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民  栾承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1):1083-1086
目的 了解中国O~14岁肢体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现状及近20年来该人群主要致残原因的变化.方法 对2006年和1987年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中,0~14岁肢体残疾儿童致残原因的调查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比较.结果 2006年中国0~14岁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类别为先天性疾病及发育障碍、伤害因素、其他因素和疾病因素,致残专率分别为0.257%、0.066%、0.055%和0.041%.脑性瘫痪所致肢体残疾的致残专率最高,为0.129%.与1987年调查结果相比.先天性疾病及发育障碍的致残专率显著上升,疾病因素和其他因素的致残专率显著下降.2006年中国0~14岁儿童肢体残疾的前五位致残原因分别是脑性瘫痪、发育畸形、其他外伤、其他先天性或发育障碍以及其他原因;1987年前五位致残原因分别是其他原因、小儿麻痹症、发育畸形、其他外伤和不明原因.两次调查的分年龄组及分性别的前五位致残原因分别与两次调查的O~14岁肢体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构成顺位基本相同.结论 先天性疾病及发育障碍是我国0~14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脑性瘫痪致残专率最高;伤害因素逐渐成为我国0~14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  相似文献   

2.
478例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78例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分析曾广玉(安徽医科大学儿少卫生教研室合肥230032)张洪波(安徽医科大学妇幼卫生教研室合肥230032)1对象与方法1.1资料来源安徽省16个地区调查的0~14岁儿童的全部人数。1.2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入户个案调查,由...  相似文献   

3.
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行为状况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行为状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北京市5所培智学校智力残疾学生420人和正常儿童139人进行问卷调查及行为观察。结果(1)智力残疾学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卫生行为的形成率较低。(2)智力残疾学生早锻炼行为习惯的形成率高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河南省辉县市残疾人现状和致残原因,1998年在该市进行了残疾人现状流行病学调查.本次共调查残疾人2 667名,残疾率为3.50‰.在各种类型残疾中,以肢体残疾、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分别居前3位.男女人群残疾率比较,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各年龄组残疾率比较,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以35岁组和40岁组较高;不同地区残疾率比较.各种类型残疾率均为山区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区.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意外伤害和先天性疾患.由此表明;预防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先天性疾患病儿的出生是降低当地残疾率的工作重点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辉县市残疾人现状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河南省辉县市残疾人现状和致残原因,1998年在该市进行了残疾人现状流行病学调查,本次共调查五疾人2667名,残疾率为3.50‰,在各种类型残疾中,以肢体残疾,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分别居前3位,男女人群残疾率比较,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各年龄组残疾率比较,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以35岁组和40岁组较高,不同地区残疾率比较,各种类型残疾率均为山区高于平原和丘附地区,致残的最主要原因是意外伤害和先天性疾患,由此表明:预防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先天性疾患病儿的出生是降低当地残疾率的工作重点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智残儿童鉴定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1~1995年北京市计划生育智残儿童鉴定的情况进行分析。被确定的347名智力残疾儿童,主要来自近郊区及远郊区(占93.1%)。其中轻度智残占42.7%,中度占39.5%,重度占12.1%,极重度占5.8%。在已知病因中,孕期感染、中毒、疾病等不良刺激,惊厥引起的脑缺氧、损伤,出生窒息和低出生体重是主要致残因素。在后天因素中,父母的文化、职业对儿童的智力影响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7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残疾儿童现状为制定优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996年《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视力、听力、智力、肢体、综合残疾124人,现残率9.68‰,现残率以智力残疾为首,其次分别为综合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男童明显多于女童,3岁以上儿童残疾明显高于3岁以下儿童,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除听力与曾用过耳毒药物有关外,其余残疾类别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是预防残疾儿童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何平  陈功  郑晓瑛 《中国公共卫生》2017,33(10):1417-1421
目的 分析1987和2006年中国儿童智力残疾与其他残疾共残情况。方法 利用1987和2006 年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以0~1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logistic回归分析智力残疾及其严重程度与其他残疾的关系。结果 1987—2006年,多重智力残疾的标化现患率从2.57‰升至3.61‰,其中与听力言语残疾的共残占比均最高,其次是与肢体残疾共残,最后是与视力和精神残疾共残。在控制其他变量后,1987年只有视力、听力言语、肢体和精神残疾人群的智力残疾发生率分别是没有其他残疾人群的11.03、17.65、13.46和46.53倍,2006年则分别提高至19.22、99.19、32.17和119.72倍。以只有智力残疾为参照,智力与精神、听力言语、肢体和视力残疾共残的儿童,其重度残疾比例的OR值在1987年分别为7.10、4.57、3.81和3.39,2006年分别为4.30、2.85、2.74和2.27。结论 有其他残疾儿童的智力残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高。听力言语与智力共残占比最高,对智力残疾影响大;精神与智力共残占比小,但对智力残疾影响大;肢体与智力共残占比虽高,但对智力残疾影响小;视力与智力共残占比小,对智力残疾影响亦小。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237名0~6岁智力残疾儿童3年康复状况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2004年北京市0~6岁儿童残疾抽样调查诊断的237名智力残疾儿童随访,了解其三年的康复现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2004年诊断智力低下的255名儿童监护人进行现场或入户调查,采用SPSS10.0分析数据。【结果】1)三年接受康复治疗儿童59人(25.99%),比2004年明显增多(χ2=8.234,P0.01),22人(37.93%)在4~6岁间开始接受康复训练,农村未康复者明显多于城市(χ2=18.67,P0.01);康复形式以在专业康复(61.11%)及家庭训练(50%)为主;2)儿童未接受康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父母不知道家庭训练、对儿童问题改善态度不积极、病因不明确的、2004年大运动能区发育商较高等。【结论】智力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治疗)覆盖比例低,父母的康复意识和社会保障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0.
何平  戴婉薇  陈功  郑晓瑛 《中国公共卫生》2017,33(12):1673-1676
目的 分析1987和2006年中国儿童视力残疾患病率、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致残原因。方法 利用1987和2006年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以0~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χ2检验分析不同儿童视力残疾分布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视力残疾的影响因素。结果 1987-2006年,中国儿童视力残疾标化现患率从86.37/10万升至108.38/10万,提高了25.49%,但盲和低视力的变化方向不同,盲的标化现患率下降了10.21%,低视力标化现患率则提高了56.06%。多因素分析表明,1987年,不同性别、年龄儿童视力残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6年,不同年龄、民族、家族规模、区域的儿童视力残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87和2006年前2位致残原因均分别是遗传或先天异常、屈光不正或弱视,分别共占66.24%和70.91%,与1987年相比,2006年遗传或先天异常致残占比下降,屈光不正或弱视占比上升。结论 1987-2006年20年间,中国儿童视力残疾现患率上升,但盲与低视力现患率的变化不同;相对于1987年,2006年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中国儿童视力残疾的重要因素;致残原因构成的变化可能是儿童视力残疾构成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0~6岁智力低下儿童的患病现状,更好地开展海南省智障儿童的康复工作。【方法】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方法及标准。【结果】海南省0~6岁儿童智力低下患病率为17.2‰,智力低下分布特征:女性高于男性,农村和城镇无明显差异,0~6岁各年龄组不同,4岁组最高。原因不明和不良社会文化因素是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结论】海南省0~6岁智力低下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BACKGROUND: The burden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NI) in children living in resource-poor countries (RPCs) is unknown. This lack of data is caused by inappropriate case detection techniques. In RPCs, the most appropriate method should be inexpensive, simple, rapid and accurate. This article reviews methods used to identify children with NI and disability in RPCs, evaluating their effectiveness and suitability. METHODS: A search of relevant articles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via PubMed and Medline search engines. In addition, bibliographies of reviews were also browsed to identify additional article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United Nations sources and from government and unpublished reports. Key phrases used included impairment, disability or handicap and the following terms: identification, screening, prevalenc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ies included were those that fulfilled the following criteria; performed in RPCs, presented data in detail to allow reanalysis and provided data on cost and validity of the methods. RESULTS: Use of the national census, key informants and methods using rapid rural appraisal have low sensitivity and are not able to provide adequate information on diagnostic categories or risk factors. House-to-house surveys using questionnaires have high sensitivities (63-100%) in the detection of impairment, but this approach remains relatively expensive and cannot be applied to an entire population (e.g. a region or country) and is thus less useful for assessing the needs of disability. Furthermore, the sensitivity is decreased in the detection of some domains, e.g. cognition. CONCLUSIONS: Most of the approaches used for identifying individuals with NI or disability suffer from inadequacies, the main ones being low sensitivity and underreporting. To assess the burden, nationwide censuses combined with surveys in selected areas of the country may be useful. These systems, however, require validation to establish their suitabili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出生情况和心理行为问题对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LD)儿童的影响,为其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中国比内测验智力诊断量表(第三次修订本)自编家庭情况问卷为工具,对200例LD儿童家庭情况、出生时情况、幼儿教育进行调查及对他们的智能心理进行测量。【结果】家庭环境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一定影响。LD儿童智力心理素质低于正常儿童。【结论】对学习困难儿童应综合调处,改善家庭环境从孕期抓起,防治心理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了解海南省儿童智力低下的患病率及分布情况,为政府更好地开展儿童康复救助和康复机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抽查海南省18个不同市县0~6岁儿童37 862人,采用《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调查表筛查,对筛查阳性儿童采用《盖塞尔发育诊断量表》及《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经专科医师进行临床诊断。结果海南省智力低下总体患病率为6.1‰,智力低下儿童的患病率在性别(χ~2=4.57,P=0.032)和区域上(χ~2=8.46,P=0.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智力低下儿童的患病率在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81,P=0.000);海南省智力低下儿童轻度患病率高于中度和重度。结论海南省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程度仍以轻度智力低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差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宁夏固原市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7所小学的20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家长调查获取1474名学生的家庭信息。结果: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整体偏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比非留守儿童差,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孤独感较强、社交焦虑水平较高;父母外出务工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最主要因素。结论:加强留守儿童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提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和同伴关系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自尊的关系,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沈阳市4所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ental health test,MHT) 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应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测定研究对象的自尊水平。结果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8.50%。健康组与不健康组的自尊水平不同,不健康组儿童低于健康组(P<0.0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P<0.01)。 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为主,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尊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