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与中国风景名胜区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另一方面风景区的管理、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了有关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公民的高度关注。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究竟应该怎么管理?怎么规划设计、开发与保护?作者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和美国国家公园进行了诸多方面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风景名胜区应该借鉴的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2.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世界遗产分类体系背景下的中国风景名胜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峰  邓浩 《中国园林》2009,25(12):1-6
以中国风景名胜事业发展历程的典型事件和理论为例,简述中国当代学者对中国风景名胜区这类遗产的价值特征认知与把握,指出中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在保护和管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同时,也阐明了世界遗产分类标准取决于对世界遗产本底价值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世界遗产的申报不是机械地套用既有遗产的分类标准,该工作的核心在于对遗产地本底价值的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5,(12)
基于城景互动的理念,文章对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分类界定,提出了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的3种亚类:市区型、近郊型和远郊型风景名胜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与全国分类标准,按照"多规合一"的发展要求,对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的用地分类提出调整与深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家立法保障的重要保护地类型,与国外国家公园体制耦合度较高,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编制模式、规划审批、实施管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借鉴价值。依托风景名胜区等现有保护地,建立科学完善的国家公园规划管控体系具有积极价值,是我国国家公园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推行国家公园运动的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决定,将国家公园的建设提升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3类现行的国家级风景资源的管理体系,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并针对我国国情,分析现行国家级风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原因。然后对比美国、德国、日本的国家公园体系,借鉴其在管理体制、法律体系以及经营模式方面的经验。最后提出对中国国家公园管理体系构架建立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及管控方式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全要素管控存在不适应,一方面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与国土空间用地用海分类缺乏转换,未来风景名胜区规划修编时很难与国土空间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另一方面风景名胜区往往不依托用地分类进行分级分区,导致管控措施难以落实。基于此,文章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与管控优化方法,包括科学划定与“三调”用地对应的风景游赏用地、依托国土空间用地用海标准优化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标准、依据用地分类提出管控原则,以期能够促进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在用地与管控上的合理衔接。  相似文献   

8.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是位于武汉市主城区内的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城市边缘自然环境不断被侵蚀的现实条件下,作为一个典型的城中型湖泊,探究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对同类湖泊的保护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概念规划为例,对城中型风景区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安超 《中国园林》2015,(2):28-31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引导的开发行为,加大了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导致一些风景名胜、自然文化遗产等资源被企业占有和破坏,因此,亟待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制度,规范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行为。简要介绍了中国风景名胜区转让经营的现状,重点对当前风景名胜区转让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系统整理了美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行为,探讨建立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加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监管力度等一系列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城乡规划"全域管控"和"多规合一"背景的要求下,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如何在明确保护风景名胜区土地资源的同时,综合考虑其与城乡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分类的衔接,是保障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调整应着眼于风景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和实际管理面临的困难,加强风景游赏用地的适用性和游览服务设施用地的对应性,协调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分类,从而切实提高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对土地管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严国泰  宋霖 《中国园林》2021,37(3):112-117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迅速,除风景名胜区外,还先后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等14类保护地,实际上形成了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在空间和权责上的重叠,国家决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并对各类保护地进行重组。在此背景下,比照世界遗产、国家公园等国际上的保护地体系建设经验,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价值演进和利用发展的3个阶段,解说了世界遗产与中国风景名胜资源的对应关系。并在目前风景名胜区体系整体保留的情况下,尝试借鉴世界遗产价值评估对中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分类分级进行完善,识别风景名胜区强调自然和文化相结合的价值和特色,指明国家公园体制下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资源并带动地区发展的潜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员,已存在数千年,总结了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基因、当代特征和新时代重要作用,以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眼光,明确了风景名胜区是新时代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的定位,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以生态保护下的展示利用作为其优先管理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风景名胜区为特色、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理解中国风景认知传统的近代化进程,通过史料梳理,考察了中国近代风景区相关的制度形成过程.从考察结果来看,中国近代风景区制度是在引入森林保护、名胜古迹保护,以及市政规划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分为由农林部门主导的旨在保护和建设风景区自然本底的风景林制度和由建设部门主导的旨在保护人文古迹并完善区内公共设施与管理体制的...  相似文献   

14.
源于名山大川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将自然和文化高度融合,不仅保存了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孕育了极为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等高超的生态伦理和智慧,对民族的宇宙观、国家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的象征、思想的载体、精神的家园、文明的诗史。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公园体制构建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名胜区应该作为和谐发展的典范、文明互鉴的使者、美丽中国的代表以及美好生活的家园,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为保护地体系中的独特类型,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正在开展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搜集、分析全球35个代表性国家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自然保护地类型体系的一些共同特点,如类型划分标准各异、类型总量差距巨大、跨区域大尺度的保护地,以及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特色保护地等,提出构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弘扬民族文化",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地作用,更好地完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与旅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嘉乐 《中国园林》2000,16(2):29-31
本文论述了旅行与游览的不同概念,列出了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保护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强调风景名胜区不是产业没有理由成为企业,不能利用人民自己的财产从人民身上谋利。明确了风景名胜区管理与旅游服务是两种不同的专业领域,就深入了解各自的本质,掌握不同的运行规律,严格分工,紧密衔接,才能使风景名胜区得以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朱江  邓武功  于涵  张丹妮 《中国园林》2021,37(3):118-123
以中国近40年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程,以及全国9批共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案例,从理论层面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风景名胜区以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为根本,以"自然和人文交融"为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批次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数量上东多南少,面积上西阔东疏,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有重要的空间对应关系。进而提出了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布局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简要回顾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发展及体系特色,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通过对公共政策的了解,结合国际上保护地管理规划经验,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成为公共政策。认为在现有风景名胜区规划框架之下,单一目标和项目清单式的规划成果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在目前新的调整时期,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亟须进化与改革,有必要重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理论和体系,使规划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科学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应对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提出应紧抓目标导向,以系统性思路布局体系建设,针对实践中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全面评估自然文化资源、严格执行“三个不”、充分论证类型整合、以实效看待类型归并、科学确定范围调整5个方面的技术应对措施,对风景名胜区、三条控制线、分区管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