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自制营养餐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自制营养餐治疗.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均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P<0.01).观察组使用鼻饲管患者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自制营养餐不仅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使患者尽早摆脱鼻饲,而且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整体康复.  相似文献   

2.
耳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耳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耳针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单纯应用运动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简式Fugl-Meyer评定(FMA)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耳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顶核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62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生存质量测量表简表(WHOQOL-BREF)、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匹兹堡睡眠评分表(PSQI)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呼吸功能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4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62例予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观察组62例给予呼吸功能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比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4 d、28 d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16.13%、12.90%,低于对照组的32.26%、27.42%,观察组残余尿量、24 h排尿次数、膀胱内压力、24 h尿失禁次数、逼尿肌压力、低于对照组,每次排尿量、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功能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提升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周峦 《中国康复》2019,34(7):375-377
目的:观察功能性移动训练配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并辅以运动想象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移动训练。分别于治疗治疗前和训练6周后,采用简式Berg平衡量表评估(BBS)、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态测试(FGA)及改良Barthel指数(BI)测试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FGA、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功能性移动训练配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从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研究运动再学习(MRP)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MRP治疗。2组人院时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及运动评定量表(MAS)评定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评定关节活动度。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生存质量指数(QOL)评定生存质量。结果:Brunnstrom、MAS、Fugl—Meyer、ADL、QOL评定:入院时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和出院6个月和12个月后随访各项评定结果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P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在运动功能改善的同时能明显提高其ADL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分级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分级运动想象组(简称“mGMI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康复科常规运动康复训练,30min/次,2次/d,5d/周,共4周;mGMI组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另外进行4周的改良分级运动想象疗法训练,30min/次,1次/d,5d/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期和上肢运动研究量表(ARAT)对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和ARAT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和ARAT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mGMI组患者的FMA-UE评分、Brunnstrom分期和ARA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常规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改良分级运动想象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帅记焱  刘雅丽 《中国康复》2013,28(6):437-438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价法、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2组CN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助于患者功能恢复,运动再学习疗法较传统康复治疗方法更能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本研究开发的新型在线多模态脑电数据可视化系统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基于脑-机接口(BCI)的运动想象训练,实验组同时通过在线多模态脑电数据可视化系统进行监测、指导,以实时调整其运动想象模式。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在运动想象时的准确率(CA)及脑电事件相关去同步(ERD)特征情况。 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执行运动想象任务时的准确率[(50.92±2.08)%]与对照组准确率[(49.35±4.2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执行运动想象任务时的准确率[(64.52±5.27)%]及对照组准确率[(51.18±5.0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在想象患侧手运动时,其双侧脑区α波段脑电均表现出明显ERD特征,并且以实验组ERD特征更显著,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β波段脑电ERD特征均无显著变化(P>0.05)。 结论 在线多模态脑电数据可视化系统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效率,增强其大脑自我调节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结果:心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肌力恢复明显,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运动功能康复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分为针刺组、运动想象组及治疗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运动想象组则辅以运动想象治疗,治疗组则给予针刺及运动想象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对3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3组患者分别经3个疗程治疗后,发现其FMA、MBI及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以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针刺组及运动想象组(P<0.01);针刺组与运动想象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产生的随机序列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干预后两组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表明,运动想象疗法组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和治疗及生存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广泛实施。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系统康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青  刘宏章  杨本华 《中国康复》2006,21(3):189-189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30例采用系统康复疗法,包括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中医治疗及高压氧治疗等。结果:30例患者痊愈1例(3.3%),显效18例(60%),好转9例(30%),无效2例(6.7%)。结论:系统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以此使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经诊断为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合理的分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间歇性导尿和留置导尿术,实验组采取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干预;安排患者在训练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以及中段尿培养,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尿路感染率较低(P<0.05),实验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对比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干预在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效果,减少泌尿感染发生率,对于病人生活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吞咽 鄄 摄食管理在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临床吞咽功能评估确定吞咽障碍及严重分级;对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患者 8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 40 例、对照组 40 例。 实验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吞咽 鄄 摄食管理;对照组:根据病情采用神经营养、改善脑循环药物及其他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同时针对肢体功能障碍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等常规方法, 2~5h / d , 6d / 周。 分别治疗前、治疗后 30d 记录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的情况及进行吞咽功能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验组、对照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 92.5% 和 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肺部感染情况明显偏低( 10% 与 22.5% , P<0.05 )。 结论 急性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患者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吞咽 鄄 摄食训练管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脑卒中后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将4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采用现代运动疗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几种运动功能的变化来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明显进步者17例(81.0%)对照组明显进步11例(47.8%)。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现代运动疗法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接受常规干预+运动疗法。比较两组自主神经功能指标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干预后24 h动态心电图R-R间期、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24 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 ms的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欧阳绍全 《中国康复》2013,28(5):359-360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给予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化Fegl-Meyer积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亚男  郑鹏  闫雪  陈勇 《中国康复》2021,36(6):353-355
目的:研究针刺八邪穴结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镜像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针刺八邪穴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及改良Ashworth(MA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U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MAS分级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结合镜像疗法治疗明显改善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加速了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恢复期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基于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的运动想象疗法,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下肢部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和步态评估量表(TGA)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LE、BBS、FAC、TA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FMA-LE[(22.60±5.29)分]、BBS[(39.00±6.07)分]、TAG[(7.95±3.02)分]评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PETTLEP模型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与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