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咀嚼肌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进行稳定性咬合板的可逆性咬合治疗,然后利用肌电图仪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咀嚼肌(TA和MM)的肌电情况,分析探讨用稳定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10例咀嚼肌功能紊乱患者,在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用肌电图仪对其咀嚼肌(TA和MM)进行肌电检查,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指数情况。结果:戴入稳定性咬合板3个月后,颞肌前束与咬肌的MPP和ICP高电位降低(P〈0.05);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性指数(Astot)、双侧颞肌不对称性指数(ASTA)和双侧咬肌不对称性指数(ASMM)均降低(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通过稳定性咬合板进行咬合治疗后,使患者双侧咀嚼肌的MPP和ICP高电位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活动不对称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咀嚼肌筋膜痛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咀嚼肌,尤其是咬肌、颞肌的局限性,钝性疼痛、触痛,而且疼痛随着下颌的运动而加重。临床上有各种类型的咬合板用于治疗咀嚼肌筋膜痛。很多文献都报道了稳定咬合板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1,2],但是对于前牙咬合板疗效的报道很少。本试验的目的是评价前牙咬合板和稳定咬合板治疗咀嚼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暂时性胎垫治疗后、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暂时性胎垫及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息状态下胎垫治疗及永久性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最大紧咬状态下胎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后肌电活动显著增强,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永久性修复较暂时性修复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咬合接触状态,咬合过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咬合支持丧失患者修复前后咀嚼肌肌电的变化。方法:对24例咬合支持丧失患者进行常规修复,记录不同时期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紧咬位时的肌电活动,分析肌电幅值、不对称指数及咬肌/颞肌活动指数的变化。结果:(1)修复前后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咬肌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在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P〉0.05);颞肌肌电幅值和不对称指数在义齿戴用3个月以上后显著小于义齿早期(P〈0.05);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在各时期均小于0。(2)修复后牙尖交错位紧咬时肌电变化,咬肌及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在戴牙3个月后显著高于戴牙早期(P〈0.05);不对称指数与初戴牙时接近(P〉0.05),较戴牙1周及1个月显著减小(P〈0.05)。咬肌/颞肌前束活动指数值在各时期均接近0。结论:咬合支持丧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肌电测量可为咬合重建效果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对急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患者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的影响。方法:68例TMD疼痛患者分为急慢性2组,比较分析戴咬合板前和戴咬合板1个月后双侧TA和MM肌电电位。结果:戴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下降(P<0.05);紧咬状态下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患者双侧TA、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戴稳定型咬合板患者仅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慢性组戴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患者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松弛型咬合板更能明显缓解TMD急性患者肌紧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疗效。方法:选择以口颌面部疼痛为主诉的TMD患者68例(急性30例,慢性38例),每组分别戴用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比较分析治疗前、后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值及关节疼痛强度的变化。采用SPSS 11.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①静息状态下,2种咬合板治疗后,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②紧咬状态下,松弛型咬合板治疗的急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而慢性组患者仅双侧MM肌电电位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组患者双侧TA肌电电位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仅双侧MM肌电电位较治疗前显著上升。③2种咬合板治疗后,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松弛型咬合板治疗后,在功能状态下,急性组患者疼痛缓解的程度更显著。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能缓解TMD疼痛,但松弛型咬合板治疗急性TMD患者的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的影响。方法:73例TMD患者随机分为3组,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使咬合距离分别增加3mm、5mm、7mm,比较分析戴板前和戴板后即刻测量的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电位。结果:在静息及紧咬状态下,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即刻测量的TA及MM肌电电位均明显低于戴板前的测量值(P<0.05);紧咬状态下5mm和7mm咬合板对MM肌电电位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3mm组。结论:咬合板是治疗肌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高度为5mm和7mm的咬合板降低咀嚼肌肌电的能力较3mm咬合板更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例,急性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慢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TA)和咬肌(masseter muscle,MM)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电位及最大紧咬时咬合接触情况。结果:(1)2组治疗后1月疼痛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值及显效率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无论是急性组还是慢性组TA及MM最大紧咬电位症状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非症状侧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急性组TA和MM肌电不对称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肌电不对称指数TA慢性组明显高于急性组(P〈0.05),而MM无明显差异(P〉0.05)。(4)2组治疗前后左、右两侧咬合接触点数、以及咬合接触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可以明显缓解TMD疼痛,但对急、慢性疼痛的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肌功能活动情况易于得到明显改善等生理学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型治疗性义齿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咬合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改良型治疗性义齿对20例牙列缺损伴有颞下颌关节区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咬合重建,分别在使用治疗性义齿期间及更换最终修复体后调查患者的主观感觉,检查临床症状,并采用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进行评估,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佩戴治疗性义齿1个月后,关节区症状缓解有效率达到100%;佩戴最终修复体后,关节区舒适性以及修复体使用方面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C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对于牙列缺损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骨关节病)的患者,改良型治疗性义齿在咬合重建过程中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寻找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4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伴前牙深覆患者给予上颌板治疗。结果上颌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以及张口受限等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结论上颌咬合板可作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白露  张丽丽  吴琳 《口腔医学》2019,39(5):472-476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是口颌面部慢性痛的主要来源,严重干扰日常活动。咬合板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尚未完全明了。学者们多年来致力于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疗效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果。该文将对咬合板的作用机制、咬合板的分类、TMD相关疼痛的种类与咬合板的选择、TMD的其他保守治疗与咬合板的关系四个方面对于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颌面部疼痛的疗效进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稳定型咬合板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治疗的症状改善情况及其咬合面磨耗特征分析。方法:对2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5例男性,23例女性)运用稳定型咬合板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的1、3、6、10周复诊,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情况以及咬合板上的磨耗情况并对磨耗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有25例(89%)患者咬合板上出现磨耗面,其中双侧向型者14例(56%),小侧向型者8例(32%),单侧向型者3例(12%)。无磨耗的3例(12%),未发现有前伸磨耗型患者。10周后患者的症状显著性改善。结论: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都有如磨牙症一类的功能异常活动,且以侧向型为主。稳定型咬合板能显著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Twin-Block咬合板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的预后及效果。 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对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科的52例急性颞下颌关节ADDWoR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及佩戴Twin-Block咬合板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张口度、疼痛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和Fricton指数、影像学检查,使用配对t检验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全部52例患者中有4例治疗失败。48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张口度为(44.1 ± 3.3)mm,与治疗前的(25.2 ± 2.2)mm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30.934,P<0.001);治疗6个月后VAS评分(0.15 ± 0.41)与治疗前(2.02 ± 0.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15.931,P<0.001);治疗后6个月关节功能障碍指数(0.06 ± 0.07)较治疗前(0.37 ± 0.04)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6.544,P<0.001),治疗后6个月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0.04 ± 0.03)较治疗前(0.21 ± 0.03)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435,P<0.001);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显示,盘-髁关系恢复正常者5例、可复性前移位27例、ADDWoR不伴张口受限16例。 结论手法复位联合Twin-Blcok咬合板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ADDWoR能较好改善患者张口度、缓解疼痛症状和恢复颞下颌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再定位和稳定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研究不同咬合板对不同TMD症状的疗效对比。方法:TMD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再定位咬合板和稳定性咬合板进行治疗,在佩戴后第1、2、4、6月复查并调磨,同时做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结果: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效果优于再定位咬合板(P<0.05);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明显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1);两种咬合板治疗6个月后张口度与治疗前比较才有效果(P<0.05),且两种咬合板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效果较好,再定位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对改善颞下颌关节病的张口度稍有作用,两种咬合板都能使咬合紊乱的牙齿脱离接触而达到新的咬合关系,使髁突复位到关节窝的最佳位置。  相似文献   

15.
固定修复重建咬合5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临床分析咬合失调患者的病因,采用固定修复术重建咬合,测定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及观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变化。方法 65例经临床诊断为咬合失调病例,采用固定修复的方法施行咬合重建,并分别于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和5年,采用过筛法进行咀嚼效率的测试,检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统计学分析显示固定修复前后咀嚼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固定修复方法对恢复咬合关系是有效的,重建咬合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得到缓解,这种不可逆性咬合重建尚需长期的,大量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尖牙保护性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治疗效果,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在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以经临床和MRI检查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紊乱病盘前移位的16例患者共26侧关节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尖牙保护性咬合板治疗,疗程为3-4个月,治疗前后,测量张口度评估下颌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VAS评分),并复查3.0T MRI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结束后,患者VAS评分平均为2.08±1.65,显著小于治疗前的7.19±1.58 (P<0.001);张口度平均为(36.13±5.97) mm,明显大于治疗前的(25.15±6.02) mm(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结束后21侧关节的MRI表现变化不明显,仅有5侧关节的MRI表现有明显改变,均显示为关节腔积液减少或消失,其中3侧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关节盘回复至基本正常位置,另2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恢复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结论:尖牙保护性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下颌运动功能,MRI表现不能作为评估咬合板疗效的单一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TMD患者68例(急性期30例,慢性期38例),每组又分两个亚组,分别戴用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的变化。结果:①戴咬合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两种咬合板缓解疼痛的程度无明显差异;②戴咬合板后功能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疼痛指数均较戴咬合板前明显下降(P<0.05),但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疼痛缓解程度更显著。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能缓解TMD疼痛,松弛型咬合板缓解TMD急性患者疼痛症状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 M 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美国 E M2 型肌电仪记录102 例患者带咬合板前后的姿势位( M P P)及牙尖交错位( I C 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变化。结果:(1)即刻戴入咬合板后颞肌前束( T A)与嚼肌( M M)的 M P P高电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后不戴咬合板复查, T A、颞肌后束( T P)和 M M 肌紧张缓解。(2)戴咬合板紧咬双侧 T A、 T P 和 M M 的肌电活动显著减小( P< 0.05), M M 的肌电活动对称性明显提高( P< 0.05),活动指数显著增加( P<0.05)。结论:肌位咬合板能明显降低升颌肌最大紧咬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的肌电活动对称性及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19.
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后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适应性改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咬合重建修复中为开辟修复间隙和改善颞下颌关节症状常常涉及咬合垂直距离的升高.本文就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动物模型建立、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后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作一综述,为临床咬合重建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世生  郭雯瑾  梅妍 《口腔医学研究》2015,31(3):287-289,293
目的:研究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 SH)关节腔药物注射法结合佩戴稳定咬合板(stable bite plate, SBP)两种方法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观察组 1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给予两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对照组 1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单纯给予SBP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颞下颌关节开口指数(Temporomandibular opening index TOI)、疼痛指数(Visual analog scale VAS)及肌肉压痛指数(PI)和关节压诊分值(J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OTI、VAS、PI及JP指数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H关节腔内注射联合SBP治疗TMD的疗效优于单纯采用SBP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