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廓出口综合征,系指胸廓上口出口处,因种种原因导致的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受压所产生的一系列神经血管综合征。常因上肢特别是手的疼痛、肌萎缩无力、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而就诊,日常诊疗中并不罕见,以往常以某一特定病因如颈肋、前斜角肌肥大等命名,但因不同病因所产生的压迫症状往往相似,而同一病例往往不止一种压迫因素起作用,故命名为胸廓出口综合征较妥。本文拟对此综合征加以概述,并附常见病例讨论,以便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2.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依据病变因素,对血管、神经所受影响,及其由此产生不同的功能障碍,选用治疗方法。检查上除上文所述者外,尚有Adson's 试验:颈后展,头旋动,深吸气产生桡动脉变弱或消失等。仅17%阳性,诊断价值有限。压迫试验:压迫锁骨上或腋部有压痛者占半数,四分之一为非外科患者亦可产生压痛。肋锁试验:肩部向下,向后牵拉引起血管、神经症状者。1984年 Scher L A 曾报告205例颈肋(包括胸廓出口综合征)造成动脉压迫,按病理程度的进展进行了分期,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儿胸廓出口综合征七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小儿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了4-9岁患T.O.S小儿的症状和体征,采用了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切断颈5、6神经根旁的前、中斜角肌起始纤维的手术方法。结果随访2月至2年2月,6例患者感觉恢复正常,肌力明显增加,肢体增大。  相似文献   

4.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治(附9例报告)鞠进,王连华,丛昌滋,张旭光,于洪泉,任华,苗齐(威海市市立医院胸外科,威海264200北京协和医院)关键词胸廓出口综合征;诊断;松解术胸廓出口综合征临床少见[6,10,12],治疗方法各异,我们采用腋入路治疗胸廓出...  相似文献   

5.
干燥综合征(Sicca Syndrome)又称Sj(?)gren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破坏外分泌腺体,发生以口干、眼干为主的粘膜干燥症状。早年认为此病很少见,近年来发现在结缔组织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本文报道我院近两年经病理证实者三例,其中二例伴肾  相似文献   

6.
胸廓出口综合症是诸多周围神经嵌压症之一。最指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静脉在胸腔出口和胸小肌止点之间卡压而形成的一组症状,多发生在中青年妇女中。由于较少见,常误诊而延误治疗。1一般资料1938~1993年共收治七例,女性六例、男性一例,年龄33~55岁,平均41.5岁,病程最长10年一最短1月,病变单侧6例,双侧一例。均无明显外伤史。症状:肩、臂、子酸胀、麻不、疼痛、易疲劳;举臂无力,活动后加重:已感到尺侧麻木者6例,屈时,肩外展后症状加重,烧侧麻木者1例。其中两例有雷诺氏病表现:即肢体遇冷水后苍白,紧组、发冷。姿势及肢体位…  相似文献   

7.
Cockayne's综合征系家族性遗传性疾病,自1936年Cockayne首先报导以来,国外文献至今仅报告30多例,作者尚未见国内有报道。本科于1982年曾遇姐妹三人发病,报通如下。 病例报告 例1,女,9岁,住院号32179。于出生后第二年五、六月份开始,面部皮肤经日光照射后,先发红,继之变紫,变黑,最后呈片状和糠麸状脱皮,脱皮后皮肤变白,以后渐转正常。两颧部及鼻尖部尤为明显,于冬春季好转,夏季加重。一岁半  相似文献   

8.
谢兆林  谭海涛  江建中 《广西医学》2007,29(12):1959-1959
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廊出口处受压所致的症候群称之为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以颈肩痛、手部麻木、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2002~2006年我院手术治疗TOS 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胸廓出口综合征4例郑来顺,孟庆海,朱庆如胸廓出口综合征(TOS)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作者自1982~1992年共收治4例,经手术治愈,随访观察1~3年无复发。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27~44岁,平均38.5岁。体检发现三头肌力减弱、二...  相似文献   

10.
<正> 病历简介例1,张××,男性,30岁,1966年5月6日入院。三个月前因溃疡病在某医院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出现腹胀、肠鸣、腹泻,且日趋加重。查体:消瘦,皮肤干燥脱水、弹性差,结膜略苍白。心肺无改变。腹壁有手术疤痕,腹臌胀,移动性浊音,肝脾不大,双下肢中  相似文献   

11.
胸廓出口综合症临床较少见,常以上肢疼痛、麻木、无力就诊,易与根性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相混淆。今年我科收治1例,该病员在院外多方治疗无效,收入我科后,诊断明确,经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9岁。左上肢疼痛2月伴左手麻木无力1月于1998年6月10日入院。上肢痛以前臂内侧及手尺侧为主,颈肩部沉胀不适,常有夜间痛,左手发凉、胀麻,平卧患肢外展时症状减轻、仰头、深吸气、头转向患侧时症状加重。查体:下颈部僵硬、左斜角肌三角区饱满,可扪及增粗的前斜角肌、有压痛及放射痛。左例Adso…  相似文献   

12.
<正> Sturge-Weber氏综合征系指有癫痫发作和脑内可能有与颜面血管痣相似的血管瘤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国内有少数病例报道。我院儿科曾收3例,现报告如下: 例1:张某,男性,1(3)/12岁,汉族,住院号22186。因出生后发现面部及身体有紫红色痣,反复抽搐8月余入院。抽搐时神志不清,两眼球上窜,面部肌肉抽搐,左上下肢屈曲痉孪,面色发绀,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发作时间过长可引起大小便失禁,缓解后即入睡。病初每天发作2~3次,近4~5个月来发作次数增加,每天十数次不等。出生时无产伤、无窒息,无外伤  相似文献   

13.
1853年Hilton首先描述锁骨下动脉被第一肋外生骨疣压迫。1861年Coote首先切除第一肋骨解除锁骨下动脉压迫。1904年Eisendea复羽颈肋文献并报告35例。1927年Adson和Coffey认为前斜角肌压迫神经血管束,主张切断前斜角肌而不切除肋骨。以后被Ochsmen等报告无劲肋者行斜角肌切断术,并命名为前斜角肌综合征。1934年Lewis和Pickeri-ng报告胸廓出口综合征致动脉并发血栓栓塞症。1945年Wright提出过外展综合征。1958年Rob等正式报告胸廓出口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由于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及静脉在胸廓出口受到刺激与压迫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 1995— 2 0 0 1年 ,我院共收治 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 ,经保守治疗无效 ,均以手术探查 ,神经松解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35~ 5 5岁 ,病程 6个月~ 10年 ,1例有锁骨折病史 ,右侧 3例 ,左侧 2例 ,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 ,肌力 3~ 4级 ,均经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 1年 ,症状完全缓解 ,肌力恢复正常。2 典型病例例 1,女 ,39岁。右上肢疼痛麻木无力 10年 ,时轻时重 ,活动后加重 ,右上肢肌肉乏力 ,易感…  相似文献   

15.
【概念】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1956年由Peet等人提出的,是将颈肋综合征、斜角肌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等综合后提出的一种综合征。过去认为本病是由于胸廓出口的神经、血管受压所致。目前已知该病有神经血管束受压及受牵拉两种病因,诊断和治疗时也应区别对待。在日本,以血管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血管性TOS很少见,约95%是臂丛神经受刺激后呈过敏状态而出现的神经性TOS。因此把TOS定义为“臂丛在胸廓出口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断 ,熟悉医学影像学表现及有关的鉴别诊断。方法 :总结和分析了 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X线及CT影像。结果 :本组 16例 ,其中颈肋 3例 ,肋骨畸形 3例 ,第一肋骨肿瘤 2例 ,第七颈椎横突过长 2例 ,锁骨下淋巴结肿大 3例 ,锁骨下肿瘤 3例。压迫了臂丛神经 ,肋间神经及锁骨下动脉、静脉 ,引起颈、肩、臂和手、掌等部位的疼痛、无力、麻木和血液循环障碍以及一些特有的体症的征候群。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有进一步认识 ,对临床表现的颈、肩、臂、手疼痛、无力、麻木的原因有更加确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胸廓出口综合征 (thoracicoutletsyndrome)是指由两侧第1肋包围的胸廓出口周围 ,臂丛和锁骨下血管遭受压迫而引起的综合征。可在胸廓出口处引起压迫的骨性结构有颈肋、第 1肋骨和锁骨 ;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锁骨下肌、胸小肌等可构成肌性压迫。根据本综合征发生的原因 ,可分为以下 5类 :①颈肋综合征 ;②前斜角肌综合征 ;③肋锁综合征 ;④第 1肋骨综合征 ;⑤过度外展综合征。颈肋与前斜角肌综合征最为常见 ,二者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和处理方法相似 ,所不同的是 :前者有颈肋而后者没有。颈肋及其纤维带或软骨 ,可使臂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断 ,熟悉医学影像学表现及有关的鉴别诊断。方法 :总结和分析了 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X线及CT影像。结果 :本组 16例 ,其中颈肋 3例 ,肋骨畸形 3例 ,第一肋骨肿瘤 2例 ,第七颈椎横突过长 2例 ,锁骨下淋巴结肿大 3例 ,锁  相似文献   

19.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由日本川崎于1962年首先报道,1976年正式命名为川崎病。近年来世界各地均有报道。我国的上海、北京、四川、杭洲等地先后也报道数十例。本综合征以持续发热、皮肤粘膜弥漫性潮红、两眼球结膜下充血、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口唇干燥及皲裂、出血和杨莓舌等为诊断依据。发病年龄多在2个月至8岁之间,但李云珠等综合的50例报告中有17岁发病者。现将本人遇到的三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病例 患者,女,10岁。右手麻木3个月,伴酸胀感、手握力下降,乏力。查体:右手内在肌轻度萎缩,右手小指、环指尺侧半及前臂内侧皮肤痛觉减退。右锁骨上区饱满,可触及明显隆起的骨性包块,大小约2 cm×3 cm,局部压痛,有叩击痛,但放射性疼痛不明显。斜角肌挤压试验(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