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卵黄囊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原发于纵隔者实属罕见,笔者收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报道如下。患者男,27岁。入院前2个月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活动时加重,无咳嗽、咳痰,无眼睑下垂、四肢乏力,无发音困难、饮水呛咳。患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影像检查:胸部SCT显示前纵隔肿块,密度不均匀,其边缘及内部呈线条状强化,大血管隆突及双主支气管受压向后移位(图1,2)。诊断意见:前纵隔占位,考虑侵袭性胸腺瘤。术中所见:肿块位于前上纵隔并侵入右侧胸腔,呈菜花状,大小约为20cm×12cm×10cm,质硬,侵及胸腺、…  相似文献   

2.
胸腺类癌很少见。我院从1985~1993间共收治2例。文中就其临床、诊断及治疗作一讨论。1 病例介绍 例1,男性,40岁。诉颈部肿块1年余,伴气促2个月。查颈前部见一不对称肿块约10m×6cm,质软表面静脉曲张,拟为甲状腺瘤收住院。胸部X线片示:左上纵隔见一较大肿物影,外界清晰,内及上界不清,侧位胸片病变位于前上纵隔。诊断为胸腺瘤但不除外胸内甲状腺癌(图lA)。经开胸探查:肿块位于前上纵隔,呈亚铃状。大小为20cm×l0cm×8cm,包膜完整,即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胸腺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纵隔淋巴瘤的CT图像特点,总结误诊原因。方法:收集前纵隔淋巴瘤患者22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分析肿块大小、形态、CT平扫、强化特点,以及其与周围脏器关系等情况。结果:肿块主体均位于前纵隔,其中15例跨区生长,4例位于右前纵隔,3例位于左前纵隔,CT诊断准确率为68.2%(15/22)。肿块大小4.0 cm×5.2 cm~9.2 cm×9.8 cm,形态不规则,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部分伴坏死,不伴钙化,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误诊7例,其中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4例,胸腺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结论:前纵隔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有较大范围坏死时易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或其他恶性肿瘤。影像鉴别诊断困难时应结合穿刺活检及放化疗后复查,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前纵隔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特点。方法报告1例前纵隔滑膜肉瘤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及治疗效果,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48岁,因"右侧胸痛4d"入院。胸部CT示右侧前中纵隔旁肿块,考虑侵袭性胸腺瘤。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取活检行病理示:镜下瘤细胞为短梭形细胞形成的巢状结构,倾向胸腺瘤,肿瘤分型待免疫组化检查。诊断胸腺瘤,行胸腺瘤切除+前纵隔脂肪结缔组织清扫术。术中见前纵隔约15cm×15cm×10cm巨大肿块,质脆易出血。肿块病理示:单相性滑膜肉瘤;免疫组化结果:Bcl-2(),EMA(),CK(pan)(-),S100(-)。病理诊断:原发前纵隔滑膜肉瘤。患者于术后4个月复发并发生肺转移,予异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顺铂化疗2个周期,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前纵隔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不良,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根治性切除辅以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的特点,探讨其对前纵隔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病理证实的20例前纵隔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治疗前18F-FDG符合线路图像及CT资料。记录肿块最大径、目测分级、术后病理及胸腺肿瘤的Masaoka分期。结果前纵隔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61cm(3.0~14.0cm)。前纵隔肿瘤术后病理证实:霍奇金淋巴瘤5例,胸腺癌6例,胸腺瘤2例,其他良性病变7例(囊性畸胎瘤3例,心包囊肿2例,脂肪瘤1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病变目测分级0级4例,1级3例,2级2例,3级11例。肿块最大径与目测分级的相关系数r=0.467,为低度相关。良性病变组目测分级低于霍奇金淋巴瘤及胸腺癌(P<0.01),良性病变与胸腺瘤的目测分级无明显差异(P=0.21),胸腺癌目测分级高于胸腺瘤(P=0.03),胸腺癌与淋巴瘤目测分级无明显差异(P=0.36)。以目测放射性摄取低于纵隔为标准鉴别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为95%,仅1例假阳性病例为巨淋巴结增生症。目测分级1级的胸腺瘤为MasaokaⅠ期胸腺瘤。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鉴别前纵隔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较高,当前纵隔肿瘤FDG摄取程度低于纵隔时提示为良性病变或可以直接手术切除的低危胸腺瘤;胸腺癌与淋巴瘤均为高FDG摄取病变,因此当前纵隔病变FDG摄取程度明显高于纵隔,结合CT鉴别胸腺癌与淋巴瘤有困难时,需要穿刺活检以取得病理诊断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7岁。查体:发现右上纵隔增宽1个月余,无明显临床症状。胸部正侧位片示:主动脉弓部右上纵隔旁有3.6cm×7.5cm肿块,病灶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内无明显钙化。CT检查:右上纵隔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边缘清晰,最大截面3.0cm×5.0cm,内见点状钙化,上腔静脉受压向前外移位。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部分血管被包绕,主动脉窗内及左纵隔旁数枚肿大淋巴结,但无融合征象。诊断:符合右上纵隔恶性肿瘤(讨论意见)。该患者行胸腔镜检查并取活检。病理诊断:纵隔化学感受器瘤(图1~4)。讨论:化学感受器瘤又称为非嗜铬性细胞瘤或非嗜铬性纵隔化学感…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2 2岁 ,以间断性右侧胸部钝痛、气短 14年就诊。胸部X线检查发现 :右前纵隔肿块 ,大小约 6cm× 7cm ,上方有不规则钙化影。CT平扫发现 :肿块位于前纵隔的上腔静脉及主动脉根部前方 ,大小约 7cm× 6cm× 5cm ,呈混杂密度 ,前内侧有不规则骨化密度影 ,外侧方呈软组织密度 ,部分病灶向肺野突出 ,内侧与纵隔界限不清。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有完整包膜并轻度强化 ,其内呈囊性密度且无强化 (图 1,2 )。  手术发现 :病灶外缘与右肺上叶包裹粘连 ,大小约 7cm× 7cm× 6cm ,界限尚清晰 ,病理确诊为良性畸胎瘤 ,内含支气管上皮、肠上皮、骨…  相似文献   

8.
纵隔血肿误诊肿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病历简介 男,32岁.左上胸部不适1月余,胸部X线平片示左中纵隔明显呈半圆形增宽,肋膈角浅钝(图1).胸部CT平扫发现左中前纵隔占位病变,约3.6 cm×3.5cm,内部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无明显增强,左侧胸腔积液(图2).考虑纵隔肿瘤,胸腺瘤可能性大.20天后CT复查示原纵隔占位病变明显缩小,同时左侧胸腔积液也消失(图3).追问病史,3个月前有胸部外伤史,考虑纵隔血肿.出院诊断:纵隔血肿,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9.
病例资料患者,男,33岁,CT检查发现前上纵隔占位,到我院心胸外科治疗。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见胸腺区左前上纵隔见大小约3.3 cm×3.8 cm×3.5 cm类圆形肿块影,病灶中心呈稍高密度,CT值约48~55 HU,病灶边缘呈稍低密度,CT值-4~-10 HU,病灶轮廓光整,境界清晰(图1),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未见明显异常强化(图2、3)。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43例胸腺肿瘤样病变CT图象作了研究。其中胸腺瘤27例,胸腺增生8例,畸胎瘤5例,胸腺类癌、淋巴管瘤及胸腺囊肿各1例。作者见到,胸腺瘤27例。CT能诊断的最小胸腺瘤直径2cm。CT能诊断,常规X线不能诊断的小胸腺瘤有2例;CT诊断有困难者1例。胸腺瘤多位于主动脉弓至肺门的前纵隔内。大部分胸腺瘤呈不对称性发育,对称性发育者仅1例。胸腺瘤一般呈均匀性实质性肿块图象。一般呈卵圆形,椭圆形及扁平形。无浸润者均呈卵圆形及椭圆形,但呈扁平形者5例均有浸润。脂肪层消失与否标志着心脏大血管有无浸润。脂肪层存在者10例均无心包及大血管浸润。脂肪层消失者12例,其中组织学有浸润者5例,肉眼可疑浸润4例,3例无浸润。胸腺增生8例,CT图象上呈小结节影2例,呈实质性肿瘤6例,但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