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蕾  邱斌 《工企医刊》2010,23(5):46-47
中暑是夏季常见内科急症,我院自2003年~2010年以来共收治46例重症中暑病例,经过积极降温、补液、器官支持等综合治疗措施,大多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吴丽莹 《职业与健康》2003,19(1):161-161
急诊科经常有脑出血患者就诊或出诊救治,出血量大的老龄患者属高危患者,部分病人于院前救治时就死亡,因此急救室的初步诊疗及护理工作很重要,为提高急诊科护士对此类患者的应急能力,笔者回顾我院20例老年重症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治护理工作并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总结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的院前救治方法,以增强抢救的有效性,提高存活率。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2月经我院现场救治的30例重症颅脑外伤病人院前急救病例,对30例颅脑外伤重症病人结合现场伤情予以及时气道插管、补液、吸痰、吸氧、局部伤口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处理。并对院前采取的急救措施和相应的治疗后进行跟踪、随访和分析。结果根据本组院前现场救治后的30例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的后续跟踪,存活27例,死亡3例。结论对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的院前救治方法做出正确判断和第一急救措施的迅速到位对提高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的后续治疗效果乃至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梵 《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42-42
目的总结院前心肺复苏经验。方法选择21例猝死病例,参照2005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前进行CPR、除颤、气管插管、药物复苏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现场心肺复苏死亡17例;成功4例。结论早呼救、早CPR、早除颤、早ACLS是提高猝死病人存活率的关键;院前急救专业人员ACLS水平、操作技术的熟练掌握对复苏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强普及市民CPR工作。  相似文献   

6.
林梵 《医疗保健器具》2009,16(10):42-42
目的总结院前心肺复苏经验。方法选择21例猝死病例,参照2005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前进行CPR、除颤、气管插管、药物复苏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现场心肺复苏死亡17例;成功4例。结论早呼救、早CPR、早除颤、早ACLS是提高猝死病人存活率的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40岁,既往有精神障碍病史,炎热天气在工地劳动时出现昏迷。入院时体温42℃,脉搏14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05/70 mm Hg(1mm Hg=0.133 kPa)处于中度昏迷状态,鼾式呼吸,双肺未闻及音,心律规整。四肢肌张力低,双巴宾斯基征(-)。颅脑CT示: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用冰毯、冰帽物理降温,氯丙嗪药物降温,第2天体温下降。血常规示:血小板12×109/L,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8.
我中心诊断了3例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因无防护措施而引起职业性重症中暑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症中暑一般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3种类型.热射病的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意识不清.现将我院诊断的2例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Xu Xuechun;Cao Jianxia;Li Jieya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了解郴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为进一步加强郴州市急救体系建设, 提高郴州市院前急救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方法 对郴州市2007年5月-2017年4月的143 834例院前急救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男女之比为1.79:1;车祸伤居各类疾病之首; 空车以晕厥查因和儿童患者为主; 年龄在21~40岁死亡病例最多; 猝死和创伤是院前急救的主要死亡原因。
结论 应以疾病分类、患者年龄以及好发时间为依据, 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针对车祸伤患者、老年患者以及危重病例等重点人群的救治, 应组织培训医务人员, 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展开急救工作, 以提高院前急救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方法,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方法:从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环境、使用人员和使用状态3个方面,分析其使用特点,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造成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不佳的原因;从采购、使用和保障环节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结果:在设备采购环节注重急救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坚固耐用、多功...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现有的医疗技术条件,结合国内外严重创伤急救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将模式研究的方法引入到创伤急救程序的研究,研究如何建立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程序.我院进行了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程序的探索与实践,以组织高效救治、缩短术前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为基本原则,建立了以院内救治时间控制模式为特征的急救程序.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并能有效促进严重创伤院内救治的整体化、系统化与专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现状,分析分层次递进式教学的效果,以期为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院前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6月,随机抽取滨州市两所小学的120名小学生、三所中学的13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时间段、递进式地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理论及其实际操作培训,并比较不同时间点学生急救知识得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结果 在满分为14分的急救理论知识问卷中,第一次理论课培训前小学生和中学生急救知识总分分别仅为(6.28±2.15)分、(6.67±1.6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培训后中、小学生的急救知识得分均高于培训前,且中学生的得分高于小学生(P <0.05)。第一次操作培训后中、小学生的CPR操作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 <0.01),但间隔6个月后,中、小学生CPR操作成绩有所回落;经第二次培训后,两组学生成绩又重新回升,且高于第一次培训后(P <0.01)。结论中小学生普遍缺乏急救知识与CPR操作技能,现场培训可有效提高其急救知识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279例,其中127例未呼叫急救电话,由家人或外人直接送来急救中心(非院前急救组,A组)。另外152例经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组,B组),两组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病死率和生存时间。结果院前急救组病死率低[院前急救组(18.42%),非院前急救组(31.50%)]、生存时间长[院前急救组(5.14±1.7)h,非院前急救组(2.5±0.8)h],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延缓死亡时间,加强"黄金1小时"的抢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移动监护终端中远程无线数据传输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移动监护终端中无线数据传输的技术实现.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果,保证院前急救中监护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与及时性。方法:设计了院前急救移动监护终端的硬件与软件,根据终端远程监护数据传输的特点以及数据带宽的要求.分析了远程数据传输的无线网络选择以及终端数据传输层协议的选择。确定了一种适合本系统需要的解决方案。结果:应用测试表明,这种方案能够满足本系统的需求,能够保证院前急救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参数准确、实时地传输到医院监护设备上。结论:该方案为远程院内指导、患者入院所需资源规划以及病情研究分析创造了条件.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重症中暑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热射病(heat stroke,HS)辅助诊断的早期敏感临床指标,以期及早干预病情。
  方法  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重症中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中暑的严重程度,分为热痉挛与热衰竭组(n = 28)、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组(n = 24)、经典型热射病(classic heat stroke,CHS)组(n = 18)。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入院24 h的临床检验指标,比较各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进一步绘制热痉挛与热衰竭组和HS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结果  70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5.72 ± 16.64)岁。最高体温(39.66 ± 1.08)℃,住院时间(15.58 ± 14.49)d。61例病情好转,9例死亡。3组患者入院24 h内多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EHS组及CHS组的体温高于热痉挛与热衰竭组(P < 0.05),但EHS组、CHS组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HS组的D-二聚体(DD)、降钙素原(PCT)高于热痉挛与热衰竭组、CHS组(P < 0.05);EHS组的血小板(PLT)、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钠(Na)、静脉血糖(GLU)、APACHEⅡ低于热痉挛与热衰竭组、CHS组(P < 0.05),PLT的降低最为显著;CHS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热痉挛与热衰竭组、EHS组(均P < 0.05)。各指标在热痉挛与热衰竭组、HS组患者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各指标均无法同时达到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而串联DD、PCT、PLT三者后的AUC上升至0.838(95% CI:0.731 ~ 0.916),敏感度为71.43%,特异度为85.71%,该联合指标的诊断效能高于任何单一指标。
  结论  PLT的显著下降、PCT和DD的增高可能是HS的早期敏感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HS早期诊断以及病情危重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