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2月-2011年7月血液病伴发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住院患儿10例,所有患儿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伏立康唑针每次7 mg/kg,静脉滴注,1次/12 h,10~14 d后改用伏立康唑片剂,剂量不变,口服1次/12 h,总疗程4~8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0例患儿中,9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0.0%,治疗有效的9例患儿从症状及体征上判定临床有效的时间为2~5 d;伏立康唑治疗过程中两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20.0%.结论 伏立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可作为儿童血液病伴发肺曲霉菌感染的一线用药,高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抢先治疗儿童侵袭性肺念珠菌的疗效,并对患儿的菌种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探索合理的儿童侵袭性肺念珠菌病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41例儿童侵袭性肺念珠菌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根据使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分为伏立康唑组(16例)和氟康唑组(25例),伏立康唑组给予伏立康唑静脉滴注治疗,氟康唑组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并对入选患儿的菌种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伏立康唑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氟康唑组(P<0.05)。伏立康唑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为100.0%,氟康唑组为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及非白色念珠菌对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要高于氟康唑(P<0.05)。结论伏立康唑抢先治疗儿童侵袭性肺念珠菌病的疗效要优于氟康唑,氟康唑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与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1例HIV阴性患者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案例报道。方法对1例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的HIV阴性患者的资料、辅助检查和治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者HIV阴性,未合并免疫受损的基础疾病,患者表现为胸壁脓肿伴肋骨骨质破坏。马尔尼菲蓝状菌形态学特征典型,微生物培养为目前临床诊断的金标本。伏立康唑对该患者治疗有效。结论非HIV患者可感染马尔尼菲蓝状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伏立康唑治疗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38例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在均达到临床拟诊标准时给予伏立康唑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依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38例患儿在治疗结束时,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异常均明显好转;在治疗过程中,有8例(21.1%)出现转氨酶不同程度的升高,有2例(5.3%)出现总胆红素升高,5例(13.2%)出现低钾血症,2例(5.3%)出现视觉异常,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停药现象.结论 伏立康唑作为早期经验性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全部病例均应用伏立康唑静脉滴注14 d后口服序贯治疗,通过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变化以及动态检测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等方面确定诊断和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32例肺部IFI中确诊3例,临床诊断18例,拟诊11例;全部病例均有肺部CT影像学改变,空洞及晕轮征各2例,磨玻璃改变10例,胸腔积液12例,结节影26例,其中近胸膜结节2例,近胸膜楔形病灶3例,1例合并鼻窦改变;GM试验检测32例,20例阳性,阳性率62.5%;伏立康唑治疗时间21~94 d,中位治疗31 d;治疗5周肺部病灶完全吸收20例,明显好转4例;32例IFI患者治愈24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84.4%;伏立康唑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结论 伏立康唑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安全有效药物,GM试验是诊断IFI简便实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3个月内;25例患者中,痰真菌培养阴性5例,阳性20例.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9例,平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感染各2例,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1例,曲霉菌属感染5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克柔假丝酵母菌混合感染1例;单独应用氟康唑治愈12例,单独应用伏立康唑治愈3例,先用氟康唑、改用伏立康唑治愈4例,单一应用伊曲康唑治愈2例,伏立康唑联合及序贯卡泊芬净治愈2例,死亡2例;治疗过程中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5例.结论 肾移植术后IPFI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对拟诊病例,宜尽早开始经验性治疗,临床诊断病例及时抢先治疗,以能早期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刘家庆  高卫红 《现代保健》2010,(33):166-167
目的 探讨Kimura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报道1例儿童Kimura病,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为5岁男童,临床以肾病综合征起病,伴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明显升高,经予激素治疗后肾病综合征缓解.停药后复发,并出现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学检查支持Kimura病,经手术切除颈部部分肿大淋巴结后,蛋白尿及颈部其他肿大的淋巴结自动消退,病情缓解.结论 Kimura病常见于中青年男性,但儿童亦可发病,可合并肾脏损害,临床甚至可单纯以肾病综合征起病.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有可能同时治疗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7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影像学表现、治疗和预后情况等。结果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消瘦、口腔白斑、咳嗽、腹泻、腹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等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和胆红素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10个/μL;真菌培养在25℃时呈现为菌丝相,37℃时为酵母相;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4例经伏立康唑治疗后痊愈并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2例未完成伏立康唑治疗疗程,改用伊曲康唑口服治疗好转;1例治疗未结束自动放弃治疗出院。结论 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免疫力明显缺陷;伏立康唑可用于治疗AIDS合并PSM,及时给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确诊或临床诊断的9例IPA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IPA患儿的宿主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9例IPA患儿中,确诊为4例,临床诊断为5例;男性患儿为5例,女性为4例;年龄为5个月~12岁。7例患儿存在宿主高危因素,3例合并肺结核。咳嗽、发热和肺部湿啰音是IPA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仅2例出现咯血。确诊时最常见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是结节影和斑片影,仅3例出现晕轮征,无一例出现空气新月征。血培养结果均呈阴性,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呈阳性者分别为2例和4例。3例患儿行肺活组织检查。8例患儿单用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或米卡芬净,1例采用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治疗。所有患儿随访半年以上,7例痊愈,2例仍在治疗中。结论儿童IPA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反复多次痰液和(或)BALF培养是诊断IPA的关键。早期使用抗真菌治疗可控制IP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早期诊断,以及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HSCT移植后PTLD的疗效。 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非血缘异基因HSCT后发生PTLD的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2例,女性为2例;年龄为3.4~7.1岁。本研究纳入标准:接受非血缘异基因HSCT的患儿,根据PTLD诊断标准,通过临床经验或活组织检查确诊为PTLD者;排除标准:异基因HSCT后原有疾病复发或继发第二肿瘤患儿。4例患儿诊断为PTLD后,均予以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375 mg/m2×1次/周×4周)治疗。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监测患儿移植后Epstein-Barr病毒(EBV)-DNA水平。采集4例患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其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EBV载量及淋巴结、扁桃体肿大等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本组4例患儿均存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EBV-DNA强阳性;1例合并进行性加重鼻塞、呼吸困难,2例合并发热;活组织检查诊断结果:1例为单形性PTLD,1例为多形性PTLD,1例呈朗格罕细胞样改变,1例未进行活组织检查,其中3例活组织检查标本均为EBV阳性。4例患儿诊断为PTLD后,2例迅速减停免疫抑制剂治疗,1例停用环孢素A(CsA)后改用他克莫司,1例短期停用他克莫司1.5个月。本组4例患儿接受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4例患儿淋巴结、扁桃体肿大等临床症状均消失,EBV-DNA转为阴性。其中,1例患儿于利妥昔单抗治疗后6个月,PTLD复发,再次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仍有效。 结论利用利妥昔单抗治疗PTLD的临床疗效显著,对于PTLD复发患儿再次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同样有效。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小,未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利妥昔单抗治疗PTLD的确切疗效,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对于PTLD患儿减停免疫抑制剂及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应密切监测非血缘异基因HSCT的植入率,这是保障移植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1例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方法 总结1例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发热伴腰膝痛半月余”入院,依据检查结果,给予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更昔洛韦治疗无明显好转。外周血第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为拟康宁木霉,考虑木霉菌血流感染,给予伏立康唑口服后患者发作间期逐渐延长,由每2~3 d发作一次延长至每4~5 d发作一次,体温峰值有所下降,腰及膝关节疼痛程度减轻;出院后继续口服伏立康唑,随访1个月余患者逐渐退热,腰膝痛随之缓解,但出院2个月后猝死。检索外文文献报道病例38例(中国1例),中文文献报道病例2例,共计40例。文献检索统计木霉感染患者基础疾病以器官移植(12例)、血液病(9例)、腹膜透析(6例)为主,患者临床表现以肺部感染(8例)、腹膜炎(6例)、播散感染(5例)为主,地区分布以欧美国家居多(26例),亚洲5例,非洲2例,南美洲1例,地区不详6例。检出病原体以长梗木霉为主(24例)。结论 木霉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误诊,建议尽早送检NGS明确病原体,以争...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evaluate whether early folic acid or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regnancy prevents diagnosis of hyperkinetic disorders (HKD), treatment for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and ADHD-like behaviors reported by par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DNBC for children at age 7.

Methods: HKD diagnosis and ADHD medication us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Danish National Hospital, Central Psychiatric and Pharmaceutical registers. We estimated hazard ratios (HRs) for HKD diagnosis and ADHD medication use and risk ratios (RRs) for parent-reported ADHD behavior collected with the 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 comparing children whose mothers took folic acid or multivitamin supplements early in pregnancy defined as starting periconceptionally (4 weeks prior to their last menstrual period (LMP)) through 8 weeks after their LMP (4–8 weeks), to children whose mothers indicated no supplement use for the same entire period.

Results: We identified 384 children (1.1%) with a hospital diagnosis for HKD and 642 children (1.8%) treated with ADHD medication. We found no association between risk of HKD diagnosis or intake of ADHD medication and early maternal folic acid use. However, early multivitamin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an approximately 30% reduction in risk for HKD diagnosis (aHR: 0.70, 95% CI: 0.52–0.96) and 21% reduction in treatment with ADHD medication (aHR: 0.79, 95% CI: 0.62–0.98). We observed a reduced risk in parent-reported ADHD behaviors, but these results were attenuated after adjustment.

Conclusion: Our data suggest that multivitamin use in early pregnancy may reduce risk for HK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ADHD in the offspr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 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23年2月呼伦贝尔市某医院布鲁氏菌科入院患者, 整理分析流行病学特点、首诊情况、临床表现、临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 14例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患者,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3例, 14例均有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14例)、发热(10例)、乏力(10例)、多汗(6例)、寒战(5例)。临床体征以关节红肿痛(14例)、脾大(4例)、淋巴结肿大(3例)为主。实验检查异常以炎性指标升高为主, 其中C反应蛋白升高14例,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0例, 另伴有血液系统损伤、肝损伤。14例患者均给予12周及以上足疗程联合抗感染治疗, 其中治愈13例, 手术治疗1例, 有效率100%。 结论 布鲁氏菌病性胸锁关节炎发病率较低, 易出现误诊漏诊, 临床应注意鉴别, 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经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1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结果 1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多数有鸟类、鸽或家禽接触史(8例),以高热(12例)、全身乏力(12例)、咳嗽(10例)、呼吸困难(9例)、头痛(7例)为起病主要表现,病情可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测12例患者C反应蛋白均升高,9例降钙素原升高,血常规淋巴细胞均下降,10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例白细胞正常。胸部CT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肺叶炎症渗出和实变。呼吸道标本或血标本mNGS检出鹦鹉热衣原体,结合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喹诺酮类对其中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治疗有效,1例患者使用喹诺酮类无效患者,改用四环素类治疗,病情短期内仍可好转。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肺部症状明显,肺外症状常见,病情进展快,mNGS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测技术,可减少诊断延迟。及时启动靶向抗菌药物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间普雷沃菌引起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 方法 总结某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例中间普雷沃菌引起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 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患者男性, 50岁, 因"腰痛伴双下肢疼痛2个月"入院, 取病变组织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示中间普雷沃菌, 诊断为中间普雷沃菌脊柱炎, 经开放病灶清除、置管冲洗+自体骨移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给予头孢曲松钠和甲硝唑静脉滴注, 奥硝唑冲洗治疗后感染获得控制。共检索出符合条件文献16篇, 加上本病例, 共纳入17例患者, 其中男性7例, 女性10例; 危险因素主要为糖尿病和使用皮质类固醇病史(占35.3%); 最常见的侵犯部位为腰椎(12例)、胸椎(6例)等; 病原学培养阳性13例; 分子学检测阳性3例, 染色镜检阳性1例。17例患者均接受了抗厌氧菌治疗, 其中14例联合手术治疗; 1例死亡, 病死率为5.9%, 5例存在部分神经功能损伤, 致残率为29.4%。抗厌氧菌治疗联合手术者生存率为92.8%, 3例单独抗厌氧菌治疗未行手术者均治愈。 结论 中间普雷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 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易误诊, 建议尽早送检mNGS明确病原体, 以争取救治时机,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肛乳头肥大的疗效以及临床用药指导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34例肛乳头肥大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7例采用手术切除治疗以及术后中药内服外洗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对照组17例采用手术切除加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7例患者中,共治愈患者11例,好转患者4例,无效患者2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患者17例中,共治愈患者9例,好转2例,无效患者6例,总有效率64.7%。治疗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7例患者中有1例发热、1例并发肛裂,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例、1例、2例及29.4%,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整体调节,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乳头肥大在传统手术切割的基础上辅以中药内服外用,不但疗效肯定,而且也不用因为治疗方式改变而增添新设备,对于条件艰苦的基层来说尤其值得推广,在基层医院的推广也能保证这项技术可以为更广大民众服务,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研究近五年某三甲骨伤专科医院骨与关节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菌种分布、临床特征及诊疗信息,为骨与关节NTM感染临床诊疗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诊断为骨与关节系统NTM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符合标准的病例,总结、分析菌种分布及不同类型感染者的基本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信息。结果 2016—2020年共确诊骨与关节NTM感染24例,其中,感染偶发分枝杆菌10例,脓肿分枝杆菌6例,龟脓肿分枝杆菌群、休斯顿分枝杆菌各3例,耻垢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各1例。1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涉及四肢各关节,最常见为膝关节、足关节感染,分别为9、7例。24例患者均出现脓肿及感染部位触压痛,少数出现局部皮温升高或全身发热情况。50.0%(12/24)患者有窦道形成,20.8%(5/24)患者出现肉芽肿。24例患者中,2例未进行外科手术,余22例均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抗菌药物加中医药内外结合辅助治疗,治愈时间中位数为129 d,治愈率为83.3%(20例)。1例患者检出病原菌后转院,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确诊收治的4例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疗效情况。结果 4例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2岁,最大62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乏力,可伴有寒战、多汗、腰痛、背部伴双侧肋部疼痛、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所有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均为阳性,1例患者血和胸腔积液均培养出布鲁菌。所有患者均出现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增高,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或弱阳性。行胸腔穿刺术抽出胸腔积液黄色液体3例,抽出脓性1例,积液均在中等量及以上,均为渗出液。患者给予12周及以上足疗程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后,近期疗效有效率达100%。结论 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发病率较低,当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多汗以及呼吸系统不适时,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考虑布鲁菌病可能,早诊断、早治疗,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Q热是由伯氏考克斯氏体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高致病性的人畜共患疾病。Q热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可自愈。Q热不是我国法定传染病,国内缺乏相关的诊治指南,是一种长期以来被忽视和诊断不足的疾病。本文报告1例病例,通过血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诊断为急性Q热,经14 d多西环素治疗发热不退,后经米诺环素治疗3 d病情好转,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急性Q热的认识,缩短疾病诊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