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患者,女,49岁,因上腹部不适,纳差1月来院就诊,查体:血压、脉搏、呼吸均正常,腹部未见明显肠型及包块,全腹无压痛。为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先行胃镜检查未见异常。后行腹部彩超检查,超声所示:肝胆胰脾(-)。口服胃超声助显剂后即刻扫查,幽门通过正常,贲门通过狭窄,贲门管内径0.5cm,管壁不规则增厚,呈低回声团块,中部可见强回声光斑,上下径6.8cm,前后径4.6cm,境界清楚,周缘规整,肝左叶轻度受压,该团块处胃粘膜面光滑完整,余胃壁层次结构正常,未见占位,胃壁蠕动正常。超声诊断:贲门部实性占位(考虑平滑肌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贲门部胃壁显著增厚,肿物切片送检,病理结果为胃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仅占胃肠肿瘤的1.2%,大部分为良性[1],体积较小的间质细胞瘤(≤2 cm)常无症状,通常是体检、内镜检查或作为伴发疾病检查时发现.随着瘤体的增大,常可出现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部包块、柏油样便和贫血.超声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报道甚少,现将我科2007~2008年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间质细胞瘤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仅占胃肠肿瘤的1.2%,大部分为良性,体积较小的间质细胞瘤(≤2cm)常无症状,通常是体检、内镜检查或作为伴发疾病检查时发现。随着瘤体的增大,常可出现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部包块、柏油样便和贫血。超声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报道甚少,现将我科2007~2008年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胃间质细胞瘤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丽莉  葛玉霞  刘红兰 《华北国防医药》2010,22(6):547-547,F0003
1病例资料 女,40岁。主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尿急1周入院。专科检查:阴道前壁可见一10cm×10cm实性包块,边界不清,质硬,活动度差,轻压痛,表面略有出血;宫颈未见;子宫未触及,于耻骨联合上可触及一包块边缘,活动度差,质硬,压痛(+);附件未触及。  相似文献   

5.
6.
胃平滑肌瘤起源于胃的平滑肌组织,主要起自胃壁肌层,极少起自粘膜肌层或血管壁肌层,约占胃肿瘤的1%。无特征性临床症状,我科曾收治一例,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胃平滑肌瘤,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7岁。上腹部隐痛不适8年,腹痛20天,伴恶心呕吐,于1990—03—23入  相似文献   

7.
超声检查对术前胃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从1999年开始在临床上采用胃超声检查对胃癌及胃癌疑似病例进行常规检查取得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平滑肌肿瘤1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11年间收治的胃平滑肌肿瘤17例。结果 平滑肌瘤7例,平滑肌肉瘤1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腹痛。内镜、X线钡餐和B超术前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46.9%、50.0%,三者联合检查阳性率70.0%。17例中胃楔形或部分切除9例,胃大部切除6例,胃次全切除1例,全胃切除1例。结论 内镜、X线钡餐和B超联合检查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率;胃平滑肌瘤首选胃楔形切除或部分切除,胃平滑肌肉瘤首选胃大部切除次全切除。  相似文献   

9.
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23例超声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超声诊断价值,探讨如何提高超声诊断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抽查经手术或胃镜证实的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病人的超声档案资料23份,分析总结其声像图表现,并就其超声诊断价值加以评议。结果23例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病人中,超声检查发现有穿孔直接征象者15例,占65.2%,具有确定诊断价值,18例病人有腹腔积液的间接征象,占78.3%,其中5例仅有腹腔积液,约占21.7%,可提示临床进行腹穿定性。有典型胃、十二指肠穿孔表现,超声检查无异常声像改变者2例,误诊为胆囊炎者1例,二者约占13%。结论腹部超声检查尤其是彩超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应作为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病例] 男,31岁。因间断上腹部隐痛不适4年,头晕、便血5天入院。患者于4年前出现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反酸、嗳气。疼痛无明显规律性,自服“胃仙U”及对症治疗好转。曾在当地医院行钡餐造影检查,未见异常。因进食后上述症状加重,遂来诊,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入院。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底后壁向腔内突出的约6cm×8cm分叶状团块阴影。在全麻下行贲门侧胃大部切除,术中见贲门周围有一“亚铃状”肿瘤,食管下段有一3.5cm×2.0cm外生性肿块,贲门口狭窄,胃底右后方有一8.0cm×1.0cm肿块位于腔内。诊断:贲门周围肿瘤。因肿瘤位置高,遂行胸腹联合切口,切除肿瘤。病理诊断:胃体后壁小弯侧粘膜及浆膜下多发性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1.
陈岩 《淮海医药》2011,29(1):24-25
目的 探讨胃癌早期影像学诊断意义和病理特征以提高胃癌的防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影像学诊断意义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女比为2.6∶1;其中隆起型9例,浅表型15例,凹陷型16例;腺癌36例,占90.0%,未分化癌4例,占10.0%.结论 胃癌恶性程度较低,早发现、早治疗,可达到...  相似文献   

12.
内部分布不均在超声诊断原发性小肝癌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部分布不均”在超声诊断原发性小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肝内小于2cm的可疑原发性肝癌的病变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病变内部是否“分布不均”,与术后病理结果作对照。结果100例中确诊小肝癌89例,其他11例(局灶性增生结节5例,炎性假瘤6例)。“内部分布不均”90例,其中85例为小肝癌,2例为局灶性增生结节,3例为炎性假瘤。结论“内部分布不均”对超声诊断原发性小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进展期胃癌172例临床内镜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胃镜室2002年1月至2006年2月经胃镜及病理确诊的17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172例进展期胃癌临床表现、内镜、病理资料.结果 胃癌常见临床表现上腹痛,进行性消瘦,食欲减退,贫血.胃癌好发部位胃窦部最多见,其次贲门胃底部.内镜下Borrmann分型Ⅲ型最多,其次Ⅱ型.病理类型腺癌最多,其次低分化腺癌.结论 进展期胃癌多有上腹痛,以胃窦部好发,多为BorrmannⅢ型,以腺癌多见.  相似文献   

14.
韦达  陈环球 《江苏医药》2005,31(12):899-900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6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ⅠE期17例,ⅡE期26例,ⅢE期3例,Ⅳ期10例。术前X线确诊率45%,胃镜确诊率30%。ⅠE期、ⅡE期、ⅢE期和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84.0%、33.3%和11.1%。结论 重视PGML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特点,胃镜检查时多部位深取材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手术切除应为首选治疗,辅以放、化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胃癌病变范围的诊断价值.方法 25例胃癌患者依次在普通内镜、NBI模式下观察病变轮廓,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图像的清晰度,并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早期胃癌5例,进展期胃癌20例,NBI对病变轮廓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P<0.05).结论 NBI电子染色有助于提高胃癌检出率及判断癌病变范围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标志物及敏感方法。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M M P-7)m RN A在20例正常黏膜、18例胃溃疡组织、20例溃疡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8例胃溃疡组织M M P-7m R NA表达阳性6例,与正常黏膜对照有显著性差异(χ2=5.06,P<0.05);20例溃疡型胃癌M M P-7m RNA表达阳性16例,与溃疡组和正常对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8.46,P<0.01)。结论M M P-7m R NA有望成为一种肿瘤生物学恶性行为标志物,为胃癌早期病变提供信息,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MPS)在胃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常规胃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隆起性病变82例行MPS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部分行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82例胃黏膜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细胞瘤38例,其中12例来源于黏膜肌层,26例来源于固有肌层,恶性间质细胞瘤4例,脂肪瘤6例,血管瘤3例,囊肿3例,胃息肉11例,异位胰腺8例,腔外压迫9例。其中2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1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MPS对胃黏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并且在其指导下进行内镜治疗是黏膜下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部气充盈后行薄层螺旋CT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建立胃部气充盈后,应用薄层螺旋CT进行胃部扫描,根据其影像学结果进行诊断,并对胃癌病灶发生部位及临床分期进行评价,比较其与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CT检查胃癌发生于胃窦19例,胃底贲门部6例,其他部位2例,与胃镜检查比较,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胃癌的TNM分期情况与病例检查结果比较,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胃部气充盈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检查,可根据其CT影像学表现对胃癌诊断,病灶部位定位准确,可对胃癌进行准确分型,并且无医源性损伤,检查费用低,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胃破裂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新生儿胃破裂的病例资料。结果 手术前均经X线摄片、腹部超声检查,并做腹腔穿刺明确诊断后行胃破裂修补术。治愈15例,死亡6例,治愈率71%。其中发病后24h内施行手术治疗14例,治愈12例;超过24h手术治疗7例,治愈3例,死亡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争取早期诊断并在24h内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抗感染、合理应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胃癌的经验。方法对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共施行全胃切除治疗胃癌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治性全胃切除52例,消化道重建术式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术。姑息性全胃切除16例,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2例。手术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1.5%。结论对胃癌治疗主张扩大手术根治范围,全胃切除Roux—en—Y食管一空肠吻合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