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钙补充、年龄及性别对上海社区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与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海社区自愿参加血清25OHD、PTH检测的4 402位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并采用罗氏公司的Cobas诊断体系对其血清25OHD、PTH进行检测。结果 本研究人群血清25OHD及PTH的均值分别为(55.8±21.43)nmol/L[(22.32±8.57)ng/mL]和(32.99±18.60)ng/L。血清25OHD与PTH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加,血清PTH水平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血清PTH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67 ng/L vs.32.13 ng/L,P<0.05);补充钙剂者血清PTH水平明显低于不补充钙剂者(31.19 ng/L vs.34.71 ng/L,P<0.05),服用乳制品者血清PTH水平明显低于不服用乳制品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服用乳制品的量无明显相关性。年龄、钙补充参与调控血清25OHD与PTH的关系,而性别不参与调控两者间的关系。结论 上海社区老年人血清25OHD与PTH呈负相关,年龄、钙补充参与调控血清25OHD与PTH的关系,未发现性别对两者关系有调控作用。可有效抑制血清PTH的血清25OHD定值(cut-off值)50 nmol/L(20 ng/m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龄对住院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25OHD)和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相关关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共纳入住院糖尿病患者252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分型、就诊季节等临床资料和血清PTH、25OHD、血钙、磷、肌酐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结果。根据年龄分为年龄65岁组(n=172)和年龄≥65岁组(n=80),采用偏相关分析影响PTH的因素,线性回归分析25OHD与PTH之间的关系。结果住院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45.6%患者25OHD低于25 nmol/L。偏相关分析显示,年龄65岁组,调整血肌酐后PTH仅与25OHD负相关(r=-0.316,P=0.000);年龄≥65岁组,血清PTH仅与血钙(r=-0.238,P=0.037)、血磷(r=-0.237,P=0.038)呈负相关,与25OHD无关(P=0.380)。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调整血肌酐后,年龄65岁组PTH随25OHD升高而下降,年龄≥65岁组PTH不受25OHD变化影响。结论住院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年龄对PTH与25OHD之间的相关性有明显影响。应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PTH、25OHD、钙磷及相关激素的研究,以明确是否需要制订年龄特异的PTH和25OHD正常值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目前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与高血压是否直接相关尚无定论,文章旨在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就诊于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患者368例,其中男性202例。按照是否患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198例)和非高血压组(170例)。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并检测PTH以及25-(OH)D水平。分析25-(OH)D、PTH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患者25-(OH)D水平低于非高血压组(37.67±18.23 nmol/L比42.45±20.41 nmol/L,P=0.018)。两组间PT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8±28.80 ng/L比50.45±22.37 ng/L,P=0.892)。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5-(OH)D与PTH呈负相关(r=-0.225,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47,95%CI 1.138~2.996,P=0.013),PTH升高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不存在相关。结论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与高血压相关,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144健康老年人25-羟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异[英]/HegartyV…//AgeandAgeing.-1994,23(6).-478~482本文探讨了健康老年人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PTH)浓度的季节性变异及其与骨矿物质...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在冬季骨折发生率较高。本文探讨了健康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PTH)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冬季骨折高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在冬季减低。本文旨在确定老年人的心血管因素和其它生活方式的可变因素与冬季血清25(OH)D浓度的关系。对象与方法191(男87,女104)例自愿参与者,年龄63~76岁,平均70岁。调查在1991年12月进行,内容包括吸烟史,调查前4周食用人造黄油的情况,每周户外活动的时间,前6个月在国外海滨度假的情况,前4周在每周休闲时的体力活动的情况,并按照有无呼吸急促而分为轻、重度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015年南京鼓楼医院体检者100例,男性76例,女性24例,年龄39~81岁。将患者分为4组,25(OH)D30 ng/ml为正常组(9例),20 ng/ml25(OH)D≤30 ng/ml为轻度缺少组(38例),15 ng/ml25(OH)D≤20 ng/ml为缺少组(35例),25(OH)D≤15 ng/ml为缺乏组(18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25(OH)D,应用荷兰PHILIPS公司四维彩超IU-Elite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三个心动周期。结果正常组比较,轻度缺少组、缺少组和缺乏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增加,数值为[(0.58±0.15)mm vs.(0.75±0.22)mm]、[(0.58±0.15)mm vs.(0.92±0.24)mm]、[(0.58±0.15)mm vs.(1.13±0.3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5(OH)D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47,95%CI:0.907~0.990),年龄(OR=1.096,95%CI:1.009~1.191)和尿酸(OR=1.112,95%CI:1.007~1.201)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5(OH)D呈负相关(r=-0.49,P0.05)。结论血清25(OH)D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化筛选试验对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的诊断,现在比过去常见多了。尤其是在老年人,许多病人被确诊。但这些病人没有症状。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这些病人的生化异常是否与临床有关,以及他们是否应进行治疗。为此作者检查了正常老人和住院病人中老年人的血清免疫活性甲状旁腺激素(简称iPTH)和25羟维生素D浓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检测其血清25(OH)VD、iPTH、血脂、尿酸等水平;同时测量患者血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小斑块组与中大斑块组,对比3组患者一般情况及血清25(OH)VD、iPTH水平,分析检验血清25(OH)VD水平及iPTH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全部纳入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查,102例无斑块,79例小斑块,119例中大斑块。3组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型糖尿病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尿酸、血脂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血清25(OH)VD水平无斑块组>小斑块组>中大斑块组,血清iPTH水平无斑块组<小斑块组<中大斑块组,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等级资料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血清25(OH)VD、iPTH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明显相关,前者呈负相关(r=-0.471,P<0.05),后者呈正相关(r=0.551,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25(OH)VD降低、iPTH水平升高的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且25(OH)VD水平越低、iPTH水平越高的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越大,情况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20年1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50例GDM孕妇(GDM组),另选取同期参与产前保健且血糖正常孕妇50名(对照组),均采集两组孕妇空腹静脉血5 mL,测定两组孕妇25(OH)D、PTH水平,分析两者与GDM的相关性。结果 GDM组空腹血糖(FPG)、餐后1 h血糖(1 hPG)及2 h血糖(2 hPG)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PTH水平高于对照组,25(OH)D缺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正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FPG、1 hPG、2 hPG呈负相关性;血清PTH与FPG、1 hPG、2 hPG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GDM患者血清25(OH)D下降,PTH水平升高,与GDM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妊娠中期妇女血清尿酸水平与25羟维生素D3[25(OH)VD3]的关系。方法 选取妊娠中期妇女221例,收集其年龄、妊娠周期等一般资料,检测其肝、肾功能、空腹血糖(FPG)、甲状腺功能及25(OH)VD3水平,并根据25(OH)VD3水平将其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 [25(OH)VD3<50nmo/L]和维生素D适宜组[25(OH)VD3≥50n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25(OH)VD3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21例妊娠中期妇女中,147例(67%)存在维生素D缺乏,74例(33%)维生素D适宜。维生素D缺乏组妊娠周期、血清尿酸、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低于维生素D适宜组,游离甲状腺素(FT4)、FPG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维生素D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妊娠中期妇女25(OH)VD3水平与妊娠周期、血清尿酸、TSH呈正相关,与FT4、TBIL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中期妇女血清尿酸水平降低是25(OH)VD3缺乏的危险因素(OR=1.008,P=0.024)。结论维生素D缺乏在妊娠中期妇女中较为常见,妊娠周期、血清尿酸、FT4、TSH及TBIL与妊娠中期妇女的25(OH)VD3相关,其中血清尿酸水平降低是25(OH)VD3缺乏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25羟维生素D[25(OH)D]、血脂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00例T2DM患者,按照踝肱指数(ABI)分为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PAD,n=50)和T2DM组(n=50);另选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名为正常对照组(NC)。ELISA检测血清APN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25(OH)D水平,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分析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T2DM组及PAD组APN水平低于NC组[(6.76±0.42)vs(4.54±0.63)vs(10.12±2.43)nmol/L,P0.05];PAD组血清APN水平低于T2DM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AD组血清APN水平与ABI、25(OH)D呈正相关(P0.05),与BMI、FPG、2hPG、HbA_1c、TC、TG、LDL-C呈负相关(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_1c、LDL-C、APN、25(OH)D是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结论 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清APN、25(OH)D水平的降低及血脂异常密切相关;高水平HbA1c、LDL-C及低水平APN、25(OH)D是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9):791-791
第3届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证明,血清低维生素D(VitD)的成年人较高VitD的人群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目前建议的VitD摄取量(健康男性400~800U/d,女性1200U/d)是指VitD与副甲状腺调节钙代谢关系而言。这摄入量可以使副甲状腺功能不亢进。VitD不仅影响副甲状腺,也影响全身其他系统,看来需要更高水平的VitD,才能对其他系统起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美国Pub Med、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选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的试验,并用CMA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初检出76篇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20项试验进行分析,共85 24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浓度血清25羟维生素D组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高浓度组(合并RR=1.308,Z=5.438,P<0.01)。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风险可能与低浓度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相关。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数目不多,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试验来确证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12):1141-1141
25(OH)D羟化为1,25-2羟基维生素D,作用于体内维生素D(VitD)受体,不仅与钙的体内平衡有关,还参与体内许多其他病理、生理过程,如抑制肾素表达和平滑肌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7.
25(OH)D 羟化为1,25-2羟基维生素 D,作用于体内维生素 D(VitD)受体,不仅与钙的体内平衡有关,还参与体内许多其他病理、生理过程,如抑制肾素表达和平滑肌细胞增生。临床研究证明,紫外线照射时间与血压呈负相关,即紫外线照射较多的人,血压较低。2个前瞻性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 up)卫生工作者随访研究(n=613),以及护士健康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血清25(OH)D3或1,25(OH)2 D3与 COPD 相关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血清维生素 D 水平与 COPD 之间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国内外发表的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11月。2位研究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应用 RevMan 5.2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病例对照研究,包含1948例 COPD患者及1549例健康对照者。25(OH)D3浓度水平结果:Meta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急性加重期 COPD还是稳定期 COPD,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25(OH)D3浓度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PD组25(OH)D3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急性加重期组vs对照组,WMD=-14.28,95%CI =(-23.82~-4.73),Z=2.93,P <0.01;稳定期组vs对照组 WMD=-4.46,95%CI =(-7.36~-1.57),Z=3.02,P <0.01;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相比,25(OH)D3浓度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WMD=-2.66,95%CI =(-4.19~-1.12), Z=3.38,P<0.01,见图2];1,25(OH)2 D3浓度水平结果:Meta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急性加重期COPD还是稳定期 COPD,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1,25(OH)2 D3浓度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COPD组1,25(OH)2 D3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急性加重期组vs对照组,WMD=-15.09,95%CI =(-17.97~-12.22),Z =10.3,P <0.01;稳定期组 vs 对照组,WMD=-9.62,95%CI =(-12.55~-6.70),Z=3.02,P<0.01。结论 COPD患者体内25(OH)D3与1,25(OH)2 D3浓度水平均显著降低,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并影响COPD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96例T2DM患者,分成单纯组(单纯T2DM,46例)、合并组(T2DM合并高血压,50例),选取同期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测定三组血糖、血压、血脂和25羟维生素D3,两组服用维生素D前后测定血糖、血压、血脂和25羟维生素D3水平。结果合并组的收缩压、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组和对照组,单纯组和合并组空腹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组、合并组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合并组最低。25羟维生素D3和收缩压、总胆固醇呈负相关。单纯组、合并组服用维生素D后血糖、血压、血脂和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得到改善。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可能是T2DM并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给予不同年龄、维生素D不足的绝经后妇女口服1 325 U维生素D3,观察其对血清总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骨密度(BMD)和下肢肌力(行走八步计时)的影响。方法上海市某社区67名绝经后妇女纳入本研究,按年龄将受试者分成2组:70岁组[n=35,(63.6±5.1)岁],≥70岁组[n=32,(75.2±3.4)岁]。受试者口服1 200 U/d维生素D3制剂加1片钙尔奇D(每片含维生素D3125 U和钙600 mg),为期1年。在0、3、6、9和12个月检测血清25OHD,干预前和研究结束时测定BMD及下肢肌力。结果干预1年后,2组平均血清25OHD水平均较基线值显著升高:70岁组从(17.8±6.7)ng/mL升至(33.8±5.8)ng/mL(P0.001);≥70岁组从(18.3±6.7)ng/mL升至(34.1±5.7)ng/mL(P0.001),但2组间增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25%受试者(70岁组9名,≥70岁组6名)平均血清25OHD仍低于30 ng/mL。70岁组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明显降低,从(46.0±14.7)pg/mL降至(37.9±10.0)pg/mL(P0.01),各部位BMD较基线值无统计学差异。≥70岁组腰椎BMD提高1.37%(P=0.005),全髋部位BMD提高1.28%(P=0.028)。2组干预后下肢肌力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2组均未出现高钙血症及过高的血清25OHD浓度。结论 2组维生素D不足的绝经后妇女每日口服1 325 U维生素D3可将血清25OHD升至理想水平,可改善下肢肌力,≥70岁组腰椎及全髋部BMD均有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