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查明河北某锰银矿的工艺矿物学性质,为选矿工艺研究提供矿物学依据,对该锰银矿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等工艺矿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银矿原矿品位为210~220g/t,银主要以锰银矿和自然银的形式赋存,锰银矿物组成较简单,但分布不均匀.金属矿物含量仅为1%~2%,主要为:锰矿物、自然银、少量的磁铁矿和赤铁矿;非金属矿物含量为98%~99%,主要为石英和碳酸盐矿物,石英含量为60%~65%,碳酸盐矿物含量为30%~35%;其次为少量的角闪石和黝帘石.可以采用强磁-浮选工艺,可获得强磁精矿含银595.7g/t,浮选银精矿品位7328.0 g/t,锰矿泥含银288.7 g/t,总回收率81.44%,3种精矿合起来的平均银品位为586.8g/t.  相似文献   

2.
某低品位锰银矿强磁选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低品位锰银矿采用分级强磁选工艺,可获得锰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1.33%和91.18%、银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90g/t和86.55%的锰银混合精矿,且工艺简单、易于工业实现。研究结果表明,预先分级对选矿效率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从难选锰银矿尾矿中回收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锰银矿为银的难选矿物,锰银矿尾矿常含有较高含量的银。本研究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确定先采用螺旋溜槽初步富集,再采用中温氯化焙烧-氰化浸出的方案,银浸出率可达79.29%。  相似文献   

4.
针对株冶锌电解阳极泥, 开展了用浮选、重选和磁选等物理方法实现锰与铅银矿物分离的工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锌电解阳极泥中, 锰的主要存在形式为锰钾矿(KMn8O16), 铅的主要存在形式为铅矾(PbSO4), 银的存在形式为氯银矿(AgCl)、氧银矿(Ag2O3)和含氧硝酸银(Ag7NO11)。浮选可以较好地回收氯银矿等含银矿物, 但难以分离该体系中的锰钾矿和铅矾, 高梯度磁选和摇床重选可以较好的分离铅和锰, 但对含银矿物的分选效果差。采用 “浮选-高梯度磁选-摇床重选”联合流程方案, 获得了含银48 515 g/t的高品位银精矿、含铅60.89%的铅矾精矿和含锰50.17%的锰精矿, 银和铅在铅银精矿中的回收率分别达到74.71%和84.78%, 锰的回收率达到91.86%。  相似文献   

5.
银工艺矿物学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是银工艺矿物学空前繁荣的时代.银的赋存状态研究确认了独立矿物、晶格银、机械混入物三种存在形式,大多数研究证明银主要以独立矿物存在于载体矿物之中,银矿物工。艺性质研究查明了影响选矿回收效果的关键矿物学因素;银矿物种类、粒度和银在主要矿物中的分配,直接指导选矿工艺的改善.进入90年代,银工艺矿物学研究范围由伴生银矿扩展至单一银矿,同时加强了银氧化矿石、含银钨矿石和冶炼产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某银锰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银的载体矿物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独立银矿物,一类是独立银矿物的宿主矿物,锰的载体矿物主要是锰的氧化物。采用“一次粗选、一次精选、二次扫选”全硫混合浮选流程,可获得含Ag6603g/t,含Pb1.94%,含Zn2.04%,银回收率为78.51%、铅回收率41.84%、锌回收率68.36%的银精矿;采用磁选工艺流程,可获得含Mn20.31%,Ag313.10g/t的磁选精矿,混合浮选—磁选联合工艺能使银、锰回收率分别达到95.34%、91.39%。在优化的浸出条件下,对浮选尾矿采用酸浸的方法回收锰,锰的浸出率能达到78.87%,铁的浸出率为47.50%。  相似文献   

7.
某微细粒嵌布银矿含银179 g/t,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银元素在该类矿石中的分布及其赋存状态、含银矿物的粒度分布、嵌布特性。研究表明,该银矿中的银绝大部分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银的独立矿物有自然银、辉银矿、硫铁银矿三种,分别占总银的76.60%、12.10%、1.00%,共计89.70%。从工艺矿物学方面论证该银矿的矿石利用问题,并对提高选矿理论指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细粒嵌布锰银矿提银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先锰后银两段流程处理高锰银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段浸锰中矿粉粒度、还原剂种类对锰浸出率影响极大,当矿粉全部通过-325目筛,以硫酸亚铁加某糖类物质作还原剂时,锰浸出率达98%以上,浸出液直接用于生产锰盐产品;浸锰渣用氰化法提银,银浸出率可达80%以上。全部作业在常温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灵丘县马坡-山神庙锰银矿床是一个以锰银为主,伴生有铅锌的多金属矿床。矿床地处燕辽台褶带西端,受燕山期火山活动和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体赋存呈似层状、透镜状或脉状产出。矿体富集规律显示,矿体中的锰银铅锌等矿源来自长城系高于庄组的白云岩地层,经中生代火山活动使矿质富集于火山构造周围的断裂带中,属于沉积-热液改造型锰银矿床。锰银矿是我国的稀缺矿种,用途广泛。通过对马坡-山神庙锰银矿床的市场分析、资源分析和建矿条件分析,均表明马坡-山神庙锰银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资源保障和有利的建矿条件,其资源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加压碱浸对某锰银原矿进行了湿法预处理。最佳除铝工艺条件为: NaOH浓度150 g/L, 石灰添加量8%, 浸出时间3 h, 浸出温度120 ℃, 液固比2.5∶1, 氧压1.2 MPa, 在最优参数条件下铝浸出率可达93%以上, 而银损失率可控制在8.5%以内, 说明对该类锰银矿采用加压碱浸除铝的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1.
<正>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相广锰银矿是一个含银贫锰氧化矿床。矿石中平均含锰10.97%、银168.07克/吨。就银的储量而言属中型银矿床。但对于银的载体矿物尚未查清。该矿床开采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从此矿石中火法提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锰银矿在我国的分布及赋存状态,目前处理锰银矿的火法及湿法还原浸出等工艺及研究进展,并探讨了锰银矿浸出方法的发展趋势.综合比较了各种还原浸出方法的优缺点,湿法浸出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和应用背景.寻找高效、环保的还原剂及浸出工艺是其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凡口铅锌矿深部矿体选矿试样银的工艺矿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贻谟 《矿冶》1998,7(3):45-50
对凡口铅锌矿深部矿体选矿试样的研究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银矿物(银黝铜矿、深红银矿和脆硫锑铅银矿等)嵌布在各种硫化物和脉石矿物中,这些银矿物的粒度很细,即使细磨大部分仍以包体或连生体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用多种方法查清了银的赋存状态,估算出综合回收银的指标,并指出提高银指标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低品位锰矿石中有价金属的浸出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典型的低品位多金属氧化锰矿--铁锰型金银矿中锰及有价金属的浸出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两矿加酸法对低品位铁锰型金银矿进行浸锰处理, 提取金属锰, 锰的平均收率达到94.26%, 同时可显著改善有价金属金、银在锰矿中的赋存状态, 然后用硫脲浸出金银。金银的浸出率在优化条件下分别达到98%和45%。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某锰银矿的主要化学组成及矿石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 选用硫酸亚铁作还原剂对银锰湿法分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当磨矿细度为-0.074 mm粒级占70%~80%, 硫酸初始浓度为250 g/L, 硫酸亚铁加入量为理论值的1.1倍, 液固比为5∶1, 90 ℃恒温水浴中反应2 h时, 锰浸出率达89%, 银损失率小于1%, 可较好分离银与锰。  相似文献   

16.
中国锰银矿资源分布及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锰银矿中锰属性将锰银矿分为氧化型、硫化型、碳酸盐型(菱型)、氢氧化型,提出氧化型是目前探明的主要含银类型;根据中国锰银矿资源分布及重点矿区资源特性,按区域和省份划分进行了归类,研究内容对锰银矿资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金山锰银矿选矿厂碎磨工艺、磁选工艺、浸出工艺以及洗涤工艺的技术经济、投资运营等方面的比较,对原有选矿工艺流程进行改造设计,确定适合该矿石性质的选矿工艺流程。新设计的流程可有效解决原流程碎矿段易堵,生产运营成本高,锰、银不能分离以及洗涤溢流跑浑等问题,扩大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利用MLA对某铜矿石中伴生微细粒金、银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回收某铜矿石中伴生的低品位金和银,利用矿物自动分析仪MLA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的金、银都以独立矿物存在,其中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和碲金银矿,银矿物主要为碲银矿和硒银矿,粒度均呈微细粒产出,金的载体矿物主要为硫化铜矿物,银的载体矿物主要为脉石,因此,金易回收于铜精矿中,银易损失于尾矿中。  相似文献   

19.
银锰矿综合利用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银锰矿加入H2SO4和RH试剂,可钭锰和银同时转入溶液,实现一步浸出。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锰和银的出率分别达到96%和79%。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分离锰银氧化矿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低分子碳氢化合物分离锰银氧化矿工艺原理及主要影响因素,当控制锰浸出率96%时,银的浸出损失率小于2%;浸锰渣采用氰化法提银,NaCN用量1 kg/t渣、浸出时间3 h时,银浸出率大于93.41%;浸锰-氰化两步浸出银的回收率大于91.54%;锰与银被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