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绳海槽浮岩的同位素特征及年代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首次报道了有关冲绳海槽浮岩的Rb,Sr和O等元素的同位素资料。用铀系不平衡法成功地测出了浮岩的年龄,探讨了冲绳海槽岩浆的物质来源、结晶演化以及火山喷发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那丹哈达地体的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那丹哈丹地体与相邻地块在演化历史、构造背景、变形特征等诸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断层接触关系确认该地体的存在,通过生物地层学、古地磁学的研究讨论那丹哈达地体自三叠纪至晚侏罗世期间古地理位置的变迁以及地体与古大陆边缘拚贴的时期。最后通过地体拚贴后的构造变动讨论了地体增生的后继效应。  相似文献   

3.
青藏热流与构造热演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13个实测热流值为主,综合了有关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正演拟合的模型研究,展现了青藏高原自陆-陆碰撞以来的40Ma间地体的构造热演化过程。文中着重强调地体构造变形是壳幔深部热作用的主要诱发因素,据此用板块运动学原理推导出地体的缩短-增厚-抬升-侵蚀-滑移等三维变形的运动学方程组,作为模拟地体综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系统定义的初始和边界条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南北新老地体的构造热演化差异很大,但南部热地体中深部热过程的规模比预期的水平要低。  相似文献   

4.
中国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带岩石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滇西三江地区位于扬子、印支、缅泰马3个微大陆的交接部位,它们之间的地缝合带均以产出蛇绿岩套和蓝片岩为标志。岩石学的大量成果为本区古特提斯的存在提供了系统的证据,并据之重塑了其大地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时古特提斯为多岛洋格局,三叠纪时有残留洋盆发育;新特提斯已西移至缅甸等地。本区是经复杂的洋壳消减和强烈的印支期陆-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并受到嗣后的构造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5.
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与中国大陆地壳的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壳幔混合铅的二阶段模式计算,表明大陆地壳主要派生于太古代,地壳增加速率在33—34,26和16—17亿年出现极大值.晚元古代后,中国大陆出现广泛的重熔再造,导致了高Pb~(207)/Pb~(204)与Pb~(208)/Pb~(204)异常铅的出现,表明其改造程度要比其他大陆强烈.中国大陆铅源普遍具有高Th/U比特征也可能反映原始地球的区域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弹性波在半无限空间介质中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地壳波浪运动学说对大陆边缘地壳的构造进行了探讨,解释了不同类型大陆边缘地壳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特别对活动大陆边缘的海沟和岛孤的形成进行了定性的计算,同时,还对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两种大陆边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它们相互关系和在地质发展历史中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河岭式酸性稀土火山岩系位于南岭东段稀土成矿带内,形成于燕山晚期,由富含稀土的酸性火山熔岩和次花岗斑岩组成,是一独立的稀土岩浆岩演化系列。从火山熔岩到次花岗斑岩,岩浆向偏基性富破方向演化,稀土元素在演化的中、晚期被富集,特别是晚期侵入的偏基性富碱的次花岗斑岩中,稀土元素丰度最高,并有向更富轻稀土方向演化的趋势。岩浆房的对流扩散和结晶分异作用可解释这些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论述了察尔汗盐湖沉积的特征:(1)盐类沉积发育在碎屑岩系中,碳酸盐、硫酸盐沉积都不发育;(2)沉积分异不充分。石盐层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含泥砂、碳酸盐和石膏等;碎屑沉积物也都掺杂膏、盐,从而形成一套化学岩和碎屑岩的混杂沉积;(3)含盐岩系中有马兰黄土堆积。古气候演化:大量蒸发岩开始出现于距今约2400—2500年,在此之前,有过一段相对湿润期;距今约16000—9000年,气候最为干旱,出现钾盐沉积并成为干盐湖;距今约9000年,又出现相对湿润期。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区特提斯中生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地层、沉积体系和古构造的特征可将西藏特提斯划分为9个沉积盆地。各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特点很好地表明了西藏地区的板块构造格局。研究表明班公湖-丁青断裂带为板内转换边界,雅鲁藏布江活动陆缘具有“山弧”边界性质,而非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附近海域航空磁测及区域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根据历年来在中国附近海域进行航空磁测所得资料,探讨了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地质构造特征。指出渤海拗陷是产生在华北地块前震旦系刚硬的结晶基底之上的新生代裂陷式盆地。黄海是相邻陆区地质构造的沉没部分。东海深部构造呈近近东西向,属古亚洲域构造。南海属太平洋西缘典型的边缘海之一,是渐新世以来大陆边缘破裂、海底局部扩张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构造叠加与成矿叠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所提出的“构造矿床学”的观点,对构造叠加与成矿叠加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阐述,把成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结合起来,以期阐明矿产的形成机制和赋存规律。  相似文献   

12.
马里亚纳海槽热液硅质烟囱上的自生绿脱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地叙述了马里亚纳海槽热液硅质烟囱上自生绿脱石的矿物学和化学特征,并根据其产状对其形成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是在构成烟囱外壁的非晶质氧化硅沉淀后,由于热液物化条件改变而在低温、氧化条件下从热液中直接沉淀形成的一种二八面体2:1型膨胀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在华北北部地区进行的大量深部探测工作,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电性结构、热结构,以及地壳、莫霍界面和上地幔高导层构造,表明本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与地壳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认为,由于软流圈的强烈不均匀活动引起了莫霍界面的巨大变化,导致基性岩浆大量溢出、地壳增温、下地壳出现蠕变、上地壳侧向扩张、浅部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其倾角随深度变缓,地表下沉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历次人口普查与1%抽样调查数据为样本,将劳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生产函数,利用嵌套了劳动人口年龄结构CES函数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计了中国的“年龄−劳动生产率”曲线,并分析了其在不同时段与不同区域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中青年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最高,青年劳动者次之,中老年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最低。从分区域结果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中青年劳动者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且近二十年来处于上升的趋势,而中老年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接近零,西部地区则由于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迁,表现为青年和中老年劳动力组边际生产率显著大于中青年劳动力组。  相似文献   

15.
黄咏梅 《化学教育》2007,28(2):40-41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美的地步."现代科学的数学化,不仅普遍体现在自然科学中,也表现在数学向着社会科学渗透.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化学问题不仅使我们的解题能够更加准确、简便,还使我们能够更加精确简明地表达化学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解题途径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及解题能力和技巧都具有深远意义;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做到知识的相互迁移和灵活运用.本文仅通过几例对化学解题中的数学构造法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个旧高松矿田断裂和裂隙构造发育,是重要的控矿构造.本文对断裂带构造岩结合矿田花岗岩、地层围岩以及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角砾岩表现为富Eu、负Eu以及弱负Eu的三种类型;构造岩与花岗岩和矿石稀土元素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松矿田断裂构造岩的演化提供了依据;分析了影响构造岩稀土含量及配分模式的因素,包括断裂的动力分异作用以及围岩地层和岩浆岩对构造岩物质来源的影响;构造岩具有较好的示矿作用,构造岩中稀土元素与主要成矿元素Sn,Cu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能为隐伏矿的预测提供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17.
提出1种以配体轨道的旋转性质为基础,并利用群生成元表示矩阵来构造对称性轨道的新方法。讨论了对称性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给出群重迭积分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8.
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地球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讨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现今地球非对称动力系统的关系。全球地震构造可划分为三个非对称系统: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洋脊地震构造系,北大陆地震构造系。地球非对称性还表现为南、北半球的非对称,大西洋半球与太平洋半球的非对称和经向构造东、西两侧的非对称。全球非对称动力系统可能由经向对流、纬向对流和由地球转速变化产生的惯性流组成,它们构成了地球非对称性的动力学背景,并控制了全球地震构造系统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心电图QRST波仿真模型的构造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我们提出的一种新的心脏内兴奋传播仿真算法,在IBM PC微机上实现了心电图QRST波的计算机仿真。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外在大型机或高档工作站上实现的心电模型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杨虎涛 《高分子学报》2017,49(03):112-120
在合作秩序的起源、扩展和维系的问题上,利他性一直是研究的主要方向。继亲缘选择、互惠利他等多种形式的利他理论之后,研究逐步聚焦于利他惩罚机制的形成和维系上。但基于单纯利他惩罚的强互惠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大规模合作的起源和维系问题,模仿他人的从众和对权威的服从这类行为倾向,通过群选择和群成员的同质化,同样对合作的起源、扩张和维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从众和服从的这种集体性的特殊合作行为虽然没有表现出合作剩余和利他性,但却避免了非合作的损失,它们在促进群合作规模的同时,也降低了合作维系的成本。虽然从众和服从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但人类的从众和服从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如更为复杂的规范性从众,基于风险规避和资源分配的支配- 服从秩序等。尤为重要的是,人类在从众和服从倾向的进化过程中,保持了与之相反的抵触性倾向,即不从众和不服从,正是这种对抗性的机制,为合作秩序的持续扩展与演化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