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5.12”大地震救治,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组织保障,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平时储备急救物资,培养忧患意识,加强急救培训,保证应急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方法通过对本院“5.12”大地震伤员统计,分析伤员分区救治流程和救治方法。结果震后2天伤员最多,占68.80%,伤后12小时以后才得到救治伤员最多,占47.64。结论早期多部门联动专业救治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参考“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各级医院收治地震伤员情况,总结地震胸外伤救治的经验。强调了大规模群体伤分类救治、分级救治的特点和必要性,分析各级医院收治伤员差异(伤员到达各级医院时间、伤员获救后出现死亡的时间及死亡原因、胸外伤救治内容),胸部损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地震胸外伤处理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谢院生 《武警医学》2008,19(10):869-87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大多数是地震所致的直接死亡,也有不少伤员是从废墟压迫中抢救出来后,在转运途中或住院期间死亡的。地震挤压伤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急性肾衰竭是地震发生后继灾害直接致死后的主要死因,被称为地震伤的“二次灾难”。对这种伤害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死亡是可以避免的。笔者重点介绍地震挤压伤导致急性肾衰竭的救治。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与信息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信息控制对灾难救援的作用及对救治秩序的影响。方法通过登记本、伤员信息卡、麻醉记录单及病历资料,收集德阳市某医院在“5.12”汶川地震1420例伤员基本信息,分析伤情、伤员流、信息流特点。结果1420例伤员中,受伤机制以房屋垮塌后砸伤为主,共有1821个损伤部位,四肢损伤多于其它部位伤(P〈0.01);轻伤多于中、重度伤(P〈0.01);震后前2天收治伤员占收治总人数的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段伤员收治数(P〈0.01);随救治时间延长,伤员信息趋于完整。结论汶川地震后早期信息控制与救援不相适应,值得重视。国家要重视灾难医学救援信息体系建立和完善,以最快速度在震后形成陆海空救治一体的救治和信息控制网络。稳定伤员流的流序和流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和准确,才能科学、有序救援。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颅脑损伤的时空特点及救治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汶川大地震颅脑外伤的时空特点、临床特点,探讨救治时机、治疗方式选择. 方法 对我科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中92例颅脑外伤伤员诊治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收治地震颅脑伤伤员92例,全部来源于成都西北部平原地区.其中震后早期12 h内收治76例.开展手术10例,死亡3例. 结论 在汶川大批地震伤员早期颅脑外伤所占比例大,病情变化快.就诊伤员均来源于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入院后早期开展急救手术治疗对提高地震颅脑伤的救治成功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汶川地震救援谈突发性灾难救援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损失最为惨重,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救援中,护理人员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战斗在救灾活动的第一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成都军区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一员,笔者于2008年5月12日起开始参与救治工作,亲临了大批量伤员救治的惨烈场面,在29 d的救治工作中,感受颇深,通过对"5·12"地震灾区我院护理学救援过程分析,探讨大型灾难早期一线救治中,护理学救援的作用和地位,以期为今后的灾难护理学救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救治方法和内容.结果 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 平时灾难救援中救治的速度是关键,信息侦察是保证早期灾害救治的前提;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互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军事化救援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排除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因素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早期低体温与死亡是否还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抢救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70例临床资料。定义早期低体温为创伤患者送达急救中心8h内最低体温<35℃。应用组间比较分析低体温对MODS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低体温在该研究中相当常见,占病例总数的31.8%,低体温患者发生MODS的概率和死亡率均是未发生低体温患者的2倍,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但在MODS的分层分析中,无论在未发生MODS层还是发生MODS层中,低体温组与正常体温组的死亡率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创伤后发生早期低体温并不与死亡率直接相关,而是因为低体温与MODS相关,而MODS与死亡相关。在不发生MODS的创伤患者中,即使发生低体温也不会导致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伤员伤情特点及早期救治. 方法 收集四川省德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08年5月12-30日收治的1 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和早期救治.结果 1 420例伤员中,共有1 821处损伤.其中单个部位伤1 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2 d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 h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 结论 在灾难救援中,救治速度是关键,救治的黄金时间和救治重点应在震后2 d;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瓦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能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谢院生 《武警医学》2008,19(10):869-87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大多数是地震所致的直接死亡,也有不少伤员是从废墟压迫中抢救出来后,在转运途中或住院期间死亡的.地震挤压伤横纹肌溶解所致的急性肾衰竭是地震发生后继灾害直接致死后的主要死因,被称为地震伤的"二次灾难".对这种伤害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死亡是可以避免的.笔者重点介绍地震挤压伤导致急性肾衰竭的救治.  相似文献   

11.
邓旦  陈重  陶杰  吴晓波  廖明松  梁燕  谭艳  常明  赵恒 《西南军医》2009,11(3):383-384
目的探讨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治中超声的应用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震伤员救治中的超声应用策略。结果医院共接诊地震伤员3307人,震后15分钟即开始超声检查,共计1386人次,超声介入诊治占8.30%(115/1386),应用便携式超声仪检查占75.4%(1045/1386),震后初期检查全部采用便携式超声,检查地点以室外为主,方法主要采用“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超声筛查出浆膜腔积血(液)、外伤性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肢体软组织深部血肿等创伤性病变,床旁超声监测了多名重症患者(如挤压综合症患者浆膜腔积液变化及肾脏体积和血流灌注改变)。创伤相关病变的超声阳性检出率为6.96%,没有发现假阳性,假阴性率为0.45%。结论科学的超声应用策略可在伤员的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治中超声应用策略可归纳为快速反应,广泛应用,检查地点灵活,以便携式超声为主要设备以及恰当的超声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5.12”汶川地震中颅脑损伤病人的具体伤情、救治过程与效果,以总结经验,为在突发事件中救治大批量颅脑损伤病人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1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例颅脑损伤病人,占我院收治地震伤员的18.32%,手术34例,占病人总数的21.40%,非手术167例,占病人总数的79.60%,一月后G10S评价,治愈104人,好转68人,无效24人,死亡5人。治愈率51.74%、好转率33.83%、死亡率2.49%。结论受伤机制、部位、有无多发伤、伤情程度、救治时间、救治措施、康复手段是影响伤员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汶川大地震大批伤员创疡治疗处理的最好方法.方法:对本院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医疗队在现场、门诊和住院抢救治疗地震伤员的创疡治疗处理过程和效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89例伤员2012处创疡创面均采用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效果满意,现场、门诊急救治疗处理方便快捷,创疡创面无感染,无治疗后再次截肢,创面完全愈合.结论:MEBT/MEBO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不仅对普通烧伤创疡治疗效果好,同样对地震中大批创伤病员皮肤创面治疗效果好,现场和急诊抢救治疗处理快捷,效果可靠,在大地震伤员救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严重伤病员高效、及时的转运,是创伤专业化救治的基本要求,也是降低严重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对批量伤员进行及时、高效转运,及早为伤病员提供更专业化的救治,是现代创伤救治及灾难应急救援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就批量伤员转运前的伤情评估、转运方法等进行探讨,为今后批量伤员转运实施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早期心肺复苏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早期心肺复苏失败的因素 ,提出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应对策。方法 对我院急诊室经抢救无效死亡、抢救记录完整的 6 6例病历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早期心肺复苏失败主要与病因、院前急救不规范、CPR技术不标准以及急诊外科空白等有密切关系。结论 普及院前急救知识、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素质和技能、CPR技术标准化以及医院创建急诊外科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后早期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158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随访资料和术前MSCT图像。测量和记录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百分比、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等CT参数。分析术前CT各参数与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关系。结果腔内修复术紧急干预88例,非紧急干预70例,术后30 d死亡率为9.5%(15/158)。术后30 d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紧急干预患者[13.6%(12/88)对4.3%(3/70),χ2=3.967,P=0.046];术后30 d死亡组患者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患者[93.3%(14/15)对0.7%(1/143),χ2=135.581,P<0.001]和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66.7%(10/15)对32.9%(47/143),χ2=6.725,P=0.010]显著高于术后30 d生存组患者;两组患者破口位置、破口大小、降主动脉最大直径、气管分叉平面主动脉直径、假腔状态、腹主动脉是否受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紧急干预(OR=1.31,95%CI=1.08~3.53,P=0.026)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该平面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OR=9.53,95%CI=3.69~12.47,P<0.001)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MSCT对预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患者早期死亡具有重要价值,紧急干预和气管分叉平面假腔面积占主动脉管腔总面积≥50%是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5.12”汶川大地震救治早期我院超声急诊筛查伤员腹部损伤情况,探讨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FAST)在地震救治早期的运用价值。方法震后初期(72小时内)共有587人接受了腹部超声检查,均采用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结果有16例伤员超声提示创伤性腹腔积液,后均经急诊手术证实;其中6例伤员超声提示了内脏损伤部位,4例超声定位正确,2例与术中探查损伤部位不符。FAST检查经证实的假阴性5例,术前及治疗中均无大量腹腔积液。结论运用便携式超声FAST具有便捷性、无环境限制、不需移动伤员、可与急救或专科检查同步进行等优点,且对于需紧急手术的腹部闭合损伤患者敏感性为100%,是震后早期最为重要的腹部闭合性损伤的筛查方法;但其不能作为腹部损伤的最终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7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断抢救成功率。方法对78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率91.9%,广泛皮肤接触和呼吸道吸入中毒者抢救成功率100%。结论口服农药中毒者症状重,抢救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乐果和氧化乐果易反跳,用阿托品时间长,出现呼吸肌麻痹的多,呼吸肌麻痹早期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On 12 January 2010 an earthquake measuring 7.0 on the Richter Scale struck Haiti, causing unprecedented death, injury and destruction for an event of this magnitude. Our aim was to generate a rapid assessment of the primary consequences for the popula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Port-au-Prince, the national capital.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9 we conducted a survey of 1,800 households in metropolitan Port-au-Prince. Six weeks after the earthquake, we attempted to trace these households in order to re-interview them. The questionnaire examined mortality and injuries generated by the natural disaster,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 of victimization, food security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following the quake. Data analysis incorporated sampling weights and adjusted for clustering within households. The original 2009 survey featured a 90 per cent response rate; in 2010 we re-interviewed 93 per cent of these households. We estimate that 158,679 people in Port-au-Prince (95 per cent CI 136,813-180,545) died during the quake or in the six-week period afterwards owing to injuries or illness. Children were at particular risk for death. In the six weeks after the earthquake, 10,813 people (95 per cent CI 6,726-14,900) were sexually assaulted, the vast majority of whom were female. In the same period 4,645 individuals (95 per cent CI 1,943-7,347) were physically assaulted. Of all households, 18.6 per cent (95 per cent CI 16.6-20.8) were experiencing severe food insecurity six weeks after the earthquake. 24.4 per cent (95 per cent CI 22.1-26.9) of respondents' homes were completely destroyed. Many residents of Port-au-Prince died during or as a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albeit fewer than were widely reported. More than half of the capital's population experienced moderate to severe food insecurity, though remittances are a major protective factor in promoting food security. Survivors continue to experience high levels of sexual assault and limited access to durable shel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