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殖民是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在资本进行全球扩张的不同阶段,殖民的主要形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显然带有强烈的文化殖民色彩。文化殖民采取知识与权力的融合,进行理性伪装下的知识生成,造就"内殖民"的文化陷阱。后殖民理论虽然对东方主义这一文化殖民理论进行了批判,但批判的软弱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后殖民国家所超越。后殖民国家要想防范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除了要完善话语防御策略,还要切换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2.
“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典型殖民手段。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该民族也会随之失去其独立性。前宗主国虽停止了对殖民地军事上的直接占领,但在文化上仍对其进行着殖民渗透。因此,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殖民意识的终结。《河湾》中奈保尔笔下的非洲人民翻身作了本土的主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状况与比较教育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第三世界国家源于西方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后殖民时代西方国家的世界文化霸权体系中发挥着微妙而深刻的作用。同时,当今世界后殖民的文化状况对比较教育学研究也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的比较研究中,“东方——西方”二元对立、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等预设性的运思逻辑,既深刻反映了后殖民时代西方文化殖民的渗透性,又在这通过教育的文化殖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反思比较教育学的运思逻辑中隐含的文化殖民的可能性,是我们在教育和文化的去殖民化道路上必经的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文化互动与文化表征手段,翻译总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语境,翻译的整个过程受到意识形态、权力、翻译的目的等诸多因素的操控。在西方殖民时期,受殖民扩张与征服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西方翻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的压抑与征服。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化挟“坚船利炮”东渐而来,面对异己的西方文化,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选择导致其不同的社会转型。日本积极主动地“和魂洋才”,在全盘吸纳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再造前提下回归”传统,成为天皇制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以“中体西用”来对待西学,于被动挨打中走上中学不能为体之路,但在一战所引发的西学危机的反思中,为超越西方转向了“以俄为师”。1949年成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跃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日两国同为外激型现代化国家,不同的社会转型选择正是各自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的西化心态,可以称为殖民文化心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出现了两种现象:殖民文化意识在文学主张上的充分表现;在实践上殖民文化心理与反殖民文化并存。它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导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学观,丢掉或挫伤优秀的民族文学传统;二是使民族文学现代化的路程发生曲折和产生畸型  相似文献   

7.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纷纷到东方活动,因而中日两国均与西方文化发生大量接触,出现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中国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日本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绘画艺术、自然及社会科学、武器制造技术和生活习惯等。由于日本和中国政府先后实行闭关政策,这一吸收西方文化的高潮在日本和中国先后中断。本文对这一时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作了全面考察,并分析了两国在吸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时,各自分别采取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的不同接受姿态,其造成的结果也大不相同。本文以严复与伊藤博文学成归国后的境遇示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人类交际有语言交际和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两种形式,共同构成人类交际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语言交际,忽略了交际还需要依靠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符号。而且,到目前为止,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多使用英语的国家的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行为规范上,主要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基本知识、西方早期理论的介绍以及亚洲与西方国家的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的研究对比上,对中日两国社交文化礼仪交际之间的差异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0.
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传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得益于西方殖民主义政策的庇护,成就于民族化、世俗化的传教形式,其结果既带来了殖民文化的消极影响,也起到了推动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猛烈批判,促进了殖民教育史的研究。西方文化霸权在殖民地的实现方式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力压制与文化霸权的建构,被殖民者自我技术的生产,以及双方文化的杂糅。这也蕴含在殖民者对西方教育霸权建构的历史之中。通过牢牢掌握殖民地教育的统治权,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以及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殖民者构建了西方教育的霸权地位。后殖民主义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在于: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历史,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描述殖民政策下土著教育不平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餐饮文化在一个国家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特有的风俗文化与社会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餐饮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中美两国餐饮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也表现出各自的优势。中国餐饮业可以扬长避短,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存在一种语言文化的歧视与逆歧视现象,这种现象在后殖民时代的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大行其道。西方对东方数百年的殖民,形成“西方人文中心主义”的惯性思维,其结果就是在西方对非西方的殖民歧视的同时,非西方国家民族对自身语言文化的自信缺失。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民族自信是消除这种现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韦英 《考试周刊》2008,(1):233-234
在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下,中日两国相继被迫打开国门,带着不同的目的分别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向西方派遣了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和岩仓使团.尽管面临的形势大致相同,但两国使团在考查内容、出使目的及结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本文试图对这些差别作一对比分析,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太阳帝国》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有争议却意义非凡的电影文本。我们若抛开民族主义和二战创伤的集体记忆,就会发现此文本既不是后殖民主义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的渗透,也不是对殖民主义的歌颂或对被殖民国人民的歧视和冷淡,而是反拨西方霸权话语,以及反思、反讽整个人类行为本身。  相似文献   

16.
这里试图通过解读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尼康诺·莱茵纳神父、菲兰达和菲兰达的儿子霍·阿卡蒂奥,探析西方基督教是如何对拉丁美洲人民进行精神殖民,从而揭示出在拉丁美洲多元混合的文化传统中,西方的殖民文化对拉美本土文化的冲击和颠覆,并逐渐与其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化风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博的范畴,不同国家对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是有差异的。应该说,文化也是国家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中美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形态等的不同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影响学习风格的文化差异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思维模式方面,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多样性来源于东西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汇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审美观.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许多领域的学者已把"西方中的东方"纳入他们的研究领域中.因此,我们随处可读到西方人有关中国文化的评论.但是,作为东方学者,我们也应学会认识"东方中的西方".一切文化生来平等,不同的文化互相依存.只要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一个正确认定,我们就敢于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而丰富自我.  相似文献   

19.
塔伊布·萨利赫被认为是一位探寻中西方矛盾及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政治"性作家,他的《北迁季节》是对他"政治"性作家的头衔精确详尽的阐释。尝试对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进行解构,对文化殖民的强有力反击,并对西方殖民话语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20.
在《情人》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中,东西方不同种族间存在文化身份认同矛盾,西方白人的弱势群体也面临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女性叙事主体颠覆男权语境中传统的、被动的女性文化身份,凸显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独特身份特征。本文从文化身份角度分析《情人》文本中表现出的种族文化身份认同矛盾和女性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