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油气藏流体—CO2体系粘度的实验测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RUSKA落球式高压粘度测试装置,测定了某油藏原油在油藏温度下粘度随压力的变化,着重研究了CO2注入量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注CO2对该油样的减粘效果明显,当注入的CO2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为0.33时,粘度为原始油样的60.9%,但CO2注入量继续增加油样粘度下降的幅度变缓,当CO2注入量与原始油样的摩尔比2.00时,油样粘度为原始油样的40.9%,用PR粘度模型对含CO2明确组合分体系和注CO2油气藏流体体系的粘度进行了预测计算,对CO2-n-C10H22二元体系,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7.2%,对注CO2油气藏体系,PR粘度模型的总均误差为12.59%,结果表明,PR粘度模型可用于预测注CO2油藏体系的粘度,计算精度显优于石油工程中常用的其他粘度模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压相平衡实验装置 ,对某油田F6 6A井和F30井的原油在油藏温度下注入不同量的CO2 (注入CO2 与油藏流体的摩尔比为 0~ 2 .0 0 )时的PVT关系进行了测定 ,共取得PVT数据点 16 5个 ,泡点压力点和体积系数点各 11个。实验结果表明 ,由于原始油样的组分结构和组成不同 ,其注气体系相行为有较大的不同。F6 6A井油藏原油的饱和 (泡点 )压力随着CO2 注入量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加 ,而F30井的饱和压力和CO2 注入量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 ,上升速度比F6 6A井缓慢 ,注气体系的体积系数的增加速度与CO2 注入量近似呈直线关系。对油藏流体中各组分进行适当组合合并为假组分后 ,用PR和SRK状态方程对所测注CO2 原油体系的相行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PR状态方程的预测精度优于SRK方程 ,但两者均不能用于计算高CO2 注入量时油藏流体的相行为  相似文献   

3.
用Peng-Robinson状态方程计算的密度和典型原油粘度的实测数据对Lohrenz等提出的剩余粘度模型中对比密度多项式的系数进行了重新关联,并通过引入C7^ 组分的有效相对密度和CO2的有效摩尔分数,使改进后的剩余粘度模型成功地用了预测油藏原油和注CO2原油的粘度,预测精度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实验测定了油藏原油及其注CO2体系在油藏温度下的粘度数据56点.建立了饱和液相粘度随CO2注入量间的变化关系.并应用LVIS粘度模型对实验体系在不同压力下的粘度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用Peng Robinson状态方程计算的密度和典型原油粘度的实测数据对Lohrenz等提出的剩余粘度模型中对比密度多项式的系数进行了重新关联 ,并通过引入C 7组分的有效相对密度和CO2 的有效摩尔分数 ,使改进后的剩余粘度模型成功地用于预测油藏原油和注CO2 原油的粘度 ,预测精度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 CO2 吞吐的生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实验 .着重研究吞吐时机(水驱后 CO2 吞吐 ,自喷后 CO2 吞吐 )、降压方式 (一次降压 ,多级降压 )、原油粘度 ( 1 1 .7,2 0 ,1 0 0 ,1430 ,2 5 4 0 m Pa·s)及 CO2 注入量、井底流压等因素对产油量的影响 .得到了实验条件下所研究的因素与周期产油量的关系曲线 .研究认为增加 CO2 注入量或降低井底流压、一次降压能够提高产油量 ;对稀油油藏 ,水驱后 CO2 吞吐的周期采出程度可达 2 %~ 3% ;对稠油则因其粘度的大小 ,换油率的大小不同而有差异 ,原油粘度增加吞吐效果变差 .该研究对 CO2 吞吐现场应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注CO2油气藏流体体系油/水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增大;当CO2摩尔分数达到0.650时,测得的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升高已变化很小,同时,从测得的PVT关系中也已很难分辨出泡点压力,体系接近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当CO2摩尔分数为0.578时,油藏流体/CO2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对某油井采用注CO2降低油藏流体/地层水、油藏流体/CO2间的界面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注CO2方法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有利。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增大;当CO2摩尔分数达到0.650时,测得的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升高已变化很小,同时,从测得的PVT关系中也已很难分辨出泡点压力,体系接近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当CO2摩尔分数为0.578时,油藏流体/CO2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对某油井采用注CO2降低油藏流体/地层水、油藏流体/CO2间的界面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注CO2方法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有利.  相似文献   

9.
高压注气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机理及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的注气开采过程中沥青质的沉淀机理 ,该机理可定性解释及预测高压注气过程中沥青质的沉淀规律。在高压沥青质沉淀实验装置上 ,利用间接测定法测定了CO2 注入摩尔分数分别为 0 .6 36和 0 .716时吉林油藏原油中沥青质沉淀量随体系压力的变化规律 ,并测定了 2 2 .2MPa下 70℃时江苏原油中沥青质沉淀量随CO2及富烃气注气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在注气过程中两种原油易发生沥青质沉淀。吉林油藏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量随体系压力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规律 ;当体系温度和压力一定时 ,江苏原油中的沥青质沉淀量先随着CO2 注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达到一最高值后略有降低 ;对注富烃气而言 ,沥青质沉淀量随注气浓度增加而增加 ,且注气摩尔分数大于 0 .80后增加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CO2吞吐的生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实验.着重研究吞吐时机(水驱后CO2吞吐,自喷后CO2吞吐)、降压方式(一次降压,多级降压)、原油粘度(11.7,20,100,1 430,2 540mPa*s)及CO2注入量、井底流压等因素对产油量的影响.得到了实验条件下所研究的因素与周期产油量的关系曲线.研究认为增加CO2注入量或降低井底流压、一次降压能够提高产油量;对稀油油藏,水驱后CO2吞吐的周期采出程度可达2%~3%;对稠油则因其粘度的大小,换油率的大小不同而有差异,原油粘度增加吞吐效果变差.该研究对CO2吞吐现场应用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皂荚瓜尔胶的提取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皂荚种子中瓜尔胶的提取、含量、结构及其在不同浓度、pH值、剪切力作用下黏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种子中,内胚乳的含量为410.2 mg/g,内胚乳中瓜尔胶的含量为475.8 mg/g;用红外光谱设备测得其结构符合半乳甘露聚糖结构通式;瓜尔胶溶液的比浓黏度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瓜尔胶为非牛顿流体,其比浓黏度随剪切力的增大而显著减小;瓜尔胶溶液的特性黏度受pH值的影响甚微,在中性条件下其特性黏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考虑n维有界凸域Ω中的半线性椭圆方程Δu+f(u)=0,如果f(u)满足一定的条件,利用构造粘性包络的方法,证明了arcsin(u-1)及u~(1/2)为Ω中凹函数.前者刚好满足kawohl用凹极大值原理所得出的椭圆方程的解的凸性和它的非线性项之间的关系,后者则能说明u(x)的水平集凸.  相似文献   

13.
关于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并比较了聚丙烯酰胺溶液的特性粘数及其旋转粘度 ,表明二者之间在质量浓度为(0 0 0 0 6~ 0 0 0 1 0g 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此规律可用于将实测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旋转粘度转化为其分子量予以表征 ,从而为快速检测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提供了方法 ,同时本实验还考察了聚合物浓度和剪切速率对旋转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上海复旦天欣科教仪器有限公司FD-VM-II型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的改进,使沉降法测定甘油粘滞系数的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可信.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制作一个小球投放器,使小球无水平速度,小球下落比较容易打上激光束,减小了实验操作难度.另外增加温度测量装置,充分利用了激光光电计时器,更容易判断出小球收尾速度是否匀速.  相似文献   

15.
液态金属粘滞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滞性是液态金属的重要物性之一,研究液态金属粘滞性不仅对揭示粘滞性的物理机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材料制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这一研究领域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列举了测量液态金属粘度的实验方法,讨论了影响粘度测量准确性的几个因素,阐述了粘度与液态金属结构及其它几种物性的关系,并介绍了计算机模拟技术中的蒙特卡罗(MonteCarlo)方法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Dynamics)方法在研究液态金属粘滞性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NaCl、KCl、Na2SO4、K2SO4、Na2CO3、Na3PO4在PEG水溶液中的相对粘度,利用Jones-Dole方程求出了粘度B系数,结果表明B系数具有良好的加和性,以KCl为参考电解质计算了单个离子B系数,发现SO^2-4,CO^2-3,PO^3-4的B系数随着PFG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温度系数dB/dT大于零,表明SO^2-4,CO^2-3,PO^3-4对PEG水溶液结构呈破坏作  相似文献   

17.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具有体积粘性的推广的Chaplygin气体( VGCG)作为一种暗物质和暗能量统一的暗流体模型进行了研究.不同于以往的模型,我们重新定义了有效压强pef=p-√3ζ0ρ,引入了新的模型参量-粘滞系数ζ0,并在1,2,3σ的范围上限制了粘滞系数的取值ζ0=0.000708+0.00151+0.00275+0.00425-0.00155-0.00311-0.00503.研究结果表明:VGCG模型的粘滞效应很小,并且在观测数据点上与ΛCDM模型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丙烯酸十八酯(SA)、苯乙烯(S)、顺丁烯二酸酐(MAH)、丙烯酰胺衍生物(AA)作为聚合反应的单体,通过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一种油溶性四元聚合物SSAM。本文在实验中探讨温度、时间和反应物的配比等因素对降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粘剂加入量为700μg.g-1时,在50℃使春晖稠油的表观粘度下降70%以上,净降粘率到达了40%,有良好的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19.
聚丙烯腈-离子液体稀溶液体系特性粘度值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40℃下测定聚丙烯腈-离子液体([BMIM]BF4)稀溶液的特性粘度[η],发现其比浓增比粘度(ηsp/C)与浓度C并不成线性,而是在低于某个浓度时曲线发生向上弯曲,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很多高分子溶液中得到证实。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仅仅是由于高分子链在毛细管表面的吸附效应。利用在朗缪尔等温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吸附效应理论,能很好地修正实验中得到的粘度数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乌氏粘度计法对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聚乙二醇20000(polyethylene glycol 20000,PEG 20000)稀溶液的黏度进行测定。在30 ℃条件下,分别用纯水、不同价态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水溶液作为溶剂,测定了不同浓度的PEG 20000稀溶液的流出时间,考察不同溶剂对PEG 20000的比浓黏度(ηsp/ρ)和特性黏度([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价态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对PEG 20000的[η]的影响如下:PO43->SO42->HCO3-> Cl-,Al3+>Mg2+>K+>Na+。随着加入的NaCl浓度的增加,PEG 20000的[η]降低,当NaCl浓度为0.05 mol/L时,PEG 20000的ηsp/ρ-ρ和ln ηr/ρ-ρ拟合直线的延长线在y轴上几乎相交于一点,线性关系良好。可见,低浓度离子可以改善PEG在稀溶液中的黏度曲线上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