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给予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手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以及后肌链角度肌张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骨调衡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更好,能够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以及椎基底动脉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寰枢椎错位所致颈性眩晕的优势。方法在150例寰枢椎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患者中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颈椎牵引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65.3%和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两组患者的双侧齿突间隙均减小,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小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积分、眩晕及头颈痛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寰枢椎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齿突偏歪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的141例颈椎病住院患者,分为颈性眩晕组和非颈性眩晕组,测量计算两组患者寰枢前间隙(ADI)、寰枢侧间隙差值(VBLADI)、寰椎侧块下角连线与齿突轴线所成夹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ADI、寰椎侧块下角连线与齿突轴线所成夹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BLA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齿突偏歪与颈性眩晕密切相关,尤其VBLADI≥1mm时颈性眩晕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4.
王洋  王妞  梁艳梅 《陕西中医》2019,(7):899-901
摘 要 目的:探讨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应用效果。方法:选取CSA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8)。对照组采取强力定眩片,研究组采取强力定眩片联合“筋骨调衡”手法治疗,均治疗两周。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颈椎X线检查(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并随访6~12个月,统计两组疾病复发率。结果:治疗两周后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分值较治疗前增高,且研究组(24.05±2.51)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高于对照组(73.68%)(P<0.05);治疗两周后两组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较治疗前缩小,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研究组疾病复发率(10.53%)低于对照组(31.58%)(P<0.05)。结论:联合采取强力定眩片及“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缩小寰椎轴线和齿状突轴线差距及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提高治疗效果,且可降低疾病复发率,利于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刺加颈椎矫正配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寰枢关节错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中医常规颈椎矫正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加颈椎矫正配合桂枝加葛根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弦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变化及寰枢关节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 33%明显大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 3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眩晕、头颈痛、生活心理适应及总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治疗两组患者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显著降低,观察组齿突寰椎轴线差值及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加颈椎矫正配合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颈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6)与对照组(n=36)。治疗组患者以予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经络推拿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以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定生活质量,测量寰枢轴线差值。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寰枢轴线差值均减小(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寰枢轴线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枢椎短杠杆推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源性颈性头痛临床疗效优于经络推拿,且能较好地改善寰枢椎不对称性,但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方面与经络推拿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寰枢椎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寰枢关节错位引起的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以枕颌牵引复位治疗,观察组针灸结合寰枢椎手法正骨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眩晕症状改善及寰枢椎张口位X线片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3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积分、头颈痛积分、生活心理适应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积分、头颈痛积分、生活心理适应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寰枢轴线与齿状突轴线距离、齿状突与两侧块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结合寰枢椎手法正骨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头颈痛等症状,使寰枢椎错位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寰枢关节紊乱可引起一组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它既有别于传统颈椎病分型中的交感神经型,又不等同于椎动脉型,我们将它命名为寰枢关节紊乱型颈椎病,并对该病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取针刀结合手法复位对该病进行了治疗,共计30例。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以及X线片上寰椎齿突轴线差值和齿突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来评估疗效。结果 优良率为87.7%,治疗前后寰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齿突侧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龙氏治脊疗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治脊疗法,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齿突与侧块间距差、枢椎棘突偏移距离之差值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治脊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寰枢关节错位患者齿突与侧块的位置关系以及枢椎的旋转,对寰枢关节错位患者的症状改善也明显优于牵引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颈椎张口位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方法:70例寰枢关节错位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先行颈部软组织理筋松解后,治疗组以牵拉整复法治疗,对照组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1个月,观察手法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颈椎张口位片枢椎齿状突位移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患者颈性眩晕、颈肩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枢椎齿状突偏移程度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牵拉整复法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可以纠正寰枢关节骨错缝,且疗效优于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松筋、整骨推拿治疗,对照组用传统推拿为主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用量表和椎动脉TCD检测,治疗10次后统计结果并分析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提高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筋骨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速度、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及恢复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方法:1.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针刀治疗前后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2.用X线开口位平片检测针刀治疗前后患者的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和颈椎X线平片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1.CDFI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的VP、Vm均有显著提高(P〈0.01),RI有了明显降低(P〈0.05);2.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结论: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的改变,消除或减轻神经、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纠正了颈椎的力平衡失调,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机理之一。我们认为,针刀结合手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关节错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寰枢关节错位患儿(4~1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4例,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硫必利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使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e Severity Scale,YGTSS)进行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为80.4%,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YGT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推拿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有效方法,寰枢关节错位可能是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针刀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对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及X线影像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方法:1.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患者双侧椎动脉针刀治疗前后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的变化:2.用X线开口位平片检测针刀治疗前后患者的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的减少程度和颈椎X线平片显示双边影、双突影或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颈椎曲度变直、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1.CDFI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左右椎动脉的VP、Vm均有显著提高(P< 0.01),RI有了明显降低(P<0.05);2.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寰椎轴线与枢椎齿突轴线差值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枢椎齿突与侧块差值也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无论是颈椎生理曲度、双边影、双突影、还是齿突、棘突偏歪等病理改变均有了显著改善。结论: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状况明显改善及X线影像学治疗前后的改变,消除或减轻神经、椎动脉受到的压迫、牵拉、扭曲等刺激,纠正了颈椎的力平衡失调,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机理之一。我们认为,针刀结合手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寰枢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探索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响因素及寰枢椎矫正疗效的作用途径。方法: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常规中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寰枢椎矫正手法,治疗前后分别评估一次,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患者主观症状和功能的改善情况,对比组内治疗前后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TCD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寰枢椎矫正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寰枢关节半脱位采用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与常规推拿疗法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该病症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组,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间隙差值等指标,并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0.00%,对照组为42.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72%,对照组为82.50%,两组经χ2 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后影像学寰齿前间隙及齿状突侧间隙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筋手法结合改良小角度矢状位扳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疗效优于常规推拿疗法,本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对照组为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P0.0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的诊断应以发作时临床特征和寰枢关节不对称体征和影像学特征为依据并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电针治疗寰枢椎失稳型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100-103
目的观察颈腰同治治疗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65例,脱落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及寰枢关节整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颈腰同治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寰齿前间隙测量值、《寰枢关节评分量表》得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寰齿前间隙测量值、《寰枢关节评分量表》得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寰齿前间隙测量值、《寰枢关节评分量表》得分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腰同治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优于常规推拿整复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针刀治疗与西药对照治疗寰枢关节紊乱,观察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针刀松解术松解寰枢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痉挛、挛缩,配合针刀医学手法以针刀医学特有的寰枢关节紊乱临床分型方法为依据整复寰枢关节紊乱,并与西药组进行随机对照,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及X线张口位片及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来评估其疗效。结果:45例寰枢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用针刀治疗21例,其中治愈10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47.7%,显效率为23.8%,有效率为85.8%;西药对照组24例,其中治愈1例,显效2例,好转5例,无效16例,治愈率为4.2%,显效率为8.4%,有效率为33.4%,说明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P<0.01)。治疗前后的寰枢关节的寰椎与齿突轴线差值及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具有显著差距(P<0.01),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针刀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为针刀是治疗此病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与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具有很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用持续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对照组单用持续颈椎牵引。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BLA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m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VP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VP指标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和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均有效,但两者结合应用可明显减小齿突寰枢轴线差值和齿突侧块间距差值,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尤其是改善头晕等主要症状效果优于单用颈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