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因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以其有效成分制成的丹参类制剂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近年来围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丹参类制剂及其单体成分(如丹酚酸A、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等)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方面开展了大量药理机制的研究,表明其可以通过调控核因子-κ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等多种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抑制凋亡等药理作用。归纳总结丹参中的单体化合物及丹参类制剂对心脑血管系统相关信号通路的药理作用,以期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药理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含有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的中药注射剂主要包括丹参注射液、丹参滴注液、注射用丹参(冻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和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配伍禁忌,如配伍后发生理化性质的变化,与抗癌药物进行配伍后会促进恶性肿瘤的转移,与止血药、雄激素、阿托品等药物配伍会降低丹参类注射剂的疗效,与抗凝药配伍会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等。对5种丹参类注射剂配伍禁忌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类总结,以期为该类注射剂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中药在治疗炎症方面具有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综述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中的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丹参茎叶总酚酸、丹酚酸B、迷迭香酸、丹参素等)、脂溶性成分(丹参酮IIA、丹参酮I、隐丹参酮、甲基丹参酮等)、丹参多糖,丹参类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丹红注射液等)以及丹参其他类制剂(如丹参凝胶、丹参涂膜剂等)的抗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丹参抗炎作用研究及丹参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长期稳定性考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方法:采用Minitab 18软件对12个批次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36个月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标示含量、pH、水分)进行稳定性回归分析(α=0.25)。结果: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稳定性随时间会呈现明显变化,批间一致性较好,回归预测有效期为43个月。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在其货架期内质量稳定,回归分析可对其稳定性考察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5.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是以丹参的水溶性有效部位丹参多酚酸为活性成分制成的冻干粉针剂,主要化学成分为丹酚酸B、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D及丹酚酸Y等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临床上用于中风病中经络(轻中度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证,治疗轻中度脑梗死引起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的症状。就近10年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的化学成分、药材质量评价、产品质量控制方法、配伍合理性及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更加安全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RBL-2H3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及丹参多酚酸B、D的致敏性。方法 RBL-2H3肥大细胞分为对照(PBS)组、C48/80 (阳性对照,4 mg/mL)组和梯度浓度(0.025、0.050、0.100、0.200、0.400、0.800 mg/mL)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丹参多酚酸B、丹参多酚酸D组,孵育30 min后,通过中性红染色试验观察脱颗粒现象,化学荧光法测定组胺释放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类胰蛋白酶释放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阳性药C48/80组、质量浓度≥0.2 mg/mL的丹参多酚酸B组、质量浓度≥0.4 mg/mL的丹参多酚酸D组、质量浓度为0.8 mg/mL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组的细胞脱颗粒度显著升高(P<0.01、0.05);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没有引起RBL-2H3细胞组胺释放率增加,C48/80组、质量浓度≥0.025 mg/mL的丹参多酚酸D组、0.8 mg/mL的丹参多酚酸B组组胺释放率即显著升高(P<0.001、0.05);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和丹参多酚酸B组类胰蛋白酶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质量浓度≥0.025 mg/mL的丹参多酚酸D组类胰蛋白酶释放量显著增加(P<0.001);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没有引起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增加,0.8 mg/mL的丹参多酚酸D组、质量浓度≥0.1 mg/mL的丹参多酚酸B组的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率显著增加(P<0.001)。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在致敏性方面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丹参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栋  李惠梅 《天津药学》2011,23(2):55-56,76
目的:探讨不同丹参类制剂治疗冠心病的经济效果。方法:选择92例冠心病患者,采用4种丹参类注射剂(A组:注射用丹参组;B组:丹参酮ⅡA注射液组;C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组;D组:丹参川芎注射液组)进行治疗,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评价。结果:4种丹参类注射剂总成本依次为54.50、207.20、252.20和479.20元,总有效率分别为83.3%、92.3%、90.8%和93.1%。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组(C组)方案为治疗冠心病的较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9,(12):2149-2153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4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方法以丹酚酸B为内参物,建立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Y相对于丹酚酸B的相对校正因子(RCF),比较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的差异,评价一测多评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各指标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良好,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简单,可以用于该产品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验证丹参药材中丹酚酸类成分尤其是丹酚酸B是采后干燥的产物;了解栽培过程中土壤水分状态对新鲜和阴干后丹参药材中丹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栽培的新鲜和采后阴干丹参样品中6种酚酸类和4种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新鲜丹参样品中,均含有较高含量丹参酮类成分,但只有极度干旱胁迫时(土壤水势<30%),才可检测到丹酚酸B(<1%),且无其他酚酸类成分。阴干样品中丹酚酸类成分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丹酚酸B含量达4.2%;丹参酮类成分也增加了30%以上。阴干后丹参中丹酚酸B及总酚酸含量与栽培过程中土壤水势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采后干燥有利于丹参中活性成分积累。丹参药材中丹酚酸类成分尤其是丹酚酸B是栽培和采后极度干旱(干燥)的产物,栽培过程中适度的干旱胁迫有利于药材中酚酸类成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酒制工艺对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炮制工艺。方法取用2 a生丹参,分为原药材、酒炙品、酒蒸品、酒炖品4组样品,分别用相应方法炮制、提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4组样品中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结果丹酚酸B含量:原药材(6.43%)>酒炖品(4.66%)>酒炙品>(2.73%)>酒蒸品(1.85%),酒炖、酒炙、酒蒸样品中丹酚酸B损失率分别为27.5%,57.5%,71.2%。结论酒制使丹酚酸B含量有所降低,酒炖为最佳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改善糖尿病肾病(DN)患者抗氧化及肾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给予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治疗,50mg,qd;治疗组给予静脉注射丹参多酚酸盐,200mg,qd,2组均治疗2周。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肾功能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33/45),治疗组为91.11%(41/45),2组间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肌酐(Scr)、24h尿蛋白(24h Upro)、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尿蛋白排泄率(UAER)、β2微球蛋白(β2-MG)等肾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肾功能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显著改善DN患者氧化应激及肾功能指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郑焱  於松达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1):1030-1032,105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复方α酮酸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某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9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组)、A组(复方α酮酸Ⅰ组)及B组(复方α酮酸Ⅱ组),观察3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糖和血压水平、营养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舒张压(DBP)、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肾小球滤过率(GFR)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A、B组收缩压(SB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于治疗前(P<0.05),B组SBP、HbAlc低于A组(P<0.05)。治疗后,A、B组24 h尿蛋白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B组24 h尿蛋白量低于A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及上臂肌围(MAMC)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4周后A组血清ALB、PA、Hb及MAMC低于治疗前(P<0.05)。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复方α酮酸能有效减少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量,有利于延缓肾功能损伤和控制血压,在有效避免低蛋白饮食引起营养不良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甘草酸-低分子壳聚糖(GA-LMWC)偶联物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特征,探讨GA-LMWC偶联物作为肾靶向药物的可行性。方法:将甘草酸溶液和GA-LMWC偶联物溶液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按剂量10 mg·kg-1给予SD大鼠,并于给药后1,4,8 h取各组织(心、肝、脾、肺、肾),采用HPLC测定各组织(心、肝、脾、肺、肾)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大鼠尾静脉注射GA-LMWC偶联物后1,4,8 h在肾脏中的分布较甘草酸组显著提高,分别为甘草酸组的1.34倍(P<0.05)、1.46倍(P<0.001)和2.83倍(P<0.01);在肝脏和脾脏的分布较甘草酸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与游离甘草酸相比,GA-LMWC偶联物改变了甘草酸大鼠体内分布特征,显著增加了GA在肾脏的分布,延长了其肾脏滞留时间,增强了甘草酸的肾脏靶向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轻中度脑梗塞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气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急性轻中度脑梗塞合并肺部感染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丹参多酚酸.两组均干预14d,比较两组血气指标、肺功能、神经功能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在不同原发病所致血小板减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至2016年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血小板减低原因将患者分为血液病组、重症感染组、肝移植组。记录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血制品输注量等各项指标。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方法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评价各组间的疗效。结果: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各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各组间血小板增值比较显示重症感染组与肝移植组血小板增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液病组血小板计数升高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P<0.05);用药后血液病组PLT计数<50×109/L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各组疗效比较血液病组优效比例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P<0.05)。3组血小板输注量比较,重症感染组和肝移植组显著低于血液病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常规剂量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恢复加快,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对重症感染和肝移植患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丹参种子、丹参油、丹参种子饼中是否含有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以及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豫西丹参种子、丹参油、丹参种子饼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丹参种子、丹参种子饼中检出丹酚酸B,丹参油中未检出丹酚酸B,丹参种子、丹参种子饼及丹参油中均未检出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结论丹参种子及其加工品中含有丹参根及根茎中的丹酚酸B成分,为合理利用新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采用高效液相与质谱联用的方法研究诃子对于生草乌的"减毒存效"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生草乌组、诃子制草乌组、生草乌-诃子3∶1配伍组、生草乌-诃子1∶1配伍组、生草乌-诃子1∶3配伍组、阳性药组,按0.12 g·kg-1的剂量给药7 d,分别进行棉球肉芽肿试验、二甲苯耳肿胀试验、醋酸扭体试验及热板试,比较每组小鼠肉芽肿胀率、耳肿胀率、扭体次数及舔足潜伏期;将大鼠按以上方法随机分组,按0.12 g·kg-1的剂量给药4周,通过SIMCA-P软件分析生草乌导致大鼠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通过试剂盒检测每组大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的含量来评估生草乌对大鼠心脏和肝脏的毒性作用。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各实验组都具有明显的抑制肉芽肿胀及耳肿胀效果(P<0.05),扭体次数明显降低(P<0.05),舔足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阳性药组相比,结果无明显差异;生草乌导致大鼠毒性代谢通路有酰胺tRNA的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甲烷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6条代谢通路;生草乌会使大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诃子可以降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的含量。结论:诃子对于生草乌具有"减毒存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肥胖患者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肥胖患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各30例。记录2组术中生命体征、Ramsay 镇静评分、芬太尼总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中D组血压低于M组,心率慢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芬太尼总用量少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 组Ramsay 镇静评分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 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肥胖患者具有血流动力学较平稳,镇痛、镇静效果确切,芬太尼总用量减少,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的含量,考察丹参与黄芪配伍前后丹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进行含量测定。测定丹参酮ⅡA的色谱柱为Water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为270 nm;测定丹酚酸B的色谱柱为Agilent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检测波长为286 nm。结果: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大多数低于药典规定,丹酚酸B的含量有高有低;丹参配伍黄芪后可提高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提取率。结论:不同产地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无相关性,其含量差异说明丹参的栽培技术有待加强;丹参配伍黄芪后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说明了二者配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的机制。方法: 选取某院收治的16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和肝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过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后炎症因子IL-6、IL-8、TNF-α显著降低,IL-10显著升高;凝血功能指标PT变化不明显,APTT、FIB、D-D显著降低,PLT显著升高;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及肝功能和相关生化指标(TB、DB、TBA)显著降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对照组炎症因子(IL-6、IL-8、TNF-α)、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FIB、D-D显著降低(P<0.05),IL-10、PLT显著升高(P<0.05),PT、APTT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熊去氧胆酸联合腺苷蛋氨酸的治疗能够改善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凝血功能和肝功能及相关生化指标,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於积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