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比较二种不同颈前路减压术式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9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二组: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7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较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均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颈椎稳定性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节段CS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记录两组围术期情况,统计手术并发症,观察治疗前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测定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轴性疼痛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obb角、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OM)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多节段CSM患者中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肯定,且手术并发症少,术后颈肩疼痛程度低,颈椎活动度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在颈椎非融合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6个节段)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置入颈椎动态稳定器进行非融合手术,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摄X射线平片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结果与结论:经1~6个月随访,JOA平均评分由术前8.5分升至术后15.4分:影像学复查未见颈椎动态稳定器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无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提示颈椎动态稳定器一体化植入术后能获得弹性动态固定,并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PEEKCage)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入的Cage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无椎间高度丢失发生,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分,术后平均14.8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anchoring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cage,ACIF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2月,脊髓型颈椎病58例,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锚定式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共植入ACIFC75枚。术后临床功能评判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影像学采用Zdeblick影像学判断标准。结果:全部病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73个融合器于平均11.2个月后获得融合。颈脊髓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即刻平均11.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4.5分,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以上颈脊髓功能改善优良率为94.8%。椎间高度:术前平均1.9mm,术后即刻平均4.7mm,获得融合时平均4.5mm,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CIFC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手术简单、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满意,在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方面疗效确切,融合率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影像学结果 .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47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采用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17个月.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个月Cobb角、椎间高度与术后1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可有效地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但术后颈椎稳定性较差,术后Cobb角、椎间高度较难维持.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对28例行单节段或双节段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MRI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相邻及间隔运动节段硬膜囊受压、椎间盘高度和椎管矢状位直径的变化,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析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16(57%)例病人出现新的硬膜囊受压,其中轻度7例(25%)、中度6例(21%)、重度3例(10.71%),大部分(10例)病人硬膜囊前后受压。而间隔节段只有2例轻度和1例中度(占10.71%)硬膜囊受压,无重度受压。与术前比较,上位相邻节段椎管直径平均减少1.93mm(P<0.01),下位相邻节段平均下降1.34mm(P<0.01)。【结论】MRI资料显示单节段或双节段前路颈椎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其中部分病人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和指征,需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分别予以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术后观察12个月.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12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定疼痛状况;比较两组颈椎矢状位参数、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脊髓前缘后移距离、脊髓膨胀度.结果(1)术后1个月、12个月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前及术后1个月、12个月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2个月两组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1);术前及术后12个月两组颈椎Cobb角、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研究组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为(2.21±0.54)mm、脊髓前缘后移距离为(1.85±0.37)mm,脊髓膨胀度测定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对患者的颈椎脊髓整体后移距离、脊髓前缘后移距离、脊髓膨胀度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纵韧带切除与否对前路开槽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3月间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6例,后纵韧带保留组72例(A组),后纵韧带切除组54例(B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JOA评分提高程度,并比较两组不同术式术后硬膜囊前后径的变化.结果:术前A组JOA评分为(9.73±0.315),B组评分为(9.80±0.490),两者比较无统计性差异,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A组JOA评分平均提高(2.00±0.178),(2.66±0.187)和(3.43±0.147),B组JOA评分平均提高(3.87±0.272).(4.63±0.296)和(5.53±0.339),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脊髓硬膜囊前后矢状径增加值中住数A组为3.40 mm,B组中位数为5.10 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后纵韧带切除与否对前路开槽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有明显的影响,切除后纵韧带有利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C3~C7间的单节段病变为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采用颈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但术后颈部要制动2个月,有时可形成假关节,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力学传导,增加了相应节段应力,加速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1].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外开展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研制与应用,开展了人工椎间盘髓核置换术的新术式.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采用钛合金外壳和聚氨酯髓核构成,既达到椎间盘切除减压和融合的效果,又防止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利于骨长人,还可保持颈椎的生理活动范围,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的要求.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本院为23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了Bryan人工椎间盘假体前路置换术,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李松强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20-102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9例,良18例,中10例,无效6例;JOA评分由术前(9.1±2.4)分上升至术后的(17.4±3.2)分。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气管食管推移训练对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122例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固定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69例,对照组实施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方法: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摘除或椎体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疗效优8例,良2例,无效1例;并发症发生2例,其中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手术后3个月出现相邻节段的后突、畸形。结论;一期后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为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 有53例得到随访,其中51例取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经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加颈椎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钢板固定,术后行X线检查。结果:有53例得到随访,其中51例取得骨性愈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及植骨后辅以钢板内固定将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有助于脊髓型型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沈强  孙海燕  张俊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20-1421,T001
目的:探讨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前路间盘切除SYN CAGE融合术治疗后恢复患者颈椎曲度以及改善颈痛、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对23例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术SYN CAGE融合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进行术前和术后临床表现,X线片,MR和CT评价。结果:15例患者术前不同程度颈痛,术后随访时13例颈痛症状消失,2例减轻,表现为颈及背部略酸胀感。6例神经根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改善,其中4例术后随访时完全恢复正常。13例脊髓型患者中8例恢复正常,5例有明显改善。4例神经根和脊髓混合型患者中1例恢复正常,3例有明显改善。本组病例术后2个月融合椎节平均屈曲伸展度数为1.42&;#176;,所有施术椎节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融合器内为正常骨组织密度,未发现融合器移位病例。结论:SYN CAGE融合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赋权激励教育结合专项护理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5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赋权激励教育结合专项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吞咽功能[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颈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情感障碍表现[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SSA、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NDI、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应用赋权激励教育结合专项护理干预,可预防术后吞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患者的情感障碍、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选择1994—07/2002—03在沧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34例,伴发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7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2例。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5例。患34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常规行矢状位及水平位、T1及T2加权像扫描。观察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和脊髓受压、受损的程度。结果①病变3个节段以上29例,占85%。受累节段椎体前后缘可见低信号突出物。②病变节段硬膜和脊髓受压变形,受累节段前方或前后方压迫脊髓,在水平横断面上显示脊髓弯曲、变扁、凹陷,向前后或两侧移位,矢状纵切面显示颈脊髓呈蜂腰样或串珠样改变。多节段受累脊髓变细较明显。③脊髓内呈T2高信号即囊变、空洞、软化9例。结论脊髓型颈椎病MRI表现论证了颈椎的多节段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最终是多节段性的。脊髓受压变形的MRI表现均是脊髓受压应力、张应力和脊髓弹性蠕变的生物力学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庄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517-7517
目的总结分析临床病例,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2003-03-2010-12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进行规范的总结与分析。结果 21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术前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做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进行严密的观察、细致的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