为3型:单侧供血型、一侧优势型和双侧均势型.50例中,这3型的比例分别为6%(3例,1例右侧,2例左侧)、84%(42例,左右侧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腹腔内脏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进行介入治疗的9例内脏动脉动脉瘤患者,总共11枚动脉瘤,其中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部动脉瘤合并右侧结肠动脉动脉瘤,1例为2枚脾动脉瘤,另外还有5例各1枚脾动脉瘤,1例胃右动脉瘤,1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使用弹簧圈分别成功对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7枚脾动脉瘤及1枚右侧结肠动脉瘤,1枚胃右动脉瘤,1枚肝动脉假性瘤进行了栓塞,1例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的使用覆膜支架植入隔离动脉瘤.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未出现相关并发症.肠系膜上动脉动脉瘤植入支架后瘤腔被完全封闭,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通畅.结论 介入栓塞技术可以成功栓塞大部分内脏动脉动脉瘤,对于部分栓塞困难者可以使用覆膜支架隔绝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例PCI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 经DSA或CTA检查共发现17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存在VAD。影像学表现为“梭形动脉瘤”7支、“珠线征”8支、“线样征”3支。6例PCI患者中,经药物治疗后临床预后均良好,经DSA复查,4例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例无变化。9例经血管内治疗,1例复发,再次栓塞,过程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 根据VAD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外段脑动脉夹层(CAD)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颅外段C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由夹层发生位置及受累血管所决定,根据患者不同病因、不同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法分别归入抗凝组(n=13)和双抗血小板集聚组(n=4)。治疗6个月后随访复查DSA。结果 治疗6个月后DSA显示抗凝组8例患者夹层好转或再通,5例患者夹层无好转或闭塞,但均无症状加重;双抗血小板集聚组4例患者均有再通,其中2例治疗3~6周后接受自膨式支架联合球扩式支架植入术修复血管,术后继续双抗血小板集聚治疗,6个月后复查DSA支架通畅,无动脉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临床症状决定了CAD发现概率,也可提示部分CAD病因。本组患者椎动脉夹层发病率并不低于颈内动脉夹层。颅外段CAD治疗应以内科一线治疗为基础,抗凝与抗血小板集聚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2例抗血小板集聚治疗患者经支架植入后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7.
周玉斌  吴丹明 《工业加热》2010,(10):831-834
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以经典的外科旁路移植术为代表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和新近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随着临床医师和患者对于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认知的不断加深,腔内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实践中股浅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对75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测量狭窄段血管的长度及狭窄率,将其中同意行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39条患肢)纳入介入治疗组,治疗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对下肢动脉严重狭窄者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将拒绝行介入治疗的45例患者(60条患肢)纳入保守治疗组,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6 ~ 36个月,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改善情况。对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介入治疗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有效率为90.0%,1年内发生再狭窄而导致截肢率为10.0%;保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62.2%,截肢率为37.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治疗组3年开通率为57.7%,截肢率为23.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以鼻出血、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内脏损害和伴有家族史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然而许多临床和影像学医师缺乏对本病的认识,仍将本病视为少见病。由于本病的动静脉畸形持续不断的发展所造成的内脏损害需要及时早期做出正确诊断、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技术,并对患者家族成员进行监测和随访,因此,全面了解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和栓塞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