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医药对于抗血管靶向药增加疗效减轻相关不良反应临床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45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抗血管靶向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药治疗,本研究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为抗血管药靶向药相关不良反应抗血管药靶向药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中医药的应用可以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中位PFS生存观察组(5个月)长于对照组(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中医药对降低抗血管靶向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如乏力、腹泻、皮疹、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晚期实体肿瘤中医药联合抗血管靶向药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PFS,并减轻抗血管靶向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已成为抗肿瘤药研发的重要方向。分子靶向治疗是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因子及受体、肿瘤血管形成、自杀基因等,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这种恶性生物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靶向药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易耐受,但仍会产生蛋白尿等常见的不良反应。VEGF靶向药相关性蛋白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足细胞和内皮细胞改变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西医对症处理多有局限性,效果不显著。中医药辨治可有效改善VEGF靶向药所致的蛋白尿,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今后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VEGF靶向药相关性蛋白尿的机制研究,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综述高血压血管重构发生的主要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血管重构是高血压损伤靶器官的重要病理环节,异常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物质、细胞外基质、非编码RNA等机制均可导致血管重构。中药复方(清眩降压汤、四妙勇安汤等)及中药提取物(王不留行黄酮苷、葛根素等)在干预高血压血管重构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中医药防治抗血管生成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与进展进行综述,抗血管生成药物能抑制肿瘤患者机体内的弥漫性血管生成物质,还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与繁殖。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其毒副作用的发生不可忽视,严重的毒副作用不仅影响治疗的进行,甚至威胁到生命。现代医学对其产生的毒副作用往往以对症治疗为主,而中医药能有效减少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毒副反应,并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列举单味药、中成药、中药复方、经方、外治法等中医药疗法对抗血管生成药物毒副作用的治疗展开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冬凌草甲素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和体内两种模式,研究冬凌草甲素在血管生成方面的抑制效应。通过体外培养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活力,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体内选择斑马鱼(Fli1-GFP)生物模式,观察冬凌草甲素对胚胎期血管生成和成鱼期血管损伤后再生的影响,并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VEGF通路上主要相关基因VEGF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2,VEGFR3的表达量。结果:冬凌草甲素具有抑制血管生成活性的作用,可抑制体外内皮细胞活力,其半抑制浓度(IC50)8.04 mg·L~(-1),可使细胞血清中VEGF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可抑制斑马鱼胚胎期体节间血管生成,且抑制成鱼期血管损伤后再生,可能通过降低体内VEGFA,VEGFR2,VEGFR3基因的表达量从而抑制血管生成。结论:冬凌草甲素可有效抑制血管生成,为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与多因素有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血管内皮受伤内皮功能失调在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已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8.
分子靶向药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相关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中药在改善靶向药不良反应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从中药改善靶向药不良反应中皮疹、腹泻、蛋白尿3个方面综述近年来中药联合靶向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高度紊乱的血管系统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共性特征,肿瘤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也随之产生。但目前用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小分子或抗体药物存在脱靶效应及毒副作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改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纳米疗法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根据肿瘤血管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者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如通过纳米技术诱导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提高肿瘤血管灌注等,从而实现肿瘤的安全、有效治疗。笔者综述了近几年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的纳米递送系统,为设计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肿瘤组织的生长、转移依赖充足的血液供应。血管生成是肿瘤组织获得血运的主要方式。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一种无血管内皮细胞衬覆,可输送血液的管道结构——血管生成拟态,在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卵巢癌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致死率最高,抗血管生成治疗远期效果不佳,其可能与血管生成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总结近年来卵巢癌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现状,探讨血管生成拟态与卵巢癌的关系,并从抑制血管生成角度对中医药的应用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是临床危害较大的常见疾病,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在高血压的诊治上也有较大的突破,显著改善了高血压病的预后.但临床上即使有效控制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高血压病所造成心脑血管的损害,仍没有最终得到解决.因此,运用中医理论,积极探索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治思路,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才能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栾厚强 《光明中医》2016,(18):2751-2753
高血压性脑出血属于"中风"范畴,经研究发现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相关,导致血管壁的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血管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时,则易引起血压剧烈持续性升高,从而引起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我院现针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中医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从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学防治骨质疏松症现状,以及应用现代研究方法对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机理的认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设想,以期中医学防治骨质疏松症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多靶点抑瘤抗转移的作用机制,特别在调节免疫系统、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蛋白降解酶活性、抑制血管生长因子)、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调控凋亡基因、调控信号通路)、细胞自噬功能失调等方面的机制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为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稳定病灶、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提供了依据。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凸显优势,具有多靶点效应和整体调理的作用,是前列腺癌多学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具有较多的作用靶点,但基本上是在动物身上体现,临床试验较少,未能很好地反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作用机制。未来期待中医药抗肿瘤要注重整体效应,不仅单从某一个指标来解释,更要着眼于各指标或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整体调节作用阐述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使用中药复方如何体现辨证,也许可通过证型与所研究基因、干细胞的相关性间接地反映辨证,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肺炎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可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健康。肺炎患者多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有益菌减少,且益生菌可通过“肠-肺轴”影响肺部免疫参与肺炎的发生发展。中医以“肺”与“大肠”两者之间的生理及病理关系为基础,通过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发挥了治疗肺炎的独特的优势。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肺炎的过程中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作用,但肺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本文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肺炎的角度出发,总结不同辨证分型的肺炎与肠道菌群结构特征,阐述中医治疗肺炎过程中对于益生菌的调节作用和“证型—中药—益生菌”的对应关系。通过讨论益生菌在防治肺炎中的关键作用,展望中医辩证联合益生菌治疗肺炎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肺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也为将来指导不同肺炎证型患者选择适合的中药及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病是临床多发病,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发病年龄日趋下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中医针灸和中药汤剂治疗高血压病有其独到的优势。中医治疗高血压并非一味降压,而是在中医理论体系下,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疗效。文章对近年来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药注射剂良性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药注射剂现状及问题入手,从对比中药注射剂与口服给药制剂及西药注射剂的差别的角度阐述中药注射剂快速、广谱的独特优势。从品种多样性及临床普及率等角度阐述中药注射剂在现代卫生事业中的高层次参与。作者强调了中药注射剂的重要价值和地位,提出要正确认识中药注射剂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建议通过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大品种独家生产,优势品种二次开发等手段,建立起企业、医院、药检等安全利益攸关方监控体系,为中药注射剂探索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血液葡萄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IR)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和利用障碍;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导致血糖蓄积。中药降糖临床疗效确切,作用机制有待阐明。中药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IR、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改善糖脂代谢,治疗糖尿病。本文基于近10年中药(中药活性成分、单味药、复方)降糖的研究型文献,围绕中药从抗氧化应激、抗炎、调控葡萄糖转运通路、调节肠道菌群、抑制异位脂沉积、抑制脂肪组织巨噬细胞外泌体改善IR,刺激胰岛素分泌、调控胰岛B细胞分化、损伤、凋亡、再生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2大方面,系统梳理、归纳总结中药潜在降糖机制,并立足当前中药降糖研究领域,分析目前存在问题,探索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DM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