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预防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将9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入院4~6 h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为延迟肠内营养组,入院72 h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患者入院7 d和14 d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各时段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院内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干预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采用十二指肠置管施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营养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14 d后干预组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鼻饲肠内营养液(安素),并做好专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各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维护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胃肠道功能,合理的营养设计和护理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化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淋巴细胞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返流、腹胀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能更好满足患者代谢需要,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减少返流、腹胀等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对危重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危重患者入院24~48h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了解其对危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综合性ICU中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入院24~48h内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在入院48h后开始肠内营养。检测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感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共有206例危重患者进入实验。实验组的热量摄入、氮平衡优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地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摄入,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在入院或术后24h内插管鼻饲进食,对照组50例在入院或术后24h后插管鼻饲进食。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腹泻、上消化道出血、院内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院内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实施胃肠内营养,可以减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预防上消化道出血,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DHA对脑梗死昏迷患者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脑梗死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为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46例为观察组,给予早期免疫肠内营养(早期营养+DHA组件)。比较2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4 d时的总蛋白、前血清蛋白、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4 d的IgG、IgM、IgA、CD4+/CD8+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4 d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DHA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昏迷患者的营养指标,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把1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和治疗组8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支持疗法,治疗组于入院后48h给予鼻饲肠内营养液,并观察两组腹泻、腹胀、胃肠道出血、院内感染及血糖等。结果治疗组营养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少(P〈0.05,P〈0.01)。提示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肠外组单纯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肠内外组则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效果,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结果:肠内外组总有效率高于肠外组,P<0.05;肠内外组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组,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肠内外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4月收治的肺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术后第1天、第8天体液中各项免疫指标(Ig A、Ig G、Ig M)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第1天体液中Ig A、Ig G、Ig M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8天,观察组体液中Ig A、Ig G、Ig 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预防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效果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 .方法 将8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41例.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3天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15 d后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B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l临床并发症发生.结果 E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2组患者营养支持15 d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EN组静脉炎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低于肠外营养,因此在临床中建议应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院内感染的影响,为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015年期间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61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情况、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抗生素使用时间(6.2±1.4)d,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3.2±1.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提高老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老年COPD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缩短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营养风险评估构建肠内营养执行流程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7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基于营养风险评估构建肠内营养执行流程,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入院第7、14天营养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营养风险评估构建肠内营养执行流程能有效改善颅脑外伤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应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联合营养米粉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性腹泻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伤后24~48 h内给予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6 h给予营养米粉浆200ml注射器灌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性腹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7 d内的腹泻发生8例,对照组患者的腹泻发生17例,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率及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单纯肠内营养制剂瑞素相比,应用瑞素联合营养米粉有利于降低肠内营养性腹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营养支持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延迟性肠内营养(术后48 h后),研究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术后24 h内)。观察不同时机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周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微型营养评定(MNA)评分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患者腹胀、创口感染、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呕吐、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和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两种鼻饲法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合理应用营养输注泵对降低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将89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6例,伤后早期即通过营养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对照组43例,按传统的方法给予鼻饲相同流质饮食。结果实验组胃肠功能障碍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可以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实验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如腹泻、呕吐返流、血糖升高、误吸和堵管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营养输注泵实施持续滴注的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合适时间.方法: 将59例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8例入院后24~48 h采用持续滴注鼻饲要素膳方法,对照组31例入院后4~8 d开始按常规方法鼻饲流质.结果:患者对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有较好的耐受性,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获得较优的氮平衡、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体重等)明显改善(P<0.05,P<0.01).随访6个月,实验组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结论: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对维护胃肠道功能、降低消化道出血、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留置胃管、禁食、输液、肠外营养等治疗、护理,实验组除实施对照组措施外,同时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早(P<0.01),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提早肛门排气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天数,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始持续滴注鼻饲肠内营养的合适时间.方法:将1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和对照组58例.实验组伤后24~48 h采用持续滴注鼻饲要素饮食方法,对照组伤后4~8 d开始按常规方法行鼻饲流质饮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可获得较优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ICr)、GCS评分、体重均改善(P<0.05,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要素饮食安全、有效,对维护胃肠道功能、降低上消化道出血、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肠道免疫功能及感染的影响.方法将80例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肠外和脑内营养支持序贯治疗,直至能经口进食.两组均于脑内营养治疗第1d、7d、15 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内毒素、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变化,采用血常规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记录各组患者治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统计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30 d死亡率.结果(1)营养治疗第15 d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内毒素、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均较营养治疗第1d显著下降(P<0.01),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水平均较营养治疗第1d显著升高(P<0.01),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营养治疗第7d、15 d两组血清白细胞计数均较营养治疗第1d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淋巴细胞计数均较营养治疗第1d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80.0%)(P<0.01),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有利于恢复机体免疫功能,显著降低炎症反应和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