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肝门切除重建(THERR)与单纯门静脉切除重建(PVRR)治疗肝门胆管癌(PH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连续收治的101例PHC患者资料,其中接受肝切除联合THERR 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4.3±9.7)岁],接受肝切除联合PVRR 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63.8±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切除数据和术后近远期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胆道引流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HERR组以扩大的左半肝切除为主(10/14,P=0.010),PVRR组以扩大的右半肝切除为主(12/19,P=0.001)。THERR组手术时间[(586±158)min]长于PVRR组[(453±88)min](t=3.087,P=0.004),持续肝门阻断时间[(32.5±7.3)min]长于PVRR组[(12.4±3.8)min](t=10.325,P<0.01)。THERR组1例术后9 d死于肝功能衰竭,另13例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4.9%、57.1%、37.0%,PVRR组19例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37.8%、3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0,P=0.698)。结论与PVRR在PHC切除术中的作用相比,THERR应用于经选择的需同时行肝动脉和PVRR的PHC切除术,特别是需行肝右动脉和门静脉右支重建以保留右半肝的PHC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肪变性供肝对儿童活体肝移植供者的安全性及供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儿童器官移植科完成的814例儿童活体肝移植中供者和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肝是否存在脂肪变性将供者和受者分为非脂肪变性供肝组(n=733)和脂肪变性供肝组(n=81), 根据脂肪变性程度将脂肪变性供肝组再分为轻度及中度脂肪变性两个亚组。非脂肪变性供肝组供者中, 男性307例, 女性426例, 中位年龄30岁(范围:18~57岁);受者中男性351例, 女性382例, 中位年龄7个月(范围:4个月至14岁)。脂肪变性供肝组供者中, 男性41例, 女性40例, 中位年龄31岁(范围:22~51岁);受者中男性34例, 女性47例, 中位年龄8个月(范围:5个月至11岁)。术后通过门诊复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供受者进行定期随访。分别使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各组中受者和移植物生存曲线, 并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脂肪变性供肝组和非...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后不同因素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诊断为ICC并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54.1±7.2)岁。收集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肿瘤长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引导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到2022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术中使用ICG荧光引导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男性53例, 女性19例, 年龄(55.5±12.9)岁(范围:42.6~68.4岁)。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其中接受超选择性经肝动脉荧光正染13例(动脉正染组), 接受门静脉反染43例(门静脉反染组), 接受门静脉穿刺正染16例(门静脉正染组)。三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 所有手术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动脉正染组、门静脉反染组、门静脉正染组的肿瘤最大径[M(IQR)]分别为2.5(2.4)cm、3.0(2.5)cm、3.0(2.4)cm, 距肿瘤最小切缘分别为1.1(1.1)cm、1.0(1.0)cm、1.1(1.6)cm,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4、0.878)。动脉正染组、门静脉反染组、门静脉正染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48±93)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对56例病理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ICC占同期手术的原发性肝癌8.74%,本组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胆管结石17例。术前确诊率为75%(42/56),发生在左肝34例,右肝22例。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率为51.79%(29/56)。姑息性手术35.71%(20/56),探查活检术10.71%(6/56)。根治性切除(R0切除)1、3、5生存率分别为80.83%、36.11%、12.90%,姑息性切除(R1、R2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8.77%、0、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4.07,P0.05)。淋巴结阴性组28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26%、33.68%、14.03%;淋巴结阳性组1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05%、7.29%、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5.20,P0.05)。而肿瘤生长部位及是否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对生存无影响。结论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胆管癌的重要途径,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境界不清,尤其大网膜增厚、腹水存在应想到腹腔广泛转移的可能,应用腹腔镜探查,减少剖腹探查几率。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治疗的58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4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肝门阻断时间、中转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围手术期有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术后病理情况。(3)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4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ICC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10例患者行腹腔镜中转开腹。(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左半肝(Ⅱ、Ⅲ、Ⅳ段)切除,腹腔镜下右半肝(Ⅴ、Ⅵ、Ⅶ、Ⅷ段)切除,腹腔镜下右肝后叶(Ⅵ、Ⅶ段)切除,腹腔镜下扩大右后叶切除,腹腔镜下肝中叶(Ⅳ、Ⅴ、Ⅷ段)切除,腹腔镜下Ⅴ、Ⅵ段切除,腹腔镜下左半肝(Ⅱ、Ⅲ、Ⅳ段)联合肝尾叶(Ⅰ、Ⅸ段)切除,腹腔镜扩大左半肝切除,腹腔镜下Ⅵ段切除,腹腔镜下Ⅶ、Ⅷ段切除,腹腔镜左肝外叶(Ⅱ、Ⅲ段)切除,腹腔镜右肝肿块切除;手术时间(320.38±107.68)min;术中出血量(262.34±76.06)mL;术中输血率为0(0/58);术中肝门阻断时间(48±15)min;其中10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17.2%(10/58);术后胆瘘发生率为6.9%(4/58),保守治疗、通畅引流(T管负压吸引)后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9.34±3.39)d;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1.84±0.57)d;围手术期内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病理情况:术中32例行淋巴结清扫,术后26例病理结果提示胆管细胞癌未行淋巴结清扫;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肿瘤切缘的病理报告均为阴性,4例淋巴结清扫并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3)随访结果:58例ICC患者中,49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术后肿瘤生存时间为4~36个月,28例获得无瘤生存,17例患者出现肝内转移并多发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发现肝内转移后行微波消融治疗,9例患者失访。结论腹腔镜肝切除经验丰富的中心,应用腹腔镜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安全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术与开腹右半肝切除术治疗右肝肿瘤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右半肝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右半肝切除组(15例)和开腹右半肝切除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疗效。结果腹腔镜右半肝切除组与开腹右半肝切除组在切口长度[(8.93±1.53)cm vs(22.62±2.56)cm,t=19.992,P0.05]、手术时间[(305.67±42.96)min vs(254.29±53.53)min,t=-3.073,P0.05]及术中出血量[(386.67±201.31)mL vs(747.62±451.24)mL,t=3.242,P0.05]方面,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开腹右半肝切除组相比,腹腔镜右半肝切除组术后胃肠道通气时间[(2.60±1.30)d vs(9.24±4.22)d,t=2.107,P0.05]、术后住院时间[(10.93±2.28)d vs(14.71±5.17)d,t=2.971,P0.05]及并发症发生率(13.33%vs 47.62%,χ~2=4.629,P0.05)均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第一肝门阻断,腹腔镜右半肝切除组为2例,开腹右半肝切除组为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05);术后标本肿瘤切缘,腹腔镜右半肝切除组为(8.13±3.74)mm,开腹右半肝切除组为(10.24±4.12)mm,组间差异学无统计学意义(t=1.569,P0.05)。结论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治疗右肝肿瘤方法可行,较开腹右半肝切除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特点,术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在机器人肝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采用机器人行肝切除术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控制低中心静脉压的方式不同分为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8例)和低中心静脉压组(16例)。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9岁(范围:20~56岁);低中心静脉压组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53岁(范围:38~69岁)。通过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输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肝肾功能变化等。结果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的术中出血量[M(QR)]为200(220)ml(范围:100~400 ml),低于低中心静脉压组的750(800)ml(范围:100~2000 ml)(Z=-2.169,P=0.030)。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24(18)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为29(20)min,低中心静脉压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为23(23)min,两组第一肝门阻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3,P=0.747)。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组无术中输血病例,低中心静脉压组术中输血5例,输血量1.5(1.5)U,两组输血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3,P=0.001)。术中阻断肝下下腔静脉后,患者平均动脉压由(88.6±4.9)mmHg(1 mmHg=0.133 kPa)降至(67.4±3.8)mmHg,低于低中心静脉压组的(72.4±3.3)mmHg(t=2.315,P=0.003)。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肝肾功能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可通过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技术控制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操作简单,对患者的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与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临床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方法 统计59例经病理确诊的ICC患者,分为3组:组Ⅰ,HBsAg(+)(乙肝表面抗原)/anti-HBc(+)(乙肝核心抗体)(n=16);组Ⅱ,HBsAg(-)/anti-HBc(+)(n=30);组Ⅲ,HBsAg(-)/anti-HBc(-)(n=13),分析和比较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组Ⅰ的发病平均年龄(P=0.025)和CA19-9的阳性率(>25 U/ml)(P=0.025)比组Ⅲ低,但组Ⅰ的PT均值(P=0.031),肝硬化(P=0.044)和体质量减轻(P=0.044)高于组Ⅲ.组Ⅰ癌变易发于右肝,而组Ⅲ易发于左肝(P=0.0032),并且组Ⅰ患者的预后比组Ⅱ和组Ⅲ好(R=0.013).结论 HBV感染的ICC患者肿瘤发病年龄较早,更容易出现CA19-9阴性和肝硬化,PT平均值高,并且易出现体质量减轻和发生肝右叶ICC,但其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供肝成人肝移植的治疗效果及影响移植物存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完成的55例儿童供肝成人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供者中男性34例, 女性21例, 年龄(11.8±4.7)岁(范围:1~17岁)。17例(30.9%)为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肝, 32例(58.2%)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 6例(10.9%)为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供肝。受者中男性32例, 女性23例, 年龄(51.6±10.1)岁(范围:27~70岁), 其中10例患者为血型不合肝移植(18.2%)。通过Student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或χ2检验分析移植物早期存活(术后90 d)的相关因素, 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移植物存活曲线, 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术后早期移植物失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随访截至2021年10月31日, 中位随访时间[M(IQR)]为36.0(43.1)个月(范围:5.9~81.7个月), 移植物失活13例(其中2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再次肝移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冷缺血时间、供受者血型是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临床病理特征及肝内胆管结石对ICC术后生存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118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阳性组)58例,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结石阴性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结石阴性组相比,结石阳性组在肿瘤大小、CA199、CEA、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结石阳性组肿瘤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区域内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等病理特征(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1.9%、10.7%、3.5%,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56.67%、33.3%、16.67%(χ2 =46.61,P<0.001);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1%、21.8%、10.7%,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76.7%、43.3%、23.3%(χ2 =26.60,P<0.001)。结论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肿瘤分期晚,术后生存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板入路(CPA)右肝蒂鞘外解剖法在微创解剖性肝切除术(MIAL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6例, 女6例;年龄为(55±13)岁。42例患者中, 25例术中采用CPA右肝蒂鞘外解剖法, 设为CPA组;17例术中采用传统入路右肝蒂鞘外解剖法, 设为传统入路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IQR)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 (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切缘均为阴性。CPA组患者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解剖目标肝蒂时间, 解剖右前肝蒂主干例数及时间, 解剖右后肝蒂主干例数及时间, 肝蒂损伤, 肝组织损伤, 解剖操作空间(大、小)分别为150.00(130.00)min, 100.00(10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ICC患者肝内胆管组织(肿瘤组)和30例肝内胆管结石仅合并慢性炎症患者肝内胆管组织(炎症组)及3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正常组)中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肿瘤组、炎症组、正常组中、TGF-β1与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呈依次降低,而caspase-3的阳性表达呈率依次升高(均P0.05);在ICC组织中,TGF-β1与surviv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917,P0.01),且两者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890,P0.01;r=-0.894,P0.01)。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均为肝内胆管结石相关ICC预后的独影响因素(均P0.05),TGF-β1与survivin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的阴性表达患者(χ~2=13.192,P=0.001;χ~2=10.536,P=0.002),而caspase-3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其阴性表达患者(χ~2=5.469,P=0.023)。结论:TGF-β1、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ICC组织中表达异常,三者可能共同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特点与生物学特点之间的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自1985年4月至2008年12月间9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及术后病理资料。结果 1.43.98%(42/97)的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男性组阳性率(51.61%)明显高于女性组(28.5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原发肿瘤位于肝左叶的ICC患者发生转移(67.27%(37/55)明显高于位于肝右叶的ICC患者(40.48%(17/4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3.病理提示肿瘤中-低分化而发生转移(66.67%(34/51))较高分化者(43.48%(20/46))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4.一年内复发率27.85%(22/79),复发组术中输血率(63.64%(14/22))明显高于未复发组(31.58%(18/57))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1.慢性乙肝或血清学HBV阳性患者中,男性发展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几率更大。2.ICC发生转移特点因肿瘤的位置和分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3.输血是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癌 (ICC)的切除率低 ,巨检类型、肝门淋巴结受侵、切级阳性、p5 3抑癌基因突变是影响其肝切除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作者分析ICC能生存 5年以上的因素 ,特别是肿瘤中存在的管内乳头状癌成分(IDPCC)。取日本Nagasaki大学医学院第二外科于1 980~ 2 0 0 2年收治的 3 5例ICC行肝切除病例进行分析 ,其中 4例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或肠出血死亡者不易分析。在余 3 1例中 ,男性 1 3例 ,女性 1 8例 ,平均年龄63岁 ( 4 3~ 81岁 )。手术计有肝段切除 6例、肝叶切除2 2例和扩大肝切除 3例。分别作尾叶、肝外胆管切除或胰十二指肠切除计 6例、1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技术应用于成人完全劈离式肝移植(fSLT)的疗效并比较左半供肝(LHG)和右半供肝(RHG)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实施的25例fSLT的供受者资料。13例fSLT供者中男性11例, 女性2例, 年龄[M(IQR)]38(19)岁(范围:25~56岁), 身高168(5)cm(范围:160~175 cm), 体重65(9)kg(范围:50~75 kg)。25例受者中男性17例, 女性8例, 年龄 52(14)岁(范围:35~71岁);原发性肝癌15例, 良性终末期肝病10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0(9)分(范围:7~23分)。按供肝类型将受者分为LHG组和RHG组, 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技术特点。随访截至2022年1月。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 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按LDLT技术实施原位完全左右半肝劈离, 获取有效左半供肝和右半供肝13对, 获取时间230(53)min(范围:125~352 min), 获取出血量250(1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351例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 男性190例, 女性161例, 年龄[M(IQR)]61(14)岁(范围:23~93岁)。将总队列随机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87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基于训练集数据, 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构建列线图模型,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远期生存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 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训练集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筛选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列线图。ROC曲线提示, 训练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基于炎症相关指标的预测肝内胆管癌(ICC)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 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85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术中行淋巴结清扫508例, 其中207例患者的变量资料完整(男性84例, 女性123例;≥60岁109例, <60岁98例;术后病理学诊断淋巴结阳性69例), 用于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淋巴结状态的准确率, 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总体生存时间。使用向后法逐步回归筛选偏回归平方和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变量, 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及其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 使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9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07例术中行淋巴结清扫的ICC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列线图模型的准确率进行外部验证。根据列线图评分将858例ICC患者中未行淋巴结清扫且临床资料完整的80例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 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其与病理学诊断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的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5年9月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肝癌120例,根据CRP检测含量≤3 mg/L为CRP阴性组,CRP含量3 mg/L为CRP阳性组,分析数据用SPSS16.0软件,术前CRP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患者病理特征、复发率和病死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CRP检测阳性的患者有72例,复发率为52.78%;术后病死率44.44%;术前CRP检测阴性的患者有48例,复发率为31.25%;术后病死率25.0%;CRP阳性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均高于CRP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2和4.365,P0.05)。UICC分期Ⅰ~Ⅱ期的患者(41.49%)低于Ⅲ~Ⅳ期的患者(79.31%);高、中、低分化程度的患者中术前CRP阳性率(分别为75.0%,54.35%,36.36%)(P0.05);3年随访结果显示:CRP阳性组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15个月显著低于CRP阴性组的23个月(log-rankχ2=45.137,P0.001);CRP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显著低于CRP阴性组27个月(log-rankχ2=14.457,P0.001)。结论术前CR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复发和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的影响及辅助化疗的可能获益人群。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13家医院654例术后病理学诊断为ICC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共纳入455例患者, 男性278例, 女性177例;年龄[M(IQR)]59(16)岁(范围:23~88岁)。其中接受术后辅助化疗69例(化疗组), 未接受术后辅助化疗386例(未化疗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化疗组和未化疗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PSM前后的生存曲线, 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总体生存(OS)与无复发生存(RFS)的差异。采用Cox单因素分析确定根治性切除术后ICC患者OS的预后因素。然后对P<0.10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以确定潜在的独立预后因素。根据纳入的研究变量及AJCC分期系统对人群进行分层, 并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亚组分析, 探讨辅助化疗的可能获益人群。结果经1∶1 PSM后, 两组均得到69例患者, 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