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民族文学的纵向发展与横向交流之间的同步关系即常态关系,讨论较多,则对民族文学的纵向延伸与横向交流之间异步发展的变态关系作了较深的分析。作者认为,这种变态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文学横向交流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学的纵向延伸发生“断裂”的状况;二是由于横向交流的刺激,使民族文学的纵向延伸出现“跳跃”发展的状况。基于这种观点,作者还对过去一些理论中的矛盾现象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北朝时期,东北诸民族经过重组、发展与交融,其分布格局以及民族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东北诸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自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首先,东北诸民族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促成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其次,东北诸民族经济模式的转变以及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得农耕、渔猎及游牧各民族在经济上形成相依与互补的关系;再次,军事征讨与合作使得东北地区诸民族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利益驱使导致军事行动与政治依附成为东北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最后,多元文化的双向发展使东北诸民族的文化向心力不断增强,持续推动东北诸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3.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创新少数民族文化,适应和谐社会发展要求;树立健康的民族文化发展心态,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官学的设置、书院的创建、专科学校的兴起、乡村社学的发展,是该地区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类型。当时学校教育呈现的特点有四:一是中原文化从巴蜀地区渐次传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二是初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体系,三是地方教育逐步普及,四是区域间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发展改变了土司统治集团的风俗习惯,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深入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交融,产生了一株株光彩夺目的奇葩.各民族文化人互相学习、切磋,促进了相互的提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章.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和云南丽江木公的交往就是值得珍视的一例.(一)木公(1494~1553),字恕卿,号雪山,又号万松、六雪主人.公元一五二七年袭父职为土官知府.在他任职期间,多次带兵抵抗其它民族的侵扰,使得当地百姓有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明世祖亲赐匾额“辑宁边境”.他亦尽力发展所辖“一府五州县”的农副业及矿业生产,使自己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同时,还努力学习、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珍异图籍,藏拟邺候”;博览群书,多方吸取;广交文友,多方求教,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杨升庵是他中年以后结交的文友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每个民族总是要取别民族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加快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对各国家、各民族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党工作的着重点正在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了加快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外国,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学习外国、坚持“洋为中用”这一方针,似乎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不成什么问题了。但是,当前在实践中真正把“洋为中用”作为学习外国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要素和动力是全国56个民族,核心和主线是增进共同性。其在“国家-民族”关系上,体现为各民族共同维护统一完整的国家观念、共同铸牢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共同拓展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为不可分割、紧密互利、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在“治理-发展”关系上,体现为共同保护、共同治理、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构建和实践深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这是十分正确的论断。自周秦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相互依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中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天人二分”的哲学思想使人获得研究客体的主体地位。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的深入,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消解。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同质化成为必然趋势,人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面临严峻的考验;而由全球化引发的宗教、民族文化方面的冲突不断升级,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这一切的根源之一在于没有处理好“距离”问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可以为疗治西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副作用、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提供有益的启发;儒家所倡导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则为解决文化全球化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各民族文化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在和平共处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秦汉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当时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异同与对峙,导致了绵延不绝的民族战争,但同时也为双方间的渗透与融合创造了条件。与此相适应,则是以中原王朝为本位的民族文化观念两大思潮的基本形成:或致力于鼓吹“夷夏之防”;或积极提倡“夷夏一体”、“王者无外”,而以后者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观念已趋于成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活”文化;新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特色”文化;新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感性”文化;新疆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共享”文化。新疆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价值认同功能;娱乐交流功能;凝聚团结功能;形塑功能;信息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2.
§1.社会发展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即“内源发展’、“派生形态’和“超越”现象。当各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封闭孤立状态时,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都要重复“同一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发展以“内源发展“模式出现。当交往的因素出现后,尤其是当交往步入区域性、世界性之后,“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及“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中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时代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中亚,从历史文化的深层揭示中亚各民族的发展规律及其民族特色,从而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亚各民族,促进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中亚民族史》项目于2001年12月申报,2002年6月批准立项,列为重点项目。1991年苏联在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宣言中解体,这固然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但也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而发展的结果。然而现在中亚五国也并不是单一民族的国家,而是民族杂居,每个国家都有上百个民族;其宗教信仰也是非常复杂,既有伊…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各民族间交往的渠道,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机遇;市场经济促进新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王江成 《学术界》2022,(9):155-164
从民族认同国家的现代国家认同建构内涵看,国家认同建构的核心是民族的认同整合,即如何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或实现各民族的多重身份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五族共和”开启的“国家民族身份建构”与“承认各族身份”的“二重民族构建”催生了国家认同建构的“融合同化”与“平等共治”两条进路。国共两党的民族观念之争使得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逐渐分野对立:国民党片面强调“国族建构”的“国族同化”进路否认各民族,滑向了大汉族主义的泥沼;共产党强调“各民族解放联合”的“各民族平等自治”进路赢得了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但客观上也存在弱化中华民族建设的嫌疑。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嵌合互构”使得近现代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建构的“两条进路”走向了协调统一。今天,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纽带实现各民族的认同整合,完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层面认同的跃升。  相似文献   

17.
据明代《献征记》记载,称临高人为“僮(壮)”。1980年7、8月间,国家民委派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对居住在海南岛临高县一带人民的语言、风俗、历史等进行调查,亦确认临高人是壮族。这使我想起临高历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王桐乡。王桐乡被称为海南“四大才子”(又称“四绝”)之一。这四人是:明代丘浚,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世称“读绝”,写有不少诗文,收于《丘海合集》,又是明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海瑞,做官清廉,囊无赢资,世称“忠绝”,著有《海瑞集》;王桐乡,以诗文出名,  相似文献   

18.
五丹戈同志所著《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一书,认为鸦片战争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活动以及商业交通的发达,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因而形成了经一的国民经济。“在明代中叶,经一的国民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到了清代,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联系比明代更密切的国民经济整体。”其所谓“统一的国民经济”或“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实际上就是指统一市场或民族市场而言。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五十几个兄弟民族组成的。自古以来,这个大家庭中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相互交往、经济上相互联系的同时,文化上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种文化上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各兄弟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毋庸置疑,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一。因而考察以往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的大国。辽阔的国土,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之所以能如此,是同各族人民历来的友好交往分不开的。下面仅就文化上的交流谈点个人看法。 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产生于经济基础。有了经济关系,才发生文化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也就不平衡。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提高本民族的发展程度,只好向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争取平衡。其方法:一为掠夺,二为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