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HBV复制指标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不同治疗的82例随机分3组:单一药物组:应用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药物组:抗乙型肝炎免疫核糖核酸联合口服阿昔洛韦;对照组:肝泰乐。分别治疗慢乙肝并对血清HBV进行了对比观察。治疗结束后半年,联合药物组HBsAg、HBeAg、抗HBc-IgM、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6.3%、52.6%、63.6%、64.4%及抗-HBs、抗-HBe阳转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α-干扰素联合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采用α-干扰素或联合应用大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检测前后患者HBV血清学指标肝功能变化等。结果:表明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后在抗HBV方面α-干扰素联合应用大剂量胸腺肽组HBV-DNA、HBeAg阴转率显著高于干扰素及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HBV-DNA、HBeAg阴转率都高于治疗结束时,且联合用药组疗效显著高于干扰素单用组(P〈0.01)。结论:两药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干扰素组。  相似文献   

3.
采用小牛胸腺肽注射液(大连白玉制药厂)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吉林大学洮南联合制药厂)治疗组与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了比较分析,结果示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71%。HBV-DNA转阴率为75%,ALT复常率为8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小牛胸腺肽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HBeAg的转阴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纯中药研制而成的乙肝灵和清开灵联合对32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为期1月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其中慢活肝临床症状显著转率30.45%(7/23),总有效率为78.3%(18/23),肝功能好转率总有效率为69.6%(16/23);慢迁肝临床症状显著好转率为55.6%(5/9),总有效率66.7%(6/9),肝功能总有效率也为66.7%(6/9),同时2药联合应用对乙肝血清学指标HBeAg、HBVDNA、HBsAg等转阴也有一定作用,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肝炎灵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乙肝标志物(HBVM)的疗效观察,设治疗组及照组各26例,疗程3个月。观察结果:治疗组中e抗原(HBeAg)阴转13例(50%),对照组HBeAg阴转5例(19.23%)。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牛胸腺肽注射液(大连白玉制药厂)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吉林大学洮南联合制药厂)治疗组与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作了比较比较分析,结果示治疗组HBeAg转阴率为71%,HBV-DNA转阴率为75%,ALT复常率为8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小牛胸腺肽联合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治疗慢性乙肝炎及HBeAg的转阴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联合胸腺肽穴位注射与干扰素肌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以抗乙肝特异转移因子和胸腺肽进行穴位注射,对照组用干扰素300万u肌注。结果:治疗组中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2.5%、52.5%,52.5%,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中相应为12%、56%、52.5%,经统计学处理,两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抗乙肝特异性转称因子联合胸腺肽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69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迁延性肝炎17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3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重症乙肝17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VDNA存在状态。结果显示,PBMC中HBV-DNA总阳性率为46%,而各型乙肝间PBMC中HBVD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HBV对PBMC的感染,似与乙型肝炎的临床类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乙肝导向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乙肝导向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应用北京靶向生物制品研究所试制的乙肝导向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为15例,同时设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经乙肝导干扰素治疗后,血清ALT复常率普86.67%,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HBsAg、HBeAg、HBV DNA的阴转率分别为40%、60%、66.6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乙肝导向干扰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乙肝导向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应用北京靶向生物制品研究所试制的乙肝导向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5例,同时设对照组15例。结果显示,经乙肝导向干扰素治疗后,血清ALT复常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HBsAg、HBeAg、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40%、60%、66.67%,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乙肝导向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与大剂量干扰素相对比,具有用量小、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肝纤Ⅰ号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脂质体(SOD L)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肝纤Ⅰ号和SOD L。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变化,同时观察肝功能、自由基、淋巴细胞亚群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血清PCⅢ、HA、LN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其中HBV DNA阴转者PCⅢ、HA、LN下降最为显著。治疗组肝功能恢复程度、自由基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药联合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抗肝纤维化作用与抗病毒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方法 乙型肝炎患者30例,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连续52周,设置同期对照组,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肝功能、HBeAg、HBV DNA等病毒复制指标。结果 治疗组第3周、24周、52周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6.67%(17/30)、86.67%(26/30)、66.67%(20/30),第24周、52周HBeAg阴转率分别为16.67%(5/30)、20%(6/30),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最终复常率63.3%(19/30)。结论 拉米夫定可抑制HBV DNA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促使ALT恢复,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新生五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肝功能的结果,达到控制乙肝传染的目的。方法:选用四届入学新生1462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检测五项HBVM,应用改良赖氏法,检测了肝功能。结果:HBVM阳性组合例数709例,占48.50%,乙肝病毒抗原(HBsAg)阳性者149例,占10.88%。乙肝病毒抗体(HBsAb)阳性占302例,占20.66%。丙氨酸转氨酶(GPT)异常者53例,占3.63%。结论: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及HsAg携带者较多,对结果异常者应采取积极治疗和适当管理。HBsAb阳性率逐年增高,结果提示,注射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传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2297名新生HBV感染调查保健科徐一梧邵英远李贞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是一种常见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人群检出率约10%[1]。乙肝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HBV携带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少数患者病程迁延,可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柳宁 《医学文选》1999,18(1):104-106
乙型肝炎(乙肝)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据报道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有25%会发生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慢性HBV携带率为9.75%,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  相似文献   

16.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81例乙型肝炎(乙肝)病人的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表明,在急性乙肝的阳性率为0.00%,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ASC)的阳性率为16.67%,慢性迁延型肝炎(CPH)的阳性率为19.44%,慢性活动型肝炎(CAH)的阳性率为20.00%,肝炎后肝硬化(LC)的阳性率为33.33%,慢性重型肝炎(CSH)的阳性率为25.00%,提示乙型肝炎病人中存在较高的HCV感染,可能为乙肝慢性化发展的重要因素。HBV和HCV重叠感染可能是乙肝重型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致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情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含量,探讨该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酶法分析技术对600份HBV感染及110份正常对照组血清进行空腹总汁酸测定,同时对其他肝功能相关项目进行测定。结果:“135”、“145”、“245”、“5”模式组血清TB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P〈0.01,P〈0.05)。“25”、“45”模式组血清TB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P〉0.05)。结论:TBA是一项比较灵敏的肝功能指标,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HBV携带肝脏损伤的情况,而且有助于监测乙型肝炎患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新生五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肝功能的结果,达到控制乙肝传染的目的。方法:选用四届入学新生1462份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五项HBVM,应用必良赖氏法,检测了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率和乳汁中乙肝病毒( H B V) 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产妇是否适于哺乳。方法:对52 例乙肝血清学指标阳性的产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斑点杂交法分别检测脐血和初乳中的 H B V 标志物( H B V M) 以及 H B V 脱氧核糖核酸( H B V D N A) ,并对比分析。结果:孕妇 H B V 阳性与相应的脐血和初乳中的 H B V M 阳性率以及 H B V D N A 的检出率呈高度的一致性( P > 005) 。52 例 H B V M 阳性的孕妇中,脐血和初乳中 H B V D N A 的检出率均以乙肝表面抗原( H Bs Ag) 、乙肝e 抗原( H Be Ag) 及乙肝核心抗体( Anti H Bc)3 项阳性者最高(8571 % 和9286 % ) , H Bs Ag 、 H Be Ag 双项阳性者次之(80 % ) , H Bs Ag 单项阳性者最低(20 % ) 。结论: H B V 宫内传播以及初乳排毒率与母亲的 H Bs Ag 和 H Be Ag 状态密切相关。直接检测初乳中 H B V D N A 为指导哺乳的最可靠方法。血中 H Bs Ag 、 H Be Ag 和 Anti H Bc3 项阳性以及 H Bs  相似文献   

20.
在62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中,38例(治疗组)接受重组α-2b干扰素治疗,24例(对照组)接受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醚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HBeAg和HBVDNA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ALT>70U)及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的治疗反应明显优于ALT正常及慢性迁延型肝炎病人(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