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研究11味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出用于治疗痤疮的中药单方与复方。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11味中药的水提液与醇提液的抑菌圈直径,发现同种中药的水提液与醇提液的抑菌效果相近,且痤疮丙酸杆菌对黄连高敏,对黄柏、黄芩、丹参、半枝莲中敏,对其余6味中药耐药。将黄连分别与其它4味有效中药复配,所得复方水提液中,黄连丹参复方抑菌效果较好,当黄连∶丹参(w/w)=1.5∶8.5时,其抑菌圈直径较大,达23.5 mm。提示黄连以及黄连丹参复方对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研制治疗痤疮的新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自主研发的协定方中药“金贯蓝”提取物对寻常痤疮三种主要致病菌(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为其临床治疗寻常痤疮提供一定实验依据。方法 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采用琼脂打孔法考察金贯蓝提取物对三种痤疮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并评估不同浓度药物对上述菌的抗菌作用是否具有浓度相关性;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以及最小杀菌浓度,绘制药物时间抑菌曲线进一步考察其作用特点。结果 500 g/L金贯蓝提取物对C. acnes、S. epidermidis、S. aureus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7.67±2.52)mm、(23.33±1.53)mm、(22.00±1.00)mm;浓度为250 g/L金贯蓝提取物对C. acnes、S. epidermidis、S. aureus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2.33±0.58)mm、(20.67±1.53)mm、(20.11±1.20)mm;浓度为100 g/L金贯蓝提取物对C. acnes、S. epidermidis、S. aureus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30±0.75)mm、(10.67±1....  相似文献   

3.
几种中药制剂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智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2027-2028
目的:探讨蒲公英颗粒、黄柏胶囊、鞣酸苦参碱胶囊和复方瓜子金颗粒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测定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大小,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g/ml).结果:四种中药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23.7~38 mm,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直径为14.6~29.6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2.4~32.6 mm(黄柏胶囊除外).结论:上述四种中药制剂中黄柏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菌圈直径为38 mm,MIC为9.76×10-4 g/ml,复方瓜子金颗粒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菌圈直径为32.6 mm,MIC为7.81×10-3 g/ml,黄柏胶囊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丽娟  何婷  莫婷  杨森  徐静  马力 《江苏医药》2023,(11):1123-1126
目的 探讨8种植物精油对痤疮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 采用抑菌圈试验定性检测8种植物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随后通过二倍稀释法定量检测8种植物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8种植物精油对痤疮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广藿香的抑菌效果最好,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31、0.16和0.31μL/mL,MBC分别为1.25、1.25和5.00μL/mL。结论 8种植物精油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可作为痤疮致病菌的天然抑菌剂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河北产蜂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板法培养痤疮丙酸杆菌,观察不同溶剂蜂胶提取物溶液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并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蜂胶95%乙醇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512μg.mL-1;蜂胶75%乙醇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8μg.mL-1;蜂胶水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54μg.mL-1。结论河北产蜂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均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蜂胶75%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蜂胶水提取物>蜂胶95%乙醇提取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滤纸片或牛津杯的琼脂扩散法观察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同时定量测定枇芩颗粒剂对这2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 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05 g·mL-1,对痤疮丙酸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0.10 g·mL-1。结论 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丽  蔡果  龚春燕  申国庆 《中国药师》2012,15(8):1098-1100
目的:观察复方痤疮胶囊的药理学作用,为临床用药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平板法37℃厌氧培养痤疮丙酸杆菌72 h,定量测定复方痤疮胶囊最低抑菌浓度,并观察其对二甲苯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结果:复方痤疮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00 mg·ml-1;复方痤疮胶囊2.4 g·kg-1,1.2 g·kg-1能有效地降低二甲苯致炎剂所致小鼠耳廓的肿胀(P<0.01).结论:复方痤疮胶囊有明显的抑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制如意薰衣草药物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及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性。方法我院门诊按挂号顺序随机选60例痤疮患者(严重程度为Ⅰ~Ⅲ级),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以自制如意薰衣草药物面膜治疗,对照组用异维A红霉素凝胶外用,观察1、2、4、6周疗效,皮损积分、不良反应,及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抗菌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对照组7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积分明显降低,痤疮丙酸杆菌数目明显减少。治疗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如意薰衣草药物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显著,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碳酸氢钠是否对复方新诺明的体外抑菌作用产生影响。方法设计三个实验组:复方新诺明组,复方新诺明+碳酸氢钠组,碳酸氢钠组。选取对复方新诺明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肺炎杆菌、链球菌(D群)作为实验菌。分别用6种细菌进行30~43次不等的药敏试验,分别记录不同细菌的抑菌环直径进行统计,求得不同实验组平均抑菌环直径。结果复方新诺明组对6种细菌平均抑菌环直径在(17.367±1.564)~(25.475±1.414)mm;复方新诺明+碳酸氢钠组的抑菌环平均直径在(21.000±1.911)~(29.925±2.030)mm之间。碳酸氢钠组无抑菌环。经进行统计学分析,复方新诺明组和复方新诺明+碳酸氢钠组两组药物对6种不同细菌的抑菌环直径比较相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结果说明碳酸氢钠本身无抑菌作用,但碳酸氢钠具有协同复方新诺明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蒋献  何燕  李利 《中国药房》2009,(33):2573-2574
目的:研究一清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板、常规平皿法分别对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进行培养并观察不同浓度一清胶囊及其主要成分的抑菌效果,分别求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一清胶囊对痤疮丙酸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98、1mg.mL-1,黄芩浸膏的MIC分别为0.98、1mg.mL-1,而大黄黄连浸膏的MIC分别为1.96、1mg.mL-1。结论:一清胶囊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心灵丸(蟾酥、人工麝香、冰片、体外培植牛黄、熊胆、人参、三七等)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处方中的珍珠;采用GC及TLC分别对处方中的人工麝香、冰片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结果:在GC图谱中可检测到与麝香酮对照品相同保留时间的色谱峰;在TLC图谱中可检出人参、三七等药材的特征斑点;华蟾酥毒基在0.0398~0.4776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8,精密度试验RSD=0.3%(n=6),平均回收率为100.18%,(RSD=0.5%,n=6);脂蟾毒配基在0.0419~0.5026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8,精密度试验RSD=0.6%(n=6),平均回收率为97.00%,(RSD=0.9%,n=6)。结论:所采用的方法准确、可靠,可行性及重复性良好,能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天然牛黄HPLC-ELSD特征图谱并与酶促牛黄特征图谱进行比较。方法:采用HPLC-ELSD法,色谱条件: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和0.1%的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1,梯度洗脱,漂移管温度110℃,气体流速2.0 L.min-1;分析时间60 min。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建立了天然牛黄色谱特征图谱共有模式,并对酶促牛黄与天然牛黄的特征图谱进行比较。结论:所建立的天然牛黄HPLC-ELSD特征图谱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酶促牛黄的鉴别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改进氯芬黄敏片中人工牛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方法鉴别人工牛黄、胆酸。结果 薄层展开剂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甲酸系统适用。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能较全面评价氯芬黄敏片中人工牛黄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观察氨咖黄敏胶囊(含体外培育牛黄10 mg/粒)治疗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22年4月-2022年5月上海方舱医院收治的193例发热的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配至两组(治疗组92例,对照组101例)。治疗组给予氨咖黄敏胶囊(含体外培育牛黄10 mg/粒),对照组给予氨酚伪麻美芬片/氨麻美敏片,总疗程不超过7 d。观察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新冠病毒检测核酸CT值连续2次≥35)、发热持续时间、用药3日后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咽痛、鼻塞、头痛及肌肉酸痛等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核酸转阴时间为(5.84±2.88)d及(5.75±2.3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热时间为(1.36±0.57)d及(1.47±0.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咽痛81.97%和63.77%,鼻塞92.06%和79.22%,头痛91.07%和73.02%,肌肉酸痛92.68%和74.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咖黄敏胶囊(含体外培育牛黄10 mg/粒)能显著改善轻型新冠肺炎患者的咽痛、鼻塞、头痛、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为其治疗该疾病提供了初步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新一代人工牛黄和天然牛黄,人工牛黄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新一代人工牛黄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对发热大鼠有一定程度的解热作用,它的药理作用与天然牛黄接近,某些药理作用强于人工牛黄,为新一代人工牛黄代替天然牛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批土耳其产牛黄与国产牛黄的质量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是否符合我国牛黄用药标准。方法薄层色谱检识牛黄中的胆酸及胆红素;采用UV比色法测定胆红素的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胆酸的含量。结果 2批牛黄中含胆红素与胆酸,土耳其产牛黄胆红素与胆酸含量分别为51.32%、4.63%,均高于现行版中国药典的标准;国产牛黄胆红素与胆酸的含量为51.56%、3.22%,其中胆酸含量达不到药典中的要求。结论该批土耳产牛黄可供药用,国产达不到入药标准。  相似文献   

17.
刘圣  苏丹  唐丽琴  陈象青  张善堂  方卫 《中国药房》2011,(19):1771-1774
目的:优化熊果苷乳膏配方,并建立制剂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乳膏伸展性为指标,优化十六醇、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醇胺(2∶1)和二甲基硅油用量;考察配方优化后制剂的外观性状、粒度、pH、伸展性、稳定性和熊果苷含量。结果:优化的配方是十六醇用量为60g,十二烷基硫酸钠-三乙醇胺(2∶1)用量为10g,二甲基硅油用量为25g;乳膏伸展性较好,延展直径约58.7mm,符合半流体乳膏特性;pH为6.2;稳定性较好;熊果苷含量为标示量的94.5%。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的熊果苷乳膏配方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8.
牛黄及体外培育牛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涛  张程亮  蔡红娇  刘东 《中国药师》2014,(8):1396-1399
牛黄作为传统名贵中药,用途广泛,是多种常见中西成药的主要原料.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牛黄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抗肿瘤等作用.体外培育牛黄药效与之相似.本文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涉及牛黄及体外培育牛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专著、论文,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深入开展牛黄及体外培育牛黄的基础研究以及扩大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橙皮苷脂质体凝胶并对其体外释药和透皮吸收情况进行考察。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橙皮苷脂质体,以包封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并对最优处方制备的橙皮苷脂质体凝胶进行各项理化指标、体外释放模型和透皮吸收进行考察。结果:橙皮苷脂质体最优处方为磷胆比2.35∶1、磷药比7.43∶1、水合介质pH 6.54。橙皮苷脂质体粒径(207.87±13.27)nm,PDI (0.36±0.02),Zeta电位(-40.60±3.32)mV,包封率(58.21±0.90)%,橙皮苷脂质体凝胶体外释药曲线符合Ritger-Peppas方程(R2adj=0.998 9)。结论:橙皮苷脂质体凝胶黏度适宜,易于涂展,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且透皮吸收特性良好,该制备方法稳定可行,适用于橙皮苷脂质体凝胶的制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抗生素的滥用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分离并寻找新的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链霉菌是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主要手段。方法采用滤纸片法研究紫色链霉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液体发酵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工艺。结果紫色链霉菌发酵液对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对真菌的抑菌作用较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对白色葡萄球菌和禽巴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和中华根霉有较弱的抑菌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黑曲霉没有抑菌效果。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紫色链霉菌液体发酵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20.23g/L、蛋白胨2.54g/L、NaCl 0.76g/L、K_2HPO_4 0.99g/L。结论在此条件下,紫色链霉菌发酵液的抑菌圈直径为19.63mm,比优化前提高了18.9%。本研究为筛选新的天然抗菌活性物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