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K928.6,P931.32007010192鄂尔多斯高原古城夯层沙的环境解释=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tamping sandy layer in ancient city ramparts on Erdos Plateau/王乃昂,黄银洲…∥地理学报.—2006,61(9).—937~945在2005年野外实地考察过程中,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神木县大保当古城、鄂托克前旗巴彦呼日呼等古城址城墙中发现“夯层沙”.实验分析表明其成因皆为风成,堆积时代应在建城之前,反映当时地表流动沙丘或半固定、固定沙丘的广泛分布,由此证明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漠在人类大规模开发之前即已存在.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本…  相似文献   

2.
四子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乌兰察布市西北,土地面积为25513平方公里,与蒙古国边境线长104公里。是全区最大的农牧结合旗县,也是阴山北麓最大的风蚀沙化区。四子王旗具有区位、交通、资源三大优势,它位于集呼包经济带边缘,南距呼和浩特市100余公里,北连二连浩特和满都拉两大口岸,有利于接受周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境内有三纵六横公路网,四通八达;农畜产品、矿产、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在等待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3.
在西部大开发中广西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善豪 《盐湖研究》2001,9(1):19-24
在分析广西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广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 1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 ,充分发挥广西自然资源优势 ;2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3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4充分开发旅游资源 ,创建旅游大省 ;5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为广西自然资源的开发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6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国土开发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评述和总结日本国土开发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在西部大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一是要制定明确的开发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开发方式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开发计划的实施 ;二是有效发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对西部开发的作用 ;三是加大力度促进西部中小城市的发展 ;四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处理好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副省长徐福顺近日表示,在可燃冰的勘查与研发技术取得突破之前,不以任何方式对发现可燃冰的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三露天煤田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6.
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发现在花海剖面全新世出现了三次风成沙沉积,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认为风成沙的细粒组分可能主要为近源湖相,而粗粒组分则为沙漠戈壁区吹来。前两次风成沙在形成时代上可能与第一新冰期相对应,反映了沙漠的扩张状态。而且分析表明第一风沙形成期的冬季风强度和沙漠化过程似要比第二风沙期强,持续时间长。本区在全新世人类大规模活动之前就曾存在两次明显的沙漠化扩张过程,这为研究区域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常华进 《干旱区地理》2012,35(4):639-645
 青海省祁连山南缘多年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这是在我国冻土区的首次发现。虽然青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与开发具有诸如能源战略等重要意义,但在多年冻土区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巨大的环境影响风险,包括CH4释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冻土层的退化和高寒草甸的破坏、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塌方和地陷等。可以通过采用安全可靠的具有针对性的开发技术和工艺,将青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纳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范畴,采用CO2捕获和封存技术,以及控制工程过程等来防治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
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的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晋峰  郭峰  王鑫  李蕾 《中国沙漠》2012,32(4):1163-1168
对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既有利于“大敦煌”地区人-地关系的和谐演进,又有利于全面推进“大敦煌”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用观察法、描述法、系统调查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在阐述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旅游开发意义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将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节事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最后,根据风沙地貌特征和旅游发展需要,指出对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注意的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形象和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为案例地,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在构建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与社区之间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探讨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与社区关系动态演变背后的逻辑。研究发现,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与社区关系的动态演变是二者资源相互依赖程度变化作用的结果。在景区发展初期,开发企业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小于社区对开发企业的依赖程度,即在两者的利益博弈中,开发企业的权力比社区大,社区得到的利益从零开始不断增大,二者矛盾较少。在景区发展成熟期,开发企业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大于社区对开发企业的依赖程度,即在两者的利益博弈中,社区的权力比开发企业大,此时在已有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变的情况下,会因利益分配导致社区与开发企业冲突。此外,还推论出在政府干预和协调下,村寨型景区开发企业在与社区的利益冲突中会让步于社区这一结论,可为企业投资村寨型景区开发提供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雨洪管理焦点历经管网设计、不透水面阈值控制、低影响开发及土地利用管理等过程,呈现"多尺度多视角衔接"趋势。本文聚焦太湖流域土地利用调蓄功能变化机制及管理应用,揭示了1985-2015年来建设占用耕地是调蓄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发现基于小流域的调蓄功能变化与建设用地强度整体低关联,但局部高相关,高相关的地区位于大城市或某些乡镇周边的建设增长热区,而这些热区的建设用地与调蓄空间规模较大且接触机会更多,是开发之前调蓄空间保护、开发控制以及开发之后综合管理等3个土地利用调蓄目标因子协调不当的结果;最后提出流域尺度土地利用调蓄视角的雨洪管理"345"模式,即以3个目标因子和5类控制要素为基础,实施土地利用调蓄创建、防御、拓展与保护等4类差别化战略模式,从更大尺度认识老城区和新区的雨洪关联,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本土认知和视野。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运用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10大片沙漠化区域,其总面积约4700多km2。揭示了这些古绿洲沙漠化区域的若干特征,简要探讨了其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滨土地沙漠化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正毅  李晓英  肖建华 《中国沙漠》2015,35(6):1429-1437
在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为活动的影响下,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正面临土地沙漠化、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青海湖滨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海湖滨广泛分布的古风沙沉积物是现代沙漠化的沙物质来源,现代流动沙丘的粒度特征与古风成沙丘粒度极为相似,两者的继承与改造关系极为明显。草皮层及其下的粉沙土层是古沙丘的保护层。保护层的机械破坏,使下伏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暴露,是形成沙漠化的关键一步。随后在风蚀、雨水冲刷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被侵蚀,引起草皮层坍塌,导致古沙丘活化,风沙活动加剧,形成风沙沉积。流水侵蚀和地层沉陷是导致草皮层机械破坏的主要因素。青海湖水位下降,河流沉积,风沙入湖,都可使沙地面积增加,但仅限于湖边局部地方。  相似文献   

13.
贵南县木格滩流沙区是共和盆地最大的连续沙带,当地现代沙漠化是由古沙丘活化形成的,但古沙丘活化过程尚不明确。通过实地考察、遥感卫星影像解译、DEM高程数据分析、沉积地层分析及粒度测试,对贵南县土地沙漠化驱动机制从微观层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沙丘表面发育良好的草皮层及粉沙土层是古沙丘的保护层,保护层完整性的破坏,使下伏松散古风成沙暴露,遭受风蚀,形成侧向凹槽,引起草皮层或粉沙土层崩塌,使更多的古风成沙暴露。风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交替进行,导致风蚀坑不断扩大,相互连接成片,形成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14.
近40ka来海南岛海岸沙地气候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森  廖肖霞  王贵勇 《地理研究》2009,28(5):1235-1242
选择海南岛东、西海岸具有代表性和高分辨率特征的木堆、棋子湾等地层剖面,在建立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风成沙粒度组成与参数、SC/D值及磁化率等代用指标的研究表明,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气候相对温暖,滨海平原上河流三角洲前移,湿地、沙丘与交错分布;末次盛冰期时气候干凉,海岸沙地上形成了多道平行延伸的古沙垄(丘),并与大陆架古沙丘形成连续性沉积;末次冰消期时气候快速变化,古沙垄(丘)或加积发育或固定成壤;全新世以来气候回暖并波动变化,次生沙丘经历多次半固定、固定-沙丘加积、活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近五千年内沙漠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历史气候与地层剖面的综合分析,研究了浑善达克地区近5 000年内沙漠化的正、逆过程,提出该地区的沙漠化发展过程是一个以气候波动为主导作用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沙丘风蚀坑的形态及动力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庄燕美  哈斯 《干旱区地理》2005,28(5):632-637
随着风沙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不断深入,沙质海岸、湖岸和半干旱区草原环境中不同程度植被覆盖沙丘及其风蚀坑的动态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对沙丘风蚀坑的形态及动力学特征的研究成果作了初步总结,着重阐述了沙丘风蚀坑内气流场、沙粒输移和蚀积变化。最后,提出了沙丘风蚀坑研究巾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调查和测量、航片判读、室内制图、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呼伦贝尔沙质草原典型地带的风蚀坑及坑后风沙沉积进行了研究。发现:①风蚀坑是由一个沙坑和坑后沙丘共同组成,两者具有一一对应关系;②风蚀坑和坑后沙丘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发展阶段、诱发原因进行分类;③呼伦贝尔三大沙带均由风蚀坑洼地及其坑后沙丘和背景沙质草原组成;④沙质草原风蚀坑的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为气候干旱化与人类大范围强度活动干扰土层相耦合的环境事件所造成。该研究对沙质草原沙漠发生学,沙质草原地貌演化和沙漠化监测研究具有科学意义,对草原合理利用和沙漠化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dry and cold Tibetan Plateau is, by its nature, sensitive to desertification, and now human impacts and overexploitation makes things wors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volved i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s to stabilize mobile sandy land and facilitate revegetation.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shifting sand dunes of Tibetan Plateau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and contro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diversity dynamics of seed plant species. It was found tha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lay between sand stabilizing shrubs (Caragana korshinskii and Artemisia ordosica) and Leymus secalinus, a species of dominant and perennial grass in well-restored vegetation, bu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occurred between those shrubs and Agriophyllum arenarium indicator of shifting dunes. Secondly, sand stabilization facilitated revegetation, and total cover and cover of L. secalinus rose continuous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restoration, but diversity indices showed a complex tendency.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was reasoned that on alpine shifting dunes of desertified regions, continual sand drifting caused by gales wa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plant to survival. If sand barriers were established, sand drifting would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n many native plant species could colonize shifting dunes gradually, so the process of revegetation was facilitated.  相似文献   

19.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玉祥 《山地学报》2001,19(5):385-391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重、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风沙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玛曲草原是著名的高原牧场,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和实地观测数据,对其风沙地貌进行分类,以期为沙化草地治理提供参考。玛曲沙化草地的风沙地貌可分为4级17类。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河岸和黄河的一级或二级阶地上,单个的新月形沙丘最大高度可达12 m, 64%的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走向与当地起沙风向一致。分布在古河道或古三角洲的流动和半流动纵向沙丘(沙垄)高度小于3 m,51%的沙垄走向与当地起沙风向相同。低山上的沙垄和沙片出现在山顶或其阳坡,地形过渡带形成风蚀坎。风蚀洼地与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伴生,60%左右的风蚀洼地横切面为不规则椭圆和马蹄形;其深度与长轴呈正比例函数关系。古(现代)沉积物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大风、冻融、土层的岩性差异、脆弱的植被、人类过渡干扰和微地形促成了玛曲草地沙化和风沙地貌分异。通过对风沙地貌分类、分析,提出了以保护草皮免受破坏,为防止玛曲草地沙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