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付 《中医杂志》2011,(19):1704-1705
选择经方剂量,既要重视从文献资料中研究,更要重视从临床实际中验证。根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也。以此选择经方一两为3g,既符合临床治病需要,又可避免仅从理论上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论治著作,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其中许多经方被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桂枝汤便是其中之一。作者根据收集的近10年文献资料,概述了桂枝汤及其类方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赵童颖  郭华 《环球中医药》2021,14(4):643-645
桂枝汤为伤寒第一方,被后世誉为群方之冠,清代医家莫枚士在其所著《经方例释》中广参诸家之言,并提出其个人精辟独到的见解,从桂枝汤的治法应用、用药法度、方剂类比、加减化裁、疏证辨析等角度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对于指导临床正确应用桂枝汤具有极大的启发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现经方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剂量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体能够产生特定效用的量。理想的剂量能发挥最好、最大的疗效,而不良反应最小。由于我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变迁,经方中药物的剂量换算历来存在很大争议。目前临床中药的剂量选择多在《药典》所规定的范围内,或是医家根据临床经验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教授在研究古代文献和历代度量衡的基础上,根据近现代中医名家和自己20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经方的药味少、但剂量大,才能治疗当时环境下的危急重症。因此,本刊特开辟“重剂起沉疴”专栏,邀请仝小林教授介绍其在经方中药物重剂量应用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中医临床实践拓宽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经方方证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桂枝汤的"性、位、势、证"四要素的总结分析,具体阐述研究思路。从"性、位、势、证"四维角度去辨识经方,可使每张经方能立体呈现,便于更好地领会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深入认识经方的本质,深刻剖析其内涵,努力挖掘其精髓,这对于正确理解、学习、运用和研究经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方桂枝汤类方治疗皮肤病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方乃万方之祖,而桂枝汤作为经方之首方,其地位不言而喻,又桂枝汤类方为张仲景运用最多的一类方剂,其基本功用为调和营卫、气血、阴阳,可治疗诸病之营卫不和者。而皮肤病中由营卫不和所致病证亦多见,有鉴于此,特将该类方在其皮肤病中的应用做以介绍。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证、分析了经方的用药剂量,对经方古今剂量折算方法的两种观点进行了评价,认为柯雪帆折算法较为可信、可靠,指出仲景用药的特点为药味精简、峻剂取效。目前由于诸多因素制约着经方应有疗效的发挥,因此笔者观点:经方重剂用药特点在急症重症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并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作了论述。另外.经方用药的剂量比例充分体现了仲景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值得学习和遵守。  相似文献   

8.
王晓燕 《河南中医》2011,31(9):958-961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后世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脾胃疾病.检索文献并分析的结果表明,近十年报道的半夏泻心汤用药剂量远较考证的经方本源剂量低,而随证加减的总药味数较多,疗程较长,难以获得经方的桴鼓之效,虽然如此,仍有超药典剂量用药现象存在.回归经方本源剂量、增加药典用药剂量规定...  相似文献   

9.
以汉代一两等于15 g的折算方法,运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总结250例病案的临床体会.在治验的病案之中,2剂药内治愈的病例占六成,5剂药内治愈的约占九成,需用7剂药以上的只占少数;2剂内病情减半的占八成,3剂内病情减半的占九成多.由此临床实践,初步验证了应用经方原方以及原方剂量于当今临床,具有“一剂知、两剂已”之速效.并体会到临床运用经方并非必须“灵活加减”,经方并非不能长期服用,经方煎服法方便患者,翻煎易破坏方剂配伍关系,使用经方必须注意药物质量,必须打破药典“常用量”的局限,使用原方必须重视原意.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中医逐渐失去治疗急症阵地,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临床疗效为何难以提高?与经方在传承中出现了重大失误不无关系。而经方大剂量是如何被挖掘出来的?经方大剂量到底适用于什么情况?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迷失的经方剂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方由于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世誉为“经方”。但因为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极大,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历代医家谓之“不传之秘”。现就近20多年来对经方剂量的几种主要观点进行讨论、剖析。  相似文献   

12.
经方配伍精当,常获显著疗效。笔者从方证相对、随证(症)加减、病机论治、审因论治、效法创新等方面阐述了经方的具体运用方法,并列举病案以加深对经方的理解,为临床运用经方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伤寒论》桂枝汤的组方及主治,并且谈了对太阳病的认识:治疗太阳病应迎合机体的要求,详明发汗一途,不可妄用下、吐。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桂枝汤的应用,探讨活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提出从发掘经方中所蕴含的精华,研习性味归经与配伍组方精义,谨守病机—证—方药统一,重视经方中对症治疗,达到灵活运用经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仲景之方素以组方严谨,功效卓著垂范于世,部分方剂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这里所谓的双向调节,应指疾病或证候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病理因素,因而治疗方剂中的主要药物具有相反的功效而能相互协调,以适应错综复杂的病情。由此可见,方剂之所以具有这种双向调节的功效,不仅要看药物的组成,更要以药物在方剂中的具体功效及其主治证候的病机特点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判断其是否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以桂枝汤为例,该方被柯韵伯称之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金匮要略论注》云:“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而桂枝汤在临床方面的特色,也体现在双向调节方面。  相似文献   

16.
张蕾 《河南中医》2007,27(2):5-5
《经方实验录》为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曹颖甫所著。曹颖甫(1866~1937年),江苏江阴人氏,名家达,号拙巢,治医专宗仲景,以善用经方闻名于时。生平医案,由门人姜佐景辑录为3卷,又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发挥心得,逐案阐发,撰成《经方实验录》。是书共录医案92则,涉及41首经方,包含了曹氏对仲景著作的独到理解和体会,是医家应用经方的经验结晶。其中桂枝汤证6篇,录有经方医案9则,涉及病证广泛,且运用巧妙、化裁灵活、疗效卓著,颇能启迪思路,堪为后学师法。1巧事加减,古方切于今病临床上所见病证变化多样、错综复杂,持一成不变之古方而应对千变…  相似文献   

17.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被誉为“群方之冠”,凡学习中医之人几乎没有不从桂枝汤入门的。中医治疗上,桂枝可用于发热、关节痛、头痛、腹痛、下痢、头昏、遗精、心悸、浮肿、瘀血、耳鸣等病证。桂枝的药效并不单一,适用范围很广。可以说,桂枝是中医最难用的药物之一,也是颇具魅力的药物之一。张机(字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取桂枝汤之意加减化裁的系列方剂有26首,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文章从桂枝汤的病机、结构、服法禁忌、争议等方面入手论述桂枝汤,旨在为临床运用桂枝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学麟李学尧  陈少东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17-1817,1830
桂枝汤主治的是发热自汗的风寒表虚(中风)证。把太阳伤寒视为表实证,主以麻黄汤;把太阳中风视为表虚证。主以桂枝汤似为定论。  相似文献   

19.
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方,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过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泛指古人久经实践检验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方药等诸种方法[1]。本文所说的经方取的是第二种含义,即专指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上的方剂。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上。医者要想临证取效,不仅应该能准确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今经方剂量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其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