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当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AR组)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AS组),并进行324个月随访,观察随访期间缺血性卒中的再发以及死亡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R 68例(32.1%),AS144例(67.9%);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组发生缺血性卒中14例(20.6%),全因死亡22例(32.4%);AS组缺血性卒中19例(13.2%),全因死亡24例(16.7%);AR组死亡率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P=0.027)、NIHSS得分(P=0.003)及年龄(P=0.029)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AR发生率高,A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死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致死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脑卒中防治的三大基石之一,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临床上仍有不少患者尽管进行长期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仍然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即"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本文就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产生的可能机制及处理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AR)与红细胞( RBC)及血小板( PLT)参数的关系。方法对2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用血栓弹力图测定AR率,同时检测上述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中RBC体积分布宽度(RDW)、PLT计数、PLT平均体积(MPV)、PLT分布宽度(PDW)、PLT压积(PCT)。结果211例急性脑梗死中AR 33例(15.64%)、阿司匹林半抵抗(ASR)30例(14.22%)、阿司匹林敏感(AS)148例(70.14%)。 AR组、ASR组和AS组ROW、PLT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ASR组PLT计数明显高于AS组及AR组;AR、ASR和AS 3组之间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及ASR组MP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中PLT和MPV的升高对AR的诊治、临床用药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miR-223表达水平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组、未合并组两组,各60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采用1∶2配对方法,对58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116例初发脑梗死患者(初发组)入院当天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开始服用拜阿司匹林,100~200mg,每晚顿服,连续服用7~10 d,复测血小板聚集率,并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结果:入院时复发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初发组患者,服用拜阿司匹林7~10 d后复发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复发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积极的抗血小板聚集,防治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对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328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 mg,连服14 d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各项临床特征差异及影响AR与A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28例患者中AR发生率为4.9%,ASR发生率为27.4%.与AS相比,AR+ASR中以女性、高龄、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患者较多,吸烟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相对比值比(OR)=0.953,95%可信区间(CI)0.323~0.876,P=0.013]和高血压病(OR=0.610,95%CI 0.376~0.991,P=0.045)是发生AR与ASR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吸烟者发生AR与ASR的危险性升高(OR=2.231,95%CI 1.182~4.210,P=0.013).结论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中AR发生率为4.9%;发生AR与ASR可能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有关,不吸烟者发生AR与ASR的危险性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150例,测定其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和非AS组。分别测定患者年龄、性别、红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AR发生率为3.3%;阿司匹林半抵抗发生率为32.7%。非AS组吸烟百分比、红细胞计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红细胞计数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是AR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648-1649
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患者130例,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对三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进行比较分析。AR组平均血小板体积明显高于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平均血小板体积>8.5 f L者明显高于ASR组及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中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与阿司匹林抵抗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C和PS活性、APCR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间的关系。方法对804例急性脑血管病人及168例健康对照组行PC、PS,APCR检测。结果在缺血性中风组,PC、PS活性分别为115.8%±125%和112.6%±138%明显低于出血性中风组的119.2%±13.3%和112.1%±16.5%,对照组的120.2%±12.8%和122.4%±15.8%,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45岁的缺血性中风组的PC、PS分别为54.67%±8.9%,40.49%±9.1%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S在45岁以上的缺血性中风组为119.2%±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4%±45 8%,p<0.01,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APCR总发生率66%(64/972),其中缺血性中风组为7.14%(46/644),出血性中风组为625%(10/160),p>0.05,45岁以下缺血性中风组APCR的发生串46.3%(25/54),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PC、PS活性降低,APCR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特别与45岁以下的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发病后6h内完成核磁弥散成像(DWI)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DWI异常表现分为6型,核磁检查前及发病24h后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月后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组间,基线NIHSS评分、梗死体积、病变侧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的闭塞情况及临床结局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同临床症状、血管状况及临床结局都存在密切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并于溶栓前及溶栓后8、48h及2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0例患者中15你经脑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证实为血管完全性或部分开通,5例未开通。溶栓后患者神经病学缺损评分明显下降,15例ADL评分〉61分。5例溶栓后ADL≤60分患者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4例恢复良好。提示动物内溶栓 康复治疗可较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IH)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654例,对发生GIH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54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44例(6.73%)。并发GIH患者的平均年龄、大面积梗死比例、既往卒中史比例、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无GI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H在脑梗死中是常见且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其预防及治疗需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ore),住院前并发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LAN),洛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登记评分(ASTRAL)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评分(THRIV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0 d、3个月和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6月,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评定中的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AIS患者120例纳入研究,根据入院时空腹血清HbA1c水平分为对照组(HbA1c<6.5%)和升高组(HbA1c≥6.5%),各60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治疗2周后采用MoCA量表对2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入院后第3天复查头颅CT测定梗死体积和梗死位置;治疗5周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5周后,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预后分级。结果:升高组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升高组的MoCA量表总分和各分项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面积较大组患者的HbA1c水平高于梗死面积较小组(P<0.05);升高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神经功能缺损重于对照组(均P<0.05);升高组预后评价显著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HbA1c与AIS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续护理的方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住院患者89名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1)。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方案。评价两组患者出院12周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出院前2 d,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12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总分分别为(9.51±1.597)和(7.45士1.6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7,P0.0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延续性护理方案能有效提高出院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在我科经头颅CT证实诊断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例为研究组,以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就诊时IL-6、hsCRP及循环EPCs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IL-6、hsCRP及循环EPCs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患者IL-6、hsCRP与循环EPCs存在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 = 0.367,P = 0.030)及(r = 0.429,P = 0.016).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在炎症损伤反应水平升高的同时,循环EPCs可能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其水平亦相应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护理干预方法,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保证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46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34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好转342例,好转率为98.8%,病死4例,病死率为1.2%。结论对时间窗(发病时间4.5h)内的患者,缩短入院至溶栓的时间、尽早溶栓治疗,是AIS治疗的关键。在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维持患者病情的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伴房颤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无房颤患者40例为对照组。2组均在发病4.5 h内使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治疗后24 h、2周、1月的NIHSS评分和治疗1、3月后的m RS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继发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2周、1月时NIHSS评分和治疗1月后的m R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t-PA能有效治疗发病4.5 h内的伴有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