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基于NASD融合SAN为一种适合海量存储的安全网络存储系统SNS,满足高带宽、大规模、易扩展的海量存储需要.给出了存储系统的网络协议,由可信接入认证协议和安全信道协议两部分组成.协议在两轮交互中就完成了用户与服务器间的身份认证和长期密钥确认,并在首轮交互中完成对用户端平台的身份认证和完整性校验,提高了协议执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可信计算组织提出的可信网络连接框架规范无法安全高效地支持未来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等应用场景,针对该问题,在完整性验证中采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双向认证方法,提出一种可信网络接入与认证协议,提高通信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身份认证时采用对称密钥算法,减少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加解密运算时间,提高通信效率。使用安全等级较高的通用可组合安全框架对协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达到通用可组合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3.
身份认证是云计算安全应用的挑战之一。针对Hadoop医学影像数据平台,提出改进的双服务器模型,并采用基于三角形原则的密码存储方法存储口令。其次,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可信第三方的云存储架构。安全分析表明:基于双服务器模型的身份认证机制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口令认证的不足,加强口令存储安全,基于可信第三方的云存储架构能够实现用户信息管理和数据存储的分离,保护用户隐私。两者有机结合加强了医学影像平台的身份认证安全,防止攻击者访问云平台,窃取Dicom数据用于非法途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端到端认证协议只认证平台身份,缺乏对平台可信性的验证,存在安全性的问题。通过改进的ELGamal签名方案,利用可信计算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完整性度量的端到端可信匿名认证协议ETAAP(End-to-end Trusted Anonymous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协议的首轮交互中实现了可信平台真实性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IMC/IMV交互完成对平台完整性验证和平台安全属性的可信性评估,并采用通用可组合安全模型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证明协议是安全的。最后通过实验表明该协议具有较好的性能,可实现基于完整性的端到端可信匿名认证。  相似文献   

5.
TNC架构在终端接入网络前对终端的平台身份和平台环境进行可信认证,保证了接入终端的可信,但这种可信认证存在单向性的局限,无法保证网络服务器的可信。EAP-TLS是802.1x中一种基于证书的扩展认证协议,支持双向认证机制。本文在分析TNC架构和EAP-TLS双向认证机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EAP-TLS的可信网络连接双向认证方案,该方案能够对终端和服务器的平台身份、平台完整性和平台可信环境进行双向认证。在FHH@TNC开源架构搭建的可信网络环境上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双向可信认证方案,并进行了方案测试,证明了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Kerberos系统是基于KDC方式的认证系统,它使用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来实现通过可信第三方KDC的认证服务,在鉴别协议中用通行字作为密钥是不够安全的,V4、V5都面临着通行字攻击的问题,因为从认证服务器到用户的消息是基于用户通行字导出的密钥加密的,本文分析指出该协议潜在存在遭受通行字猜测的威胁,采用DH密钥交换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认证协议,并对改进后认证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种可信网络接入认证模型和改进的OSAP协议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导致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主机软、硬件结构存在设计漏洞并且对用户没有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授权控制。传统安全防范的重点放在对服务器和网络的保护上,而忽略终端接入者本身的安全。但大多数的攻击事件都是由终端接入者本身不安全而引起发的,所以只有从终端接入的源头就建立起安全体系,内外共防来构造真正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本文在参考现有认证技术和可信计算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网络可信接入认证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解决设备安全接入的认证问题。通过使用国际通用准则(CC)评估后,也确定了此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认证后的设备需要使用OSAP认证协议向服务资源发出申请,鉴于此协议存在替换攻击的缺陷,本文提出改进的OSAP方法来增强协议的安全性。在863项目“可信计算系统平台”中的实际应用证明上述的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可信移动平台身份管理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网络用户身份管理难题及现有的身份管理方案存在的不足,基于可信移动平台完整性校验、保护存储、域隔离和访问控制以及远程平台校验等安全特性,提出了可信移动平台身份管理方案和协议;构建了对应于口令、证书、指纹等认证方式的身份矩阵;实现了多种方式的身份认证、身份认证审计记录,主密钥、审计密钥、平台AIK私钥的加密存储,以及移动平台的可信验证、加密身份的还原和服务提供者身份标志的查找定位,并实现了身份信息和认证数据的加密传输;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保护用户身份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大大减轻了用户身份管理的  相似文献   

9.
张晓敏 《计算机安全》2012,(8):16-18,29
多服务器环境下的身份认证协议实现了用户只需要一次注册即可跟多个服务器实现交互认证,基于二次剩余构造了一个注册中心在线的多服务器环境下身份认证协议。该协议中,注册中心参与实现对用户的认证并协助用户和服务器建立后继通信的会话密钥,并且服务器之间是可以相互区分的。协议能够抵抗字典攻击、口令泄露模仿攻击常见攻击,同时能够实现相互认证,以及前向安全、已知会话密钥安全和无密钥控制等会话密钥的安全属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信移动平台的跨身份标志域访问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研究了不同身份标志域中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问题,提出了基于可信移动平台的移动身份管理框架。将可信移动平台提供的可信引导、远程平台证明和可信票据机制集成到框架中以建立不同身份标志域间的信任关系。由于移动平台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该框架协议呈现了服务器完成了大部分计算的不平衡特征。该框架以用户为中心并抵抗各种攻击,增强了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1.
张鑫  杨晓元  朱率率 《计算机应用》2016,36(8):2231-2235
针对终端接入移动网络缺乏可信性验证问题,提出一种移动网络可信匿名认证协议,移动终端在接入网络时进行身份验证和平台完整性认证。在可信网络连接架构下,给出了可信漫游认证和可信切换认证的具体步骤,在认证时利用移动终端中预存的假名和对应公私钥对实现了用户匿名隐私的保护。安全性分析表明,协议满足双向认证、强用户匿名性、不可追踪性和有条件隐私保护。协议中首次漫游认证需要2轮交互,切换认证需1轮即可完成,消息交换轮数和终端计算代价优于同类可信认证协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的直接匿名认证方案在不同信任域之间无法有效实现的问题,在原来直接匿名认证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跨域的直接匿名认证方案,将外域的证书颁发者作为一个代理,直接由外域的证书颁发者颁发证书,有效解决了可信计算平台在不同信任域内的隐私保护问题;另外,对不同信任域内的可信计算平台进行了权限设计。经分析论证,改进的方案满足匿名性、不可伪造性和能够防范重放攻击,进一步提高了认证方案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3.
无线网络下可信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娜  常桂然  王兴伟 《计算机应用》2011,31(11):2950-2953
将基于属性且无可信第三方的平台验证协议以及基于身份的加密协议应用到无线网络环境下节点接入认证模型中,提出一个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可信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与现有的认证方案相比,基于可信平台的移动节点接入认证方案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验证移动节点用户身份的同时也验证了移动节点的平台身份;2)不仅提供了移动节点和网络代理间的双向认证,还提供了移动节点间的双向认证。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方案满足接入节点身份的匿名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NFC设备进行移动支付时产生的用户隐私保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NFC设备认证模型,采用直接匿名认证方案实现了移动平台和服务提供商的双向认证。分析表明,颁布者对服务提供商的资格认证以及移动平台对服务提供商证书的认证能够防止恶意服务提供商的攻击,并且该方案可在不泄漏移动平台配置信息和平台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实现移动平台的可信认证。更重要的是,本协议可在用户身份匿名的情形下借助颁布者实现对用户个人账户的鉴别。  相似文献   

15.
在参考现有认证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可信接入认证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及时发现待接入设备是否是安全可信,然后进行正确处理.在确定接入的设备是安全可信后,考虑到下一步此设备需要使用认证授权协议OIAP向服务资源发出申请,但是OIAP协议本身存在基于口令机制的缺陷,为此本文还提出增强OIAP协议安全性的方法.在"八六三"项目"可信计算系统平台"中的实际应用证明上述的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展现了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Kerberos协议基本原理和可信计算的特点,提出把TPM(可信平台模块)加入到Kerberos认证系统中,在用户请求认证的过程中对终端平台的完整性进行测量,并分析此平台的可信性,从而确保加入该Kerberos域的终端平台安全可靠.通过在Kerberos认证中心加入TPM增强Kerberos认证协议所信赖的可信第三方的安全性.这样,确保整个Kerberos认证系统安全可靠,并通过Kerberos的跨域认证实现基于Kerberos认证的可信网络.  相似文献   

17.
张珠君  范伟  朱大立 《软件学报》2022,33(7):2699-2715
5G技术为智能家居行业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用户身份认证作为信息安全防护的第一道关卡备受关注.智能家居系统传统的认证方法存在中心化信任挑战,且资源开销大.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为实现分布式智能家居系统安全认证提供了新思路.但无中心认证面临着用户与多个分布式终端认证的效率问题和用户隐私泄露问题两个方面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动态可信轻量级认证机制(dynamic trusted lightweight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DTL). DTL机制采用联盟链构建区块链系统,既保证了仅授权的智能家居传感器节点可加入网络,又满足分布式高效认证和安全访问需求.DTL具有以下优点:(1)针对认证效率问题,通过改进共识算法建立面向智能家居的动态可信传感设备组(DTsensorgroup,DTSG)认证机制,避免了传统的用户端与传感终端或者网关节点之间一对一的频繁认证引起的接入效率低和用户访问速率低问题,实现了轻量级认证;(2)针对用户隐私保护问题,创新性地设计了DTSG机制和零知识证明结合的认证方案,在不泄露用户...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当前企业云内部部门之间通信时缺乏身份认证的问题,提出基于可信计算的企业云签证方法与协议,并对其进行证明和分析。在可信云vTPM架构基础上,通过设计vAIK签证协议,建立vTPM与企业云部门终端之间的身份对应关系并保证了vTPM签名能力的合法性。通过设计vTPM远程证明协议使得企业云内部通信时的消息发送方身份可验。vAIK签证过程中的报告由云平台签名、远程证明过程中的报告由云平台和vTPM共同签名以保证消息发送方的身份真实性,并在vAIK签证和远程证明过程中加入随机数保证报告新鲜性。最后使用SVO逻辑对vTPM证书签证和远程证明协议进行了证明与分析,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达到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