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在儿童淋巴瘤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淋巴瘤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ANC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凝血功能及AN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Ⅰ~Ⅱ期患儿凝血功能及ANC水平与Ⅲ~Ⅳ期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有效患儿化疗后凝血功能及ANC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患儿化疗后凝血功能及ANC水平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及ANC水平与淋巴瘤患儿化疗疗效存在相关性,淋巴瘤患儿化疗过程中检测凝血功能及ANC水平有助于血栓形成的发现及预防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黄芪注射液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缓解化疗期间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ALL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儿均应用诱导缓解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患儿同时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2组患儿化疗期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NE)计数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化疗期间感染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各危险度分型患儿的感染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中的同种分型患儿(χ~2=13.000、4.250、3.895、5.106,P0.05),观察组患儿化疗期间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602、4.960、6.112,P0.05),化疗后观察组中各危险度分型患儿的外周血NE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同种分型患儿(t=5.265、3.795、4.286,P0.05)。结论在ALL患儿的诱导缓解化疗期间,加用黄芪注射液能够缓解患儿的骨髓抑制,降低ALL患儿的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族维生素对血液肿瘤患儿大剂量化疗后口腔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入住我科进行大剂量化疗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碱性漱口液漱口,干预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的B族维生素漱口液漱口。对比化疗第6~24天两组患儿口腔炎的分度情况、口腔炎的疼痛程度、患儿的心理焦虑情况以及体重指数(BMI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化疗第6~11天,两组患儿的口腔炎分度以及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2~24天干预组患儿的口腔炎分度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对比两组患儿化疗第6~24天的焦虑评分情况,干预组患儿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化疗前两组患儿的BMI指数无统计学意义,化疗第15天开始,两组患儿的BMI指数较化疗前均逐步下降,对照组患儿的BMI指数更低;化疗第21~24天,干预组患儿的BMI指数开始升高,对照组患儿的BMI指数低于干预组患儿(P0.05)。结论 B族维生素对血液肿瘤患儿大剂量化疗后口腔炎的预防作用尚需进一步临床论证,但其治疗作用明确,能够明显促进化疗后口腔炎的愈合,同时降低患儿的疼痛及焦虑程度,提高血液肿瘤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在首次行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中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首次行HD-MTX化疗的130例中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5例,对照组按化疗护理常规进行化疗,实验组从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证据循证,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及费用、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理解程度。结果:实验组患儿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理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中危ALL患儿首次HD-MTX化疗阶段采用证据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减少患儿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化疗不良反应,明显提高患儿及家属的出院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理解程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铁调素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初诊未治急性白血病患儿73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该院健康体检儿童60例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铁调素和IL-6水平。结果 38例初诊未治的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患儿经首次化疗1个月后,其中32例患儿达到病情缓解,继续化疗6个月后,32例患儿均持续完全缓解。35例初诊未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经首次化疗1个月后,其中31例患儿达到病情缓解,继续化疗6个月后,31例患儿均持续完全缓解。AML、ALL组中初诊未治时,首次化疗1个月后缓解和继续化疗6个月缓解的患儿血清铁调素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化疗1个月后缓解和继续化疗6个月缓解的AML、ALL患儿血清铁调素和IL-6水平均低于初诊未治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铁调素和IL-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临床医护人员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期疲乏症状的体验。方法:运用自制问卷对61名在广州市4家三甲医院儿科血液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ALL患儿化疗期间的疲乏发生率位居所有不适症状的第五位。认为患儿疲乏发生"经常"或"总是"的医务人员占71.6%,认为患儿"疲乏严重"者占63.9%,认为化疗第一、三阶段的疲乏最严重的比例分别为37.0%和45.7%。ALL患儿化疗期间疲乏的主要原因是化疗药物副作用(60.7%)和呕吐导致的营养不良(26.2%)。医护人员均表示尚未使用专门工具测量患儿的疲乏,而亟须此类量表的医护人员占55.9%。结论:医护人员认为ALL患儿化疗期疲乏症状普遍、程度严重,临床亟待引进或开发儿童专用的疲乏量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化疗后其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改变及应用不同心肌保护药后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能早期监测DNR心肌毒性并可筛选出更好保护心肌药的指标。方法:选择2003~2005年新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儿31例,均采用柔红霉素 长春新碱 左旋门冬酰胺酶 泼尼松(DVLP)方案诱导化疗.化疗期间分别应用果糖二磷酸钠(fructose sodium diphosphate)(实验组)或参麦注射液(对照组)保护心肌。在应用DNR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bent assaay)测定患儿血浆BNP水平,并同时常规检测患儿化疗前后心肌酶谱(LDH_1、CPK-MB)及心电图(ECG)。结果:研究组(FDP组)患儿化疗后血浆BNP浓度从(3.89±1.43)ng·L~(-1)增加到(15.12±4.38)ng·L~(-1)(P<0.00)。对照组(参麦组)从(3.72±1.38)ng·L~(-1)增加到(18.45±5.29)ng·L~(-1)(P<0.001)。两组化疗前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化疗后FDP组患儿血浆BNP水平较参麦组低(P<0.001)。两组化疗前后ECG及LDH_1、CPK-MB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急性白血病患儿应用DNR化疗时,BNP可用于监测DNR对心脏的早期影响和判断心肌保护药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9.
<正>预期性恶心呕吐(ANV)指既往化疗中出现过难以控制的化疗诱导恶心呕吐(CINV)的患者,在下一周期化疗开始前即发生恶心、呕吐,见于18%~57%有过化疗的患者,恶心比呕吐更常见[1-2]。CINV是化疗患儿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如不加以干涉,不仅使患儿营养丢失,体质下降,水、电解质失衡,增加治疗成本,更会影响化疗计划,使患儿对化疗的依从性下降。为使癌症患儿化疗顺利进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病因,对ANV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了不断探索和研究。现综述如下。1发生机制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制订的《NCCN肿瘤学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CVAPD)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儿按导管留置方式分为CVAPD组31例和PICC组45例,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完成化疗周期率、导管留置时间、CHEOPS疼痛评分、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家长满意度。结果:CVAPD组患儿完成化疗周期率高于PICC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长于PICC组(P0.01),CHEOPS疼痛评分高于PICC组(P0.01),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ICC组(P0.01)。两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家长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APD可提高完成化疗周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但疼痛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2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30例,感染率为13. 6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白血病类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 5×109/L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化疗效果(完全或部分缓解)是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的保护因素(P 0. 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并发肛周感染与性别、白血病类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化疗效果等因素有关,需加以重视,制定相应护理对策,以减少肛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毒副作用的方法。方法:随机将96例次行HDMTX化疗的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次。干预组运用护理综合干预,对照组运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干预组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行化疗的患儿实施护理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其毒副作用,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课题研究型品管圈在多学科协作构建白血病患儿化疗并发症管理模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品管圈活动前(2019年6月至10月)的白血病患儿50例,品管圈活动后(2020年2月至6月)的白血病患儿50例。分析品管圈活动的成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后的患儿化疗前风险评估率、化疗动态评估率、多学科总体医务人员考核率、输血管理系统填报合格率、患儿父母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回访率均高于品管圈活动前,化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品管圈活动前(P<0.05)。结论课题研究型品管圈能有效降低白血病患儿化疗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团队整体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在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时毒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选取本院2010年~2013年间收治的28例ALL患儿使用HD-MTX化疗132次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每次给予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方法,观察并记录护理效果。132例ALL患儿中,出现消化道反应56者例;5例发生严重的口腔溃疡及腹泻;3例患儿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4例患儿出现骨髓抑制;11例患儿出现发热,体温38.5℃以上;无中断或终止化疗案例。认为严格执行HD-MTX化疗计划,认真执行化疗前、中、后期护理,可减轻或降低其毒性反应,保证化疗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联合C-反应蛋白( CRP)测定在治疗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白血病患儿176例,以化疗后发热患者103例为实验组进行血培养、PCT和CRP测定,并以化疗后无发热患儿73例为对照组进行同种试验,进行相关数据比较。结果103例化疗后发热患儿血培养阳性率5.8%(6/103),同时测定PCT和CRP结果均值分别为(28.4±6.7)ng/ml,(35.7±7.8) mg/L;73例化疗后无发热患儿血培养阳性率1.4%(1/73),其PCT及CRP结果分别为(4.7±1.4)ng/ml,(8.4±3.1)mg/L;两组血培养阳性率、PCT、CRP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过对症治疗7天后,实验组PCT、CRP结果为(1.2±0.2)ng/L、(5.4±1.6)mg/L;对照组 PCT、CRP结果为(0.9±1.1)ng/ml、(4.9±1.5)mg/L。结论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易致细菌感染,PCT联合CRP测定结果可以作为治疗感染用药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对降低白血病患儿化疗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5年1~12月在小儿血液科成立QCC小组,确立以"降低白血病患儿化疗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引起白血病患儿化疗不良事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并开展活动,比较实施前后化疗效果及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结果:实施后患儿化疗药物渗漏、血流感染、化疗静脉炎、护理记录差错、家属投诉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且化疗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团队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积极性、团队和谐度、QCC手法等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QCC活动能有效降低白血病患儿化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在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年龄为2~4岁接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药物联合化疗的66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3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患儿采用个体化护理方法进行护理。通过对上述2组患儿的化疗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感染、出血及贫血等一系列并发症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2种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化疗后平均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5.0±1.4)d和(26.0±1.3)d,较对照组的(23.0±1.1)d和(34.0±1.7)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患儿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感染、出血及贫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3.7%、3.5%和3.3%,而干预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0.0%、0.0%和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应用在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药物联合化疗中能够明显缩短患儿的化疗后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减轻患儿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感染、出血及贫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在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化疗对左心功能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5例经临床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儿(病例组)和25例健康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应用2D-STI技术测量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化疗前及化疗3个月后左室长轴各室壁收缩期总体纵向峰值应变和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值、E’/A’值、E/E’值及左室Tei指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25例患儿化疗后LVEF、E/A值、E’/A’值及E/E’值与化疗前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室Tei指数与化疗前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25例患儿化疗后左室各切面室壁收缩期总体纵向峰值应变与化疗前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2D-STI技术能早期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化疗后左室功能的损害,对临床早期诊断和干预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次化疗患儿感染发生率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2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次化疗患儿,将其随机分组。观察组(n=41)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n=41)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后,比较2组患儿化疗感染发生率和治疗依从性。结果化疗感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12. 20%,低于对照组的34. 15%(P 0. 05)。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为95. 12%高于对照组的68. 29%(P 0. 05)。结论临床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次化疗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降低化疗感染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毒副作用的方法.方法随机将96例次行HDMTX化疗的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8例次.干预组运用护理综合干预,对照组运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干预组化疗毒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行化疗的患儿实施护理综合干预可有效降低其毒副作用,减轻患儿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