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的影响,观察局部亚低温技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法:选择连续入院的急症脑出血病人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局部亚低温治疗组,诊断明确后,两组均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代谢及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局部亚低温组立即给予电子冰帽治疗。分别于入院当天、治疗第7 d、治疗第14 d计算脑出血量、脑血肿周围水肿带的体积,进行比较;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作为评价预后的主要指标。结果:①治疗14 d局部亚低温组脑水肿的体积较常规组明显减少(P〈0.05)。②治疗14 d局部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常规组比较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①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水肿。②局部亚低温治疗可减少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消瘀康胶囊对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0例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发病后1周加用消瘀康胶囊.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天行头部CT检查,观察并计算血肿周围水肿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消瘀康胶囊可有效减轻血肿周围水肿,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促进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3.
头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水肿5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3例急性脑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综合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头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以及脑血肿、脑水肿体积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水肿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局部亚低温可促进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改善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尼莫地平在脑出血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平 《四川医学》2010,31(7):950-952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早期用于轻、中度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研究其对血肿变化,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12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尼莫地平治疗组),B组(对照组),在入院时,治疗后第3、7、14天作头颅CT测量其脑血肿、脑水肿体积,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3天,两组血肿、神经功能缺损均有加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脑水肿均有加重,A组较轻。第7天,两组血肿均有缩小,治疗组缩小较好;脑水肿、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恶化,但治疗组较好。第14天,两组脑血肿、脑水肿、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明显好转,但治疗组好转较明显。结论尼莫地平早期用于轻、中度脑出血安全、有效,可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塞通治疗西宁地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及周围水肿吸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甘露醇降颅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选择用药时机(脑出血72小时后)加用血塞通注射粉针剂400mg·d^-1,连用2周。观察两组头颅CT血肿量和周围水肿情况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头颅CT示血肿量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周围水肿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用血塞通治疗,可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随机抽取我院2000年以来我科经内科保守治疗的急性重型脑出血33例作对照组。结果微创联合局部亚低温组血肿量明显缩小,神经功能恢复好,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颅局部亚低温联合醒脑静对于急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8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其中前者选择头颅局部亚低温方式进行治疗,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4天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血肿和水肿体积,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血肿与水肿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前者NIHSS评分则显著低于后者,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可以保护患者脑部,对于急性期脑出血具有显著疗效,是一种较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疗法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疗效。方法将43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疗法组(治疗组)与常温疗法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结果治疗10d治疗组颅内血肿体积、周围水肿带面积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亚低温与常温疗法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疗效.方法 将43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疗法组(治疗组)与常温疗法组(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结果 治疗10d治疗组颅内血肿体积、周围水肿带面积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疗法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孙永  孙辉  姚凯华 《重庆医学》2013,(21):2534-2536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将该院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20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研究组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行头颅CT检查患者血肿及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治疗后14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14d两组患者血肿周围水肿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d研究组血肿量及血肿周围水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d两组患者IL-6、TNF-α较治疗后7d明显降低,治疗后7、14d两组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研究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有效地清除颅内病灶,减轻脑出血急性期炎症因子水平和颅内血肿周围水肿情况,有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1.
郑坤木  童绥君  马琪林 《医学综述》2009,15(13):2046-2048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显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发病第4天)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21天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SPECT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局部亚低温与常规治疗组两组病灶区平均血流灌注对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局部亚低温组(P<0.05),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和第21天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逢锦峰  赵长福  祁海文 《吉林医学》2010,31(17):2568-2569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对脑出血恢复期神经功能恢复、血肿大小及其周围水肿消退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于脑出血后7~14d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血栓通注射液45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或生理盐水250ml)治疗,1次/d静点,疗程为14d;对照组仅予基础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第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定与头颅CT复查。结果:第28天时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改善评分为(5.03±1.7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3±1.68)分(P<0.05)。头颅CT观察示血吸收及水肿消退为(2.46±1.51)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9±2.86)ml(P<0.01)。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的微循环改善有一定疗效,能促进血肿吸收及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局部亚低温的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HICH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发病后第5天血糖、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Barthel指数(B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糖、出血侧PI显著降低,出血侧Vm显著增高(P〈0.05);应激性溃疡发生率、NDS显著降低(P〈0.05);而BI则无统计学意义(P=0.094)。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抑制HICH微创术后患者的过度应激反应,改善出血侧脑循环,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迭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发病24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谯。两组给予了长达拉奉静脉滴注14a,观察组加用32-34℃的低温治疗72h,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的,治疗了a1及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s—CRP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7d、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取得更佳疗效,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后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50/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3%(2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6.7%(P〈0.05)。治疗30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90d后患者的BI指数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疗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残疾评分以及血肿和水肿带体积改变。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残疾评分、血肿体积、水肿带体积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尼莫地平能明显的减少血肿体积和水肿带的体积,减少脑出血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和残疾的可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对脑出血微创碎吸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5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7)和对照组(n=38),两组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脱水、止血治疗,并给予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对照组除不用银杏达莫外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残余血肿和脑水肿吸收、神经功能康复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残余血肿的吸收、脑水肿的改善、神经功能的康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银杏达莫能促进脑出血微创碎吸术后患者的残余血肿的吸收及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狄剑秋  管峥峰  雷鹏 《现代医学》2014,(11):1351-1353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早期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出血早期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20%复方甘露醇注射液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同时联合应用高渗盐水。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血肿及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脑水肿及血肿体积均缩小(P〈0.05),观察组缩小更明显(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均增加(P〈0.05),观察组增加更明显(P〈0.05)。显效率观察组为65.0%,对照组为41.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渗盐水联合甘露醇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出血早期脑水肿的吸收,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屠传建  宋大刚  柳建生  章月江 《浙江医学》2010,32(10):1492-149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mild hypothermia,MHT)对合并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合并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各2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在伤后第1、3、5、7、14天行予颅多普勒(TCD)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亚低温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 MHT可以显著降低合并t-SA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VmMCA,降低CVS发生率,缩短CVS持续时间,缓解CVS的强度,认为MHT治疗对防治CVS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