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71—2010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1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基本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出了大雪天气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40a大雪、暴雪日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2)10a大雪、暴雪平均日数呈波动变化的特点,纯雪的大雪、暴雪日数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整体偏少于20世纪70和90年代,且近20a出现降雪集中出现和不出现大雪的年份;含雨夹雪的大雪日数则是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整体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暴雪日数则随年代逐渐减少。(3)大雪、暴雪(纯雪)出现在9月至次年5月,3月最多,全年在3月和10月存在两个峰值。而含雨夹雪的大雪、暴雪10月份出现最多,其次是4月。(4)综合分析2000年以来的24次大雪、暴雪(纯雪)过程,可把锡盟的降雪天气系统分为5类。  相似文献   

2.
就市县台站常用的天气学分型预报方法,探讨如何使用数值模式预报的资料。提出了对原有预报工具的改造方法和新建分型预报工具的制作方法。基于模式预报的天气学分型预报方法的制作,投入的人力、物力都不多,适宜市县台站使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兰州区域气象中心重要天气个例库资料,用统计分析和波谱分析的方法,对高原牧区大雪期间的500hPa环流背景、形势特征作了普查和分析,提出了牧区大雪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大、暴雪环流类型及物理量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内蒙古地区近40年大、暴雪过程进行的环流型及物理量场特征分析表明,大、暴雪过程主要集中在3月、10月、11月份,冷空气活动多为西路、西北路、其次是北路。造成内蒙古地区大、暴雪的天气系统有3类,大尺度环流有5型。临近大、暴雪过程,各物理量有明显反映,首先有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其次必须具备强烈的上升运动。最后给出3类大、暴雪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天气学分型,对全球模式ECMWF和CMA-GFS,区域模式CMA-GD和CMA-TRAMS 2022年广东省暴雨降水预报进行了检验,综合对比分析各家模式预报性能和偏差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台风暴雨可预报性最高、锋面暴雨预报难度最大,预报员对模式台风和暖区暴雨“补漏”明显提高了主观TS评分。(2)CMA-TRAMS对台风暴雨预报表现最优,能有效提示广东省是否出现台风边缘影响的暴雨。(3)锋面暴雨TS评分普遍偏低,大范围漏报多为模式形势预报存在偏差,主观较难实现有效订正。(4)CMA-TRAMS和ECMWF对暖区暴雨预报较优,其中ECMWF对暖区形势预报更准确,CMA-TRAMS对降水强度和南部沿海暴雨预报更接近实况。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2014年地面观测站(包括288个海岛站、380个沿海气象站、28个浮标站、37个船舶站、53个气象观测塔、13个海上平台站、9个沿海风廓线仪等)和高空气象观测站资料,采用天气学分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2010—2014年285次中国近海6级及以上大风天气个例进行了分析,将近海的大风天气过程归纳为冷空气型、温带气旋型和热带气旋型3种类型。其中冷空气型又分为小槽东移型、小槽发展型和横槽转竖型;温带气旋型又分为东海气旋型、黄渤海气旋型和蒙古气旋型。这些分型可为海上大风预报预警提供天气学背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5—2005年冬季邯郸市气象台现有的28个月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5mm的降水预报日数和全市16个观测站降水实况,按预报评分量级进行分县检验和天气系统分型检验,总结出产生大雪以上降水的天气类型,并确立大雪和暴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5—2019年常规观测资料及2008—2019年区域站加密资料,分析了天水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暴雨样本进行天气学分型及高低空物理量特征分析,确立了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近55 a来天水地区暴雨年均发生2.75站次,整体呈增多趋势,增加幅度为0.2站次?(10 a)-1,其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8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呈增多趋势。(2)天水地区暴雨4月中旬—10月下旬都有出现,但集中在夏季7—8月,7月频次最高,月分布呈单峰型特征,旬分布呈三峰型特征,与副高位置密切相关。(3)天水地区暴雨空间分布自西向东依次增多,并存在多个分布中心。(4)天水地区暴雨环流形势分为低槽(涡)东移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两种,其高低空物理量配置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区域暴雪的天气学分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查了1986-2000年冬季河南省70个暴雪的个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天气形势特征,建立了横槽型和两槽一脊型的暴雪天气学模型.通过对2003年2月9-10日(横槽型)和2003年3月4-5日(两槽一脊型)河南省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特征、物理量等的对比分析发现,暴雪天气一般发生在经向环流与纬向环流相互调整之时,低空急流与低层切变线上气旋性曲率东扩或低涡东移是产生暴雪的重要原因,冷垫是产生暴雪的基本条件,最后给出了两类典型暴雪的具体预报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5-2005年冬季邯郸市气象台现有的28个月日本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5 mm的降水预报日数和全市16个观测站降水实况,按预报评分量级进行分县检验和天气系统分型检验,总结出产生大雪以上降水的天气类型,并确立大雪和暴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2012年3月21-23日的一次降水、降温和大风过程,从500hPa高度场形势图和700hPa高度场图、700hPa流场图和850hPa温度场图对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预报结论: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我区大部地区将出现雨夹雪天气,其中鄂尔多斯市东部、包头市南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南部、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有小到中雨夹雪或雪,个别地区偏大,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有小雪,锡林郭勒盟以东地区4、5级偏西风转5、6级西北风,气温下降6℃左右,锡林郭勒盟以西地区4级西南风转4、5级西北风,气温下降4~6℃.对我区境内所有高速公路、铁路沿线以及在建高速公路产生的影响及服务效益进行了评估;对如何提高气象服务提出了一些良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2000,26(12):24-28
使用1961~1998年内蒙古118个地面测站的历史资料及同期亚欧500hPa高空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大(暴)雪及白灾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发生大(暴)雪频率最高的地区是内蒙古的东部和南部,而白灾最重的地区却是内蒙古北部。指出产生“坐冬雪”是形成白灾的必要条件,给出了产生“坐冬雪”的气象指标,总结了内蒙古大(暴)雪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利用Micaps系统的高空与地面实况资料,对2011年2月26日锡林郭勒盟自西向东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雪过程属非典型的北槽南涡型结构,锡林郭勒盟处于华北脊控制之中,脊后有西南涡与蒙古的冷槽结合东移,造成锡林郭勒盟区域性的一次大雪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4.
气象干旱指标在内蒙古干旱监测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内蒙古气候中心干旱监测评估业务中经常使用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土壤相对湿度干旱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三种气象干旱指标进行详细介绍和适用性分析。并对三种气象干旱指标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指标能较确切反映出干旱程度,尤其在对干旱过程的跟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指标反映干旱程度较轻,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反映干旱程度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5.
应用常规实况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分析阿拉尔市2005年5月15日的一次大降水天气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发现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大降水预报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同时结合本站要素分析得到一些大降水预报的经验,对今后大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低空急流与内蒙古的大(暴)雪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2001,27(12):3-7
分析了冬季产生东亚低空急流的大型环流特征及低空急流与内蒙古大(暴)雪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东亚中纬度高空维持纬向强急流锋区的情况下,若有中亚冷槽分成南北两段东移,则极易有造成内蒙古大(暴)雪的东亚低空急流产生。指出可将产生这种环流特征的西风带大型环流的调整过程,作为内蒙古大(暴)雪天气的中期预警信号。而高低空急流的位置及强度又可作为降雪量及暴雪落区的短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7.
北京沙尘天气与源地积雪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沙尘源区积雪变化与北京沙尘日数的关系,并探讨源区积雪变化影响北京沙尘天气的机制.研究表明55年来北京沙尘日数基本呈减少趋势,但1998~2000年又有所增加,沙尘暴日数也在减少,近10年北京没有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而沙尘源区积雪深度和积雪面积与北京沙尘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冬季源区积雪减少(增加),很可能导致春季沙尘日数增加(减少),作者认为冬季积雪变化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是影响春季北京沙尘天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高温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取1971—2008年64次较强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过程,对其物理量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0hPa高空锋区的北退或断裂与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好的相关性;对流层中层的暖平流对大陆暖高压系统的发展强盛起到关键作用,通常在暖高压系统的上游(西部、北部)维持暖平流时,暖高压系统将发展并维持强盛状态,当暖高压系统北部出现较强的冷平流时,暖高压系统将很快崩溃;500~850hPa厚度场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整层气柱冷暖性质,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内蒙古高温酷暑天气发生的部位和区域;蒙古暖高压控制区中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大气下沉增温,对流层中低层维持暖心结构,由于整层气柱很暖,低层减压形成了近地层的热低压,具有干热的特征。最后总结了内蒙古高温酷暑的定量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09年11月以来,北半球极地冷空气偏强,位置偏西,欧亚大陆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强度增强。蒙西山地聚集的强冷空气东移路径由原来经蒙古中部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变为经河套及华北大部爆发南下影响我国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从而导致2009年11月上旬末至中旬鄂尔多斯市大部地区的强降雪及雪后持续低温天气,11月中旬鄂尔多斯市各地平均气温在-10.8~-8.0℃之间,较正常年份同期偏低5~9℃,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值,11月的平均气温为1986年以来同期最低值。低温暴雪天气给鄂尔多斯市各地的居民生活、交通运输及农牧业种养殖等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雪对电磁波的散射和衰减入手,定性分析了714C天气雷达的测雪能力,以2000年冬季测雪实践为例,总结了乌鲜果昌机场714C天气雷达测雪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